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和文化规律;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是区位论、行为论、规划论、发展论;人文地理学应是一个具有三维结构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2.
西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派是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和理论范式,重新理解和解释传统地理学中的有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并在批判传统地理学空间分析的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应该重新解释和定义“空间”概念,主要代表人物有列斐伏尔、哈维和苏贾等。他们对于空间概念的重构,启示我们应当更加重视空间问题的理论研究工作,并重新认识到传统马克思主义对当代问题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梅新林 《浙江社会科学》2015,(3):122-136,160
当21世纪之初文学地理学渐成"显学"之际,由文学地理研究实践引发的学理思考,到文学地理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体系建设,尤其迫切需要在相对滞后的理论建构方面取得重点突破。本文基于文学地理学的内在需要与学理逻辑,重点借鉴和重释杰弗里·马丁所归纳的地理学的三个核心问题与弗朗科·莫雷蒂所提炼的文学地图的双重空间概念,然后重构为"版图复原"、"场景还原"、"精神探原"的"三原"理论,作为文学地理学理论建构的三大支柱,并以此为重建新的"空间阐释学"谱系提供理论支持与启示,同时藉此对影响文学地理学理论建构的若干关键问题作了新的反思和辨析。  相似文献   

4.
人文地理学和社会学的空间研究是社会空间研究的两种路径。两个学科的空间研究都承认空间的社会性,并以社会和空间的辩证关系作为分析的核心。但两个学科的研究又存在差异,人文地理学本身就是一门空间科学,社会学则是把空间视角纳入社会理论的建构中。学科的共识和差异分别成为社会空间研究理论的建构基础和拓展动力。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社会空间探讨存在着诸如社会—空间二元分裂倾向、忽视时间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社会空间研究的发展,亦成为人文地理学和社会学面临的共同难题。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将战略空间这一国际地缘政治的概念衍生到了区域经济发展动态过程研究中,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空间问题。研究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分析框架,把战略空间定义为和集聚中心相对应的一个空间概念;继而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动态演化过程的分析,讨论了战略空间的属性及其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战略空间的判断原则和选择标准;最后以浙江经济发展为例,具体分析了特定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战略空间的选择问题,突出并验证了战略空间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光英 《东南学术》2011,(6):273-283
用地理学方法对文学作品作出地理空间解读的研究在国内还处于尝试阶段,尽管国际地理学研究领域有段义孚等已经做了有益的开拓性研究。本文在国内首次运用时间地理学研究理论,通过地理学空间的阅读试验,尝试把新人文地理的视角引向文学研究领域中关于文学作品文本的研究,也把文学研究领域中关于文本文学视角的研究引向新人文地理的世界。时间地理学把人放在时间、空间中考虑,在时间地理学研究框架下,活动被作为一种常规发生的习惯行为来研究,强调了移动在行为空间中的重要性。研究认为:在传统的小说文本研究领域,关于小说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分析往往是站在全知全能的角度来分析其一般特征,掩盖了作者赋予的小说核心人物个体活动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而借鉴时间地理学的活动路径的研究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有助于从个人生活层次上确认小说核心人物活动空间结构分化的阶段,从而认识小说人物行为空间的形成。结合人文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发展对小说文本中人物时空间的研究是今后人文地理学学科拓展研究视野的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西方现代区位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现代区位理论是在古典区位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古典区位论的假设条件不断放宽,使其更能在一般的条件下较为准确地解释现实经济,从而更好地指导经济主体的区位选择活动。在现代区位论里,新古典区位论放宽了古典区位论的某些假设条件,坚持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把规模报酬递增当作外生变量,在个体最优化和一般均衡模型下研究区位选择,使区位选择研究从局部均衡向一般均衡发展;新经济地理学派区位论利用迪克斯特与斯蒂格利茨建立的垄断竞争模型,并借助萨缪尔森的“冰山”原理以及后来的博弈论和计算机技术等分析工具,把区位因素纳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并用严密的数学模型把区域经济活动聚集和扩散的内在机制表达出来,努力把空间因素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使区位理论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框架下获得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在学科的渊源、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对比分析,说明区域经济地理学不可能被区域经济学所取代,同时也指出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确实存在着危机感。  相似文献   

9.
二百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经济科学已由最初的单一学科,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具有总体结构的复杂的网络特大系统。而且这个系统还具有从宏观向微观,从简单体系向复杂体系,从定性向定量、从静态向动态,从描述性向推理性过渡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整个经济科学各门分支学科现已超过400门以上,它为经济科学体系的系统化和分类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依据。然而,经济科学在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要重新认识”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新问题。但对其究竟应如何认识、如何来进行改革,人们的认识至今仍相距甚远。为着便于集中地讨论问题,这里只说我国的城镇集体所有制。一、理论和实际的严重脱节提出对“城镇集体所有制”要重新认识的问题,首先是由于人们看到,现有集体经济的理论以及依据其制定的现行政策规定,已很难正确地说明和指导实践。1.现行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以下简称《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中),则明确地把城镇集体企业定性为“是财产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实…  相似文献   

11.
一、小城镇的含义和范围,陕西小城镇概况 什么是小城镇,这是研究小城镇建设必须首先弄清的问题。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城镇与农村的区别和城镇自身的规模方面来理解。城镇与农村的区别,有许多方面的表现;但就本质区别而言,则有一点是应当注意的,即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在空间存在形式上的不同:在城镇,人们以集聚的形式从事经济和社会活动;在农村,人们以分散的形式从事经济和社会活动。城镇概念最本质的规定,就是人类以集聚的形式从事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人类活动在空间上集聚的规模有大有小,小城镇毫无疑问的就是指那些以小规模的集  相似文献   

12.
如何认识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向第三代领导集体过渡的理论拓展,是一种平常的理论过渡,还是一次创新的革命?本文将党的两代领导集体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过渡,视为一次以创新为标志的面向新世纪的理论跃迁,是一次深刻的理论生存形态的进化和科学的上升。  相似文献   

13.
高潮的契机:论北宋前期词的过渡特色与艺术实践乔力首先须要说明的是,本文的分期观念,主要依据文体自身的发展演变进程,并适当考虑有关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的大背景,所以此"前期"之说,系指太祖赵匡胤立国(建隆元年,960)到英宗赵曙治平末(四年,1067)这...  相似文献   

14.
论江苏城市化发展总体格局的理论认识及定位依据──江苏城市化可操作性构想张鸿雁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的目标和结果形式。江苏省经济发展最活跃的体现是苏南的“经济模式”,而苏南经济发展的主体体现形式是城市与城镇经济的发展。抑或可以这样说,江苏经济未...  相似文献   

15.
转型经济是从实物经济向货币经济的过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对转型经济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被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所支配 ,这种方法以新古典理论的技术关系分析为基础 ,把市场经济完全解释为技术上的资源配置方式 ,从而使作为市场经济核心的货币金融体系依赖于技术关系 ,如在许多的分析中都把金融深化问题作为资本积累的条件来研究。可以说 ,这种研究方法是用实物经济或计划经济的模型来讨论市场经济 ,致使对转型经济的研究不能集中于“从实物经济 (或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的货币金融体系过渡”这一核心问题上。本文将集中讨论这一方法论问题。一、一个实物经济 (计划经济 )模型把我国 1978年以…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尝试从定语位置对空间维度词“大”进行语义分类,运用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分析“大”由空间始原域向数量规模、力量程度、年龄、时间和社会地位目的域的隐喻映射路径,探讨通过“量”的相似性原则“大”借用空间概念来构造其他非空间概念,揭示隐喻作为认知工具在语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西方现代文艺美学中的情感表现理论(表情论),从浪漫主义唯情论开始,经由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符号主义的表情论,形成一支整体发展的流脉①。除了浪漫主义近代表情论之外,其它皆为现代表情论。这一流脉都承认“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这是它们共同的本质特征,但在如何表现情感的问题上,即情感表现方法(表情法)上,又存在着区别。它们递相以情感的抒发化(自发渲泄)—物态化(物象媒介)—塑形化(形式结晶)—符号化(构形创造)的增变,连续推动了现代表情论的深入发展,并推进了现代表情论的表现趋向由个体化向普遍化、…  相似文献   

18.
房德玖 《齐鲁学刊》2006,1(4):122-125
对主体性问题的研究要从实践出发,而对于实践和主体性问题的理解,不能仅仅在认识论范式中进行,而更应该在实践生存论范式中进行。把描述性认识和规范性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能准确系统地把握主体性问题。实践生存论范式能够系统地建构对主体性问题的理性的和合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厘定存在论的理论视野开始 ,认为“本体论”这个在学界受到普遍质疑的术语 ,可以在学说史上找到充分的根据 ,而且能够从中国传统哲学中获得一定的支持和辩护 ,因而这个术语可以保留 ,并在哲学形态和学科分支两种意义上被使用。作者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为范例 ,阐明了“现代存在论”与“传统本体论”的根本区别 ,强调必须把作为一门哲学分支学科的存在论和对于这门学科所探讨的问题的某些具体的解答方式区分开来。文章认为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通过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实现的 ,但马克思哲学并没有因此取消作为哲学分支学科的存在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是关于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人的存在相统一的理论 ,它着眼于存在方式去理解存在的意义。实践的观点和思维方式 ,是马克思哲学存在论的枢纽。  相似文献   

20.
论祖先崇拜与西南民族服饰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祖先崇拜与西南民族服饰文化杨正权祖先崇拜是继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之后被中国西南各少数民族所虔诚信奉的一种原始宗教。其产生的年代大约在母系社会向父系氏族过渡的时代,即群婚制向对偶婚转化的时代。其产生的理论基础是“灵魂不死论”。西南各少数民族认为万事万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