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诗眼”     
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历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诗篇。作为一名党政干部,若不能欣赏中国的传统诗歌,应当说是一种遗憾。欣赏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而把握“诗眼”,则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 那么,什么是诗眼呢?“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中有“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的句子;范成大也在诗中写到过“诗眼”:“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正如人有眼睛一样,文章有“文眼”,诗  相似文献   

2.
诗是干什么的?诗歌的本质是什么?陆机《文赋》云:“诗缘情而绮靡”;诗歌是抒情的,它的本质就是抒情。因此,诗中所用的材料,景也好,物也好,皆与感情相关联,“物象关情”乃诗家之必然。苏轼云:“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这是坡公在论述绘画形似与神似的关系时说的,然而,这两句话对诗歌艺术来说,也是  相似文献   

3.
张永芳 《科学咨询》2009,(24):25-25
抓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一代“四有”新人,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古典诗词的学习与欣赏是中学语文课教学的一个难点。由于诗词的取材非常广泛,且有一定的语言障碍,学生把握起来难度较大。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将古诗词按题材的不同进行归类,并给学生提供一些带规律性的分类指导,有助于学生正确把握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提高阅读和欣赏能力,从而使学生受到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一、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实际上是咏史诗和怀古诗的合称。所谓咏史诗,就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所感慨而创作的诗歌如王安石《乌江亭》;所谓怀古诗,则是指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抒发感慨…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一门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学诗、赏诗、写诗是一种慢功夫,对中学生而言,须慢慢地培养,逐步提高。从新教材的编写角度出发看,文学教育离不开诗歌,诗歌是最纯粹的艺术,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较,诗歌更具形象  相似文献   

6.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宝库中的珍宝,是历代诗人留给我们的一份文化大餐,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大都短小精悍,在短短的二十来个字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醇厚的韵味。《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主动融入诗的意境,领悟诗中的形象与情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下面就自己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切磋。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诗、宋词和元曲各领风骚数百年,其实从广义上讲,词与散曲都是诗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而已,那么 “诗、词、曲”又如何区别呢?我们不妨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捋一捋相关的知识.  相似文献   

8.
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舜何以能如此?一般儒者都以为他能“所任得其人,故优雅而自逸也。”如《大戴礼记·王言》上说:“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新序·杂事三》上说:“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赵歧《孟子注》也说;“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 关于舜之“任官得人”,孔子指出:“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论语·泰伯》)朱熹注曰:“五人:禹、稷、契、皋陶、伯益。”其实,按《尚书·尧典》记载,舜所任用的大臣远不止这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诗画在体裁上追求短小精悍 ,短制胜于长篇。中国文学的主流是抒情诗。闻一多先生说 :“三百篇的时代 ,确乎是一个伟大时代 ,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文化定型 ,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两千年间 ,诗———抒情诗 ,始终是我国文学的类型 ,甚至除散文外 ,它是唯一的类型。”①的确 ,中国诗歌十有八九是抒情小诗。长篇叙事诗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孔雀东南飞》、《长恨歌》这样的长篇叙事诗已属罕见。但这两首诗与古希腊《伊利亚特》、《奥德赛》相比 ,则是小巫见大巫 ,简直不能同日而语。西方固然有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育规律表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要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 ,学习就不成为负担 ,而是快乐的事了。反之 ,如果兴趣索然 ,其记忆、思维活动就会处于压抑状态 ,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学习效率也会大大降低。处于天性好动的初中学生来说 ,更是如此。初中学生的学习活动 ,最容易从兴趣出发 ,也容易被兴趣左右。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和兴趣都密切相连。杨振宁博士曾说过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可以说一个人对某门学科的兴趣将对其一生的事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乃是…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经典古诗,朗朗上口,字字珠玑,意境优美.但是,由于时空的久远和表达方式的改变,学生在体会这些凝练文字所包含的深刻情感时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读懂古诗、读美古诗,从而爱上中国古代灿烂的诗歌文化,教师可以从激趣、审美、积累三个基本环节人手.一、课前激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小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地诵读、体验、积累古诗.虽然部分学生在学前阶段就会背很多经典古诗,但多数是熟读成诵,并不了解诗文中所体现的内容和包含的情感.因此,在课前用讲故事等形式介绍诗人,介绍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为理解古诗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12.
何清 《科学咨询》2009,(12):41-41
古诗是相对新诗而言的,其范围庞杂,体裁形式多样.本文所说的古诗是指形式和内容相对简单的律诗或是绝句,它是我们全面了解古诗的一个窗口,也是认识和写作古诗的敲门砖和基础.古诗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广泛的民众基础,加之短小简练,易读易背易理解易传播,所以我们读和背诵古诗要比新诗多得多,可以说只要是中国人,没有不会背诵儿首古体诗的.那么,如何教学生认识和写作古诗呢?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阶段,加强对古典诗词的教学,可以净化心灵,培养青少年良好学风和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4.
生命这个命题,是人们一直密切关注的命题。人们从一出生的啼哭就开始了对生命存在的展现。人的一生都围绕着这个主题,所以可以说生命是人类的共同主题。因此,虽然《古诗十九首》并非一人一时所作,但却并没有脱离对生命的思考。生命意象贯穿于《古诗十九首》中,并成为其中的一条主线。我们在欣赏《古诗十九首》时,可以透过诗歌中生命意象的角度去体悟诗歌创作者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认为,“朗读也是一种理解”。“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通过朗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怎样读?读出目标的层次性。每一次朗读要有明确的、具体的、可测的目标。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6.
作为拥有5000年文化传承的国度,古典文化已浸入国人的心灵里,滋润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寻求挖掘经典文化内涵与创新德育工作方法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邬静 《科学咨询》2008,(20):58-58
从诗歌本身的特点来看,反复诵读,"死" 读硬记,能很好的帮助学生领会到诗歌的精髓,达到读诗的最佳境界.清末阅读学家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朱自清亦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洪镇涛先生也说,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  相似文献   

18.
一首美丽的《错误》不仅具有古典诗歌的神髓,更具有西方现代派朦胧模糊的美学特质及旅人意识,被誉为中国“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作者郑愁予因此奠定了其在现代诗坛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如果有人问中国人的信用如何 ?可以听到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有人说 :中国是礼仪之邦 ,信用为本。中国人恪守信义 ,他们的言行受着中国传统的“言必信 ,行必果”、“言而无信 ,行之不远”等古训的约束 ,因此 ,中国人是守信的。但是 ,也有人说 :中国人没有信用 ,当代中国最大的危机是信用危机。这两种回答你认为哪一个对呢 ?中国———信义之邦我国自古就有“信义之邦”之美誉 ,国人视信义为面子 ,为命根子 ,历代仁人志士、英雄豪杰舍身取义为的就是这两个字。孔子的“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这句话也成为国人最正统、最经典的人生哲学。因而…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于黄金时段推出的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有友人曾问笔者:"历史上真有于成龙其人,他真像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吗?"在听到笔者肯定的答复后,友人仍将信将疑.于是,笔者不得不调动有限的历史知识,以及对于成龙其人粗浅的了解,从于成龙的自信谈起,给友人讲了电视剧中尚未反映的几件事,才终于使他信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