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瑟·密勒的戏剧以其精心刻画的"小人物",穿越时空的舞台场景,多种现代舞台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引人共鸣的故事情节著称。《美国大钟》是密勒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部重要作品。该剧作为一部"轻歌舞剧",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歌队的表演形式。本文试从歌队的结构功能、音乐及歌队长的作用三方面对比密勒歌队与古希腊歌队的异同,分析其在现代舞台表演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代戏剧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生过多场戏剧论争,反思从"戏剧观"争鸣到"三大戏剧体系"争论中阿尔托的中国遭遇,有助于廓清其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轨迹,并揭示出当代戏剧生态难以承载乃至漠视残酷戏剧的必然和悲哀。在某种意义上阿尔托是一杆标尺,中国对这位戏剧先知的接受程度有多深,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中国戏剧的未来有多远。  相似文献   

3.
"戏剧式改编"曾是中国电影改编的重要方式,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戏剧式改编"经历了产生、发展、鼎盛、衰落的演变轨迹。"戏剧式改编"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并随着"戏剧式电影"观念的兴盛而逐渐走向繁荣;20世纪50~60年代是其鼎盛时期,涌现出了大量"戏剧式改编"的电影作品,并形成了以夏衍为代表的"戏剧式改编"理论;1980年代以后"戏剧式改编"引发争论,在质疑声中逐渐走向衰落。但作为一种拥有强大生命力的电影改编方式,"戏剧式改编"对当前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电影改编实践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结尾影像是电影主题构成的组成部分,它或余味无穷、或戛然而止、或一咏三叹、或首尾呼应。从林林总总的结尾方式上,能触摸到电影发展的脉搏,看到电影主题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上半叶,现实主义成为美国知识分子反对剧坛商业化倾向,推动戏剧改革的武器。贝拉斯科为代表的注重技术细节和舞台装置真实感的“旧现实主义”,奠定了百老汇专业戏剧的格局;奥尼尔、莱斯等人继承易卜生、萧伯纳、契诃夫的社会批判精神,以社会问题剧为主要表现形态,开创了“新现实主义”时代,直接影响了战后阿瑟·密勒等人的戏剧创作  相似文献   

6.
陈才训 《东方论坛》2005,(2):64-67,76
结果期待意识作为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审美心理,它对中国古典戏剧的结构特征、表演程式及内容等都产生了明显影响.戏剧的题目、副末开场、楔子、冲场、小收煞、角色行当的符号化等都体现了这一审美心理."补恨传奇"的出现;大团圆结尾的长盛不衰,李渔等戏剧理论家"减头绪"、"贵减裁"等艺术主张,也是结果期待意识的显现.  相似文献   

7.
"时间"这一结构形式对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小说文体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尤其在"NOVEL"领域,更形成了诸多复杂的结构类型,如命运型、纪年型、戏剧型、空间化、成长型等。究其演变轨迹,可以透视长篇小说时间形式的多维化、多义化与多样化姿态,进而捕捉"NOVEL"文体变革的些微信息。  相似文献   

8.
《推销员之死》与传统悲剧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瑟·密勒创作的悲剧《推销员之死》与传统的悲剧在题材、主人公、和语体方面截然不同 ,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尽管存在这些差异 ,《推销员之死》在主题、戏剧结构、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等方面继承了古典悲剧的传统。通过对《推销员之死》与传统悲剧在上述几方面的比较 ,可以探讨其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戏剧家李渔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闪耀着民族魅力。"卖赋求生"的人生经历使他的戏剧创作从一开始就与商业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戏剧美学;以大众审美为标准的雅俗共赏的新式戏剧,有着工业文明的时代特征;戏剧的基本结构与情境,虽然有既成的模式可供借鉴,但在创作上仍然属于原创的范畴。李渔的戏剧抓住中国传统戏剧的"诗性"本源这一属性,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以"贵浅显"为代表的全新的戏剧理论和以"结构第一"为代表的实践经验,是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戏剧起源很早,最迟大约在汉代便已萌芽,经历了近千年的漫长历程终于在宋元时期得以成熟完善,其间出现了很多类似戏剧但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剧的雏形戏剧——它们具备了一些戏剧的表现形态,包含有某些戏剧因子。《辽东妖妇》就是这样一出雏形戏剧,其中的人物扮演、代言体结构以及游戏戏谑性质都体现出了戏剧的特点。文章将从"扮演人物"代言体结构"游戏戏谑"几方面论述《辽东妖妇》的戏剧因子,揭示其在戏剧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哈代的小说,在形态上存在着对其他门类艺术的借鉴、兼容乃至潜移倾向。本文以威廉·阿契尔的"戏剧"理论为根据,着重探讨戏剧艺术在哈代小说结构中的运用。本文作者认为,哈代的小说在结构上存在着对戏剧艺术的借鉴,他的小说结构富有戏剧结构特点。哈代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戏剧艺术中的"冲突"、"激变"等技巧,以增加小说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使读者由此获得视觉、听觉和感觉的多重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著名戏剧家徐芬木的作品为例,着重分析了其剧作在结尾的处理和表现手法上的变化,并通过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戏剧以及国外的戏剧相比较,从而试图揭示中国当代戏剧家在审美上的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著名戏剧家徐棻的作品为例,着重分析了其剧作在结尾的处理和表现手法上的变化,并通过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戏剧以及国外的戏剧相比较,从而试图揭示中国当代戏剧家在审美上的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的曲文在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等方面大量借鉴了抒情小赋的艺术形式;其戏剧结构、讲唱对话等则受到了俗赋的影响。同时,赋与戏剧所具有的诗性特征和共同的表达方式,又带有文化基因上的传承性和共通性。《元刊杂剧三十种》作为最早的元杂剧刊本,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元杂剧对赋体的运用和借鉴,以及俗文学在雅文学影响和渗透下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5.
德国自然主义运动一方面主要受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植根于本国的现实,其最高成就在戏剧领域,它点燃了19 世纪末德国戏剧发展的革新之火,对于当时和后世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自然主义戏剧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冲破了戏剧艺术的传统成规。它采用社会性主题,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生存竞争以及环境、遗传等因素对人的决定性影响。至于自然主义戏剧的叙事方法,细致的环境与人物描写,大量的舞台提示,开放型结尾,不强加给观众结论,而是诉诸观众理智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叫作布莱希特叙事剧的先驱。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介绍了近代短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即对作品结尾时刻艺术打击力度的不断追求和不断创新;进而介绍了这一特征的美学渊源、发展轨迹以及具体写作中的技法运用规律  相似文献   

17.
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戏剧家高乃依雀其戏剧中设置了十分明显的"两难"结构模式,而在中国元代的许多戏剧作品中,也存在着相同的结构模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某种社会文化背景的相似,以及基于叙事必要的文本体制安排,即高乃依戏剧所遵从的"三一律"和元代某些结构严谨、篇幅相对短小的戏剧的文本体制.此外,高乃依的戏剧虽多为悲剧,却有许多被安排成"大团圆"式的结局,而这恰也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传统.本文从中法戏剧各自的受众成分及其审美心态方面对造成这种相似现象的原因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8.
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派戏剧自诞生之时就带着对传统的挑战和反叛的姿态。传统的戏剧观念、戏剧形式和美学原则都受到了质疑并经历了颠覆性的发展。纵观西方戏剧文化发展的长河,戏剧在两千四百年间都是沿着亚里士多德式的传统发展,一直到一百多年前的现代派戏剧出现,现代戏剧不再关注单纯的感情沉溺,更多的是强调观众的理智体验,把对生命的本质意义的探究提到了最高的形式。艺术家的视野从神转到人到普遍人甚至多余的人,最后甚至是人的内心,把西方源远流长的人本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境界。西方戏剧的发展经历了审美体验哲理化、审美对象内向化、审美途径主观化和戏剧观念多元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初学写作议论文的人,一般只重视本论部分,不很重视开头和结尾的写作,其实议论文的开头和结尾也是十分重要的。结尾是文章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文章结构的基本环节之一。好的议论文结尾自然、新颖,能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效果。结尾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文章内容不同,结尾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公式化,“老套套”。下面介绍几种议论文结尾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语料库数据,历时动态研究汉语"测估AA"构式的结构类型与句法功能,并加以认知功能阐释,以期弥补当前研究之空缺。研究发现:(1)"测估AA"是近代汉语发展的产物,始现于元代,发展于明清,成熟于民国;(2)近代汉语"测估AA"具有12个结构类型,且构成等级阶,其4个句法功能遵循"谓语/定语宾语/补语"发展轨迹;(3)其结构类型、句法功能及发展轨迹是汉语通俗化趋势、句法拓展普遍原则与概念范畴化等级协同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