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北朝侍读考     
刘军 《兰州学刊》2010,(4):158-161
北朝统治者为提高自身素养,效法东晋、南朝设立了侍读制度。侍读的职责是陪伴皇帝、太子及宗室王公读书学习,向其传授知识和汉族礼法,监督、规谏其日常行为。侍读地位崇重,在东、西魏对峙时期,开始了职官化的进程。北朝侍读甚重人选,通常挑选知名学者和高门优秀子弟。北朝侍读制度为日后唐宋侍读学士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段锐超 《北方论丛》2018,(3):102-110
北魏初期即有典签之设,中期及后期皆可见典签履职实例.《石门铭》中“梁秦典签王远”即一力证.北朝典签可分为中央机构典签(如三公府典签及丞相府、大司马府等权臣府典签等)与地方州军府典签(州典签及相应的将军开府典签或仪同开府典签等)两大类.其官阶较低,各机构中的典签员额通常不止一人.府主既可对其聘任,亦可将其解职改派.北朝典签群体,整体上示人以富有才学、忠正尽责的形象特征.北朝典签的职掌基本上保持了稳定,北朝典签制度对北朝政治没有发生显著影响,以至于为考察南朝典签制度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参照物.  相似文献   

3.
北朝自北魏孝文帝以来,以崇儒汉化为国策,尤其重视汲取汉家礼仪制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朝经师治"礼"风格,对其后三《礼》学的发展趋势产生了导向作用。北魏孝文帝时期的禘、祫的论辩,北魏统治者一改汉儒治礼尊郑(郑玄)排王(王肃)的原则。依据统治的实际需要,糅合郑、王学说。少数民族统治者在礼制政策方面的调整奠定了北朝礼学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幕府制度承接秦汉并有所发展。作为幕僚制度核心的辟署制度,仍沿用汉制但辟署范围有所扩展;出现了幕职名称并最终固定化;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的基础和重要环节,但对魏晋南朝的辟署制影响较小,很多寒士通过辟除得以入仕,而其对北朝一系的辟署制特别是地方州郡辟署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出现了预备取代中央政府的霸府。作为幕友制度重要表现形式的游士宾客在此一时期继续存在但最终趋于衰微。  相似文献   

5.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人才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以九品中正为中心的旧选举制度行将崩溃、以开科取士为中心的新选举制度开始萌芽的时期。本文主要考述北朝人才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与传统用人观念的关系,并说明当时选举制度的流弊和演变。 北朝人才思想与传统用人观念 所谓人才思想,主要是指以什么样的人为人才以及培养、管理、识别、选拔、使用人才的思想主张。 北朝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要性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他们认识到“崇治之道,必也须才。”“帝王设官,惟才是务;人臣报国,荐贤为重”(《魏书·郑羲传》与《周书·静帝纪》)。既然国家的治理离不开人才,人才的选用就成了统治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8,(6):124-134
北朝时期州佐因州军府的强势地位而日渐式微,有渐被取代之势。不过,它在制度构建上的发展仍值得瞩目。这一时期得益于官品制度向地方职官系统的扩展,各类州佐迅速走向"品阶化"。北朝各政权通过对州佐制度的设计与不断调适,最终在北齐《河清令》中形成高阶州佐与低阶州佐分别定品的制度规则。它在满足中央集权与确保地方利益之间找到较好的平衡点,并从制度层面实现了中央对于州佐的有效控制,亦为隋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北齐设馆修史标志着史官制度的重大变化.它之所以出现在北齐,而非北周,更非东晋南朝,是由于北朝史官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推进了国史编撰,北朝史家的良史意识催生了以专人专职修史的编纂思想,以及北齐比北周更多地继承了北魏一东魏的史学传统.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门阀士族垄断经济、政治和文化,同时也垄断史学,所以那时的史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打上了门阀士族的烙印。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魏晋南北朝的史学,乃是门阀士族的史学。谱系之书风起云涌般地出现,便是最好的证明。魏晋南北朝的谱系之书,主要包括家谱、姓氏学和谱学专著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9.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度,或称“九品官人法”,是封建社会中一种腐朽的选人、任官制度。魏晋南北朝三四百年间,政治上纷乱不已,阶级矛盾尖锐,道德风尚败坏,这一切同“九品中正”制度的实行是有密切关系的。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必须批判腐朽的“九品中正”制度,肃清它在一千多年来没有彻底肃清的余毒。  相似文献   

10.
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匈奴、鲜卑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后"收继婚"观念和制度变迁,讨论北方游牧民族法律变迁,揭示该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法律观念和法律制度变迁背后的社会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11.
晚清时期政局动荡,各种分离倾向日益严重,以汉族官僚的任用为由,满族皇室之间争权夺利,导致清皇室内部分裂的迹象逐渐明显。对自我经济利益的极为看重,使得清皇室不能团结起来,抵御南方民军的武力威胁,在后期的谈判中先机丧失殆尽。袁世凯利用皇室内部的分裂,成为操纵清室命运的官僚,最终诱致了退位诏书的出台。与前期谈判内容相比,最终形成的退位条款对皇室利益大打折扣,从皇室的角度来说,清帝退位诏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保护清朝皇帝物质利益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王朝摹仿汉晋制度,根据政治形势偶设的相国和丞相,多选皇帝的同族宗室成员担任。宗室就任相国或丞相的背景大相径庭,授予相国可视为立储的先兆和准备,旨在提升皇太子的声威和权势,削减游牧行国时代兄终弟及制的影响。丞相的选任则根据政局需要进行。北魏多以宗室担任相国和丞相,与拓跋的传统习俗和特殊统治结构有关,透射出北魏皇族政治之特质。  相似文献   

13.
宋代宫廷是宋词创作、传播的独特文化空间,宋代宫廷词创作是不容忽视的文学文化现象。在具有多重特征的宫廷文化的强力制约和影响下,宫廷对词曲创作有着双重审美态度,对词曲的文化功能具有多重需求,宫廷文化背景下的宋代宫廷词创作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4.
卜辞中所见商代诸神的权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甲骨刻辞资料的断代爬梳、整理,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分别探讨了王卜辞与非王卜辞中所见商人诸神的权能,分析了诸神施行权能的方式,并勾勒出商代诸神权能变迁大势.  相似文献   

15.
洛阳的皇家墓葬在中国的皇家墓葬中独具特色:洛阳皇家陵寝和中国其他地方的皇家陵寝相比在数量上是最多的,在此建皇陵的朝代也最多,时间延续也最长。洛阳皇陵丰富了我国陵寝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洛阳皇家墓葬地位重要,对封建社会的治理、提倡节俭之风、促进雕刻艺术的发展、促进历史学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影响。同时,洛阳皇陵在美学上又具有崇高、雄伟、深重和沉郁之美。  相似文献   

16.
雷炳炎 《云梦学刊》2010,31(6):56-61
明代宗藩内部的勾心斗角,相互倾害,同宗相残,司空见惯,亲郡王、将军、中尉参与其中。但在中后期,中下层宗室的不服管束和为害成了更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中下层宗室犯罪的原因很复杂,其中,有亲郡王对中下层宗室犯罪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根源于亲郡王自身的腐败,有起因于个人恩怨的挟私报复和对中下层宗室的无端迫害,也有因为亲郡王管理能力的缺失。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新鲜蜂王浆和保鲜剂处理非洲菊切花,探讨它们对非洲菊切花寿命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较新鲜蜂王浆和保鲜剂都能提高非洲菊切花水分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并降低了非洲菊切花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而这一切都有利于非洲菊切花的保鲜。  相似文献   

18.
清朝统治时期对皇族的管理是一个综合的、庞大的系统体系。皇族管理首先是皇族成员身份确认,其次从皇族教育、皇族经济、皇族司法等多个方面着手,并相应建立有各种机构,如玉牒馆、宗学、觉罗学等。清朝皇族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  相似文献   

19.
郜丽梅 《殷都学刊》2008,29(4):33-38
据《史记》记载,夏后氏有11个同姓国族,其存亡断续及地理分布,历来聚讼不已。考古和文献证实,夏后氏大部分同姓国族都曾迁徙,而多迁往黄河下游所谓“东夷”一带。同姓国族的东迁,使文献中夏代同名国族在不同地域出现.为后世研究带来混乱,这同时也显示夏代政治活动中心的变迁,为夏文化的内涵提供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