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蒙古族地区,自从藏传佛教传入之后,佛教寺院教育就逐渐形成和壮大起来,成为蒙古族地区的主要教育形式。寺院教育在蒙古族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研究蒙古族地区寺院教育的形成、寺院教育结构及教育内容、教学过程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两汉时期“梁宋”地区的商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汉时期“梁宋”地区在全国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地区有自早期商业兴起时形成的传统 ,交通条件的优势也形成了便利商运的经济地理基础。司马迁“洛阳……南贾梁、楚”和“陶、睢阳亦一都会也”的说法 ,反映了“梁宋”地区与“在于土中”的洛阳和有“天下之中”地位的陶之间 ,有特殊的经济地理关系。在两汉时期 ,连接“陶”、“洛阳”和“梁宋”形成的三角地区 ,是全国经济生活的重心地区。这一地区的商业活动相当活跃。“梁宋”地区的商路 ,在全国商业网络中是运营繁忙的主要干线  相似文献   

3.
寺院经济是佛教发展的经济基础,中国寺院经济形成于南北朝时期。政权对汉唐之际的寺院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以政权为代表的上层社会对寺院认可是寺院经济产生的前提,政权、信众的赠赐施舍是寺院经济财富积累的基础,寺院所从事宗教文化活动承担着社会教化和慈善事务。寺院经济的发展壮大与世俗地主经济矛盾加剧,产生了种种限制寺院经济的措施,其极端就是"三武一宗"灭佛。至唐代中叶后,寺院、僧尼的免税特权逐渐消失,寺院经济的经营模式也向禅林制度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当前藏族寺院经济及其导向问题开哇藏族地区的寺院经济在其性质上可以分为传统寺院经济即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上的寺院经济和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新型寺院经济。本文所指的寺院经济是指后一种经济而言。这种寺院经济虽然和传统寺院经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  相似文献   

5.
<洛阳伽蓝记>是北魏杨衔之的作品,书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洛阳寺院四十余年的兴衰史,便数洛阳各大寺院的来历,规模,建制以至奇谈怪闻等情况,同时兼及北魏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风土人情和历史掌故等各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试论魏晋南北朝寺院地主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寺院地主经济的产生与佛教传入我国有关却并非同步,寺院财产的私有化和富有僧人的出现是寺院地主经济形成的标志。寺院地主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寺院地主经济是添加了佛的风韵的封建地主经济。本时期的寺院地主经济呈现出一种渐起大落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7.
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林武术以实战威猛、博大精深,早已饮誉天下,“拳以寺名,寺以拳显”。今日,少林弟子遍布全球。少林武术的发源和发展,离不开嵩山的自然地理和政治地理。嵩山处中原腹地,紧傍九朝古都洛阳,地势险要,少林口是古都洛阳通向东南广阔平原的咽喉,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盛世时,嵩山是帝王游赏、文人登临的胜地;乱世时,嵩山则是兵家出入、强人汇集的所在。少林寺位於嵩山中心,皇家敕建大寺,统辖嵩山地区所有寺院,寺产庞大。为了保证安全,经朝廷认可,寺院拥有自己常备武装力量,即历史上有…  相似文献   

8.
敦煌遗书所反映的寺院僧尼财产世俗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遗书中所反映的寺院、僧尼所占财产的状况,真实地勾画出了唐后期寺院,僧尼占有丰富资产的一些特点。唐后期,由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形成了寺院土地买卖盛行,政府不得不令寺院据地出税,寺院常住财产逐渐向个人财产转化等特点。这些特点表明,唐后期的寺院经济在其前期的基础上,有了膨胀性的发展。寺院的实际经济生活已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佛教的清规戒律,寺院经济与世俗封建经济趋于同步,世俗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9.
南传佛教是我国云南地区以傣族为主的一些少数民族的一种宗教信仰,在历史上和现今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南传佛教寺院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是我国寺庙经济和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历史上的与现今的寺院经济有着本质的不同,本文对此进行了对比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洛阳是我国著名的古都。洛阳地区在历史上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京都洛阳一带的语音是全国的通语和标准音。这在《颜氏家训.音辞篇》等著作中,都有记述和反映。  相似文献   

11.
“一拖”落户洛阳,起到了“磁场”和“增长极”的作用,使得相关产业聚集和科研院所汇集,带动了中小工商企业的发展,确立了“洛阳新兴重工业基地”的城市定位。  相似文献   

12.
洛阳虽然工业经济发达、科技实力雄厚,但在诸多方面同郑州相比尚有一定差距。洛阳不可能超越郑州,短期内应在本土迅速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而郑州要发展成为跨省级、区域性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还需借助洛阳的工业和科技支撑。加上郑、洛辖区相接、联系便捷,两市政府之间的合作较易协调,因此,郑洛之间具备联动发展的条件和动力基础,推进郑洛联动发展应有科学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以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公布的数据为依据,对洛阳市工业法人企业经营状况进行了因子分析:目前效益较好的资源开采产业,必须未雨绸缪,增加科技投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应重点抓好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进行企业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改革,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应设法盘活亏损严重的企业这部分资产。  相似文献   

14.
1724年,清廷平定罗卜藏丹津之乱后,加强了对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的整顿和管束,其中关于喇嘛衣单口粮的规定,就具有控制藏传佛教寺院经济、限制寺院规模的作用。虽然青海的藏传佛教寺院并没有完全受衣单口粮规定的限制,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藏传佛教寺院的兴衰。  相似文献   

15.
都城作为一代王朝的政治中心(或兼具有经济、文化中心功能),在古代城市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都城发展史上具有关键作用的都城洛阳更具重要的意义。东汉洛阳的城市布局体现出继承性与儒家思想的影响。都城东汉洛阳城两宫(城)制度、礼制建筑独立成区等特点对后世又产生重要影响。东汉洛阳作为中国封建王朝都城发展第一阶段承上启下的转折点,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由于人口基数大、众多国有企业冗员释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原因,就业压力加大并有可能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化国企改革,增设就业岗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同时提高劳动力素质,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是建立和谐洛阳、促进洛阳率先在中原崛起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推动洛阳市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福民强市"整体目标下,洛阳市投资环境整体向好。但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降低能耗的矛盾仍然突出,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制定速度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法律的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从法治的视角,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之道,需从社会治安、环境保护、鼓励投资、金融安全、司法公正、创建服务型政府等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18.
"瀍水"是洛阳的一条河流名称,"瀍水"之"瀍"来源于古代洛阳的方言词语"廛"。"廛"产生于殷周社会变革之际,与"周公营洛"这个重大历史事件关系密切,是西周发达的奴隶制社会的产物。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廛"由"一家之宅"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市场经济的最初形式——"廛式商业模式"。由"廛"引申而来的方言词"店、摊、坛、场"等在今天的河洛地区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从2000年"文化产业"的概念正式进入我国宏观决策系统到2010年文化产业被确定为"支柱型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识。结合河南"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未来洛阳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应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树立新思路、制定新规划、采取新措施,进而确保在新经济平台上的竞争优势和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