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两个结合”是党百年奋斗的经验总结,也是党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深刻认识“两个结合”需要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用历史思维审视“两个结合”,梳理“两个结合”的发展脉络,体会“两个结合”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用战略思维审视“两个结合”,诠释“两个结合”何以必要的根本问题,明晰“两个结合”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用创新思维审视“两个结合”,阐述“两个结合”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的实践新境界问题,对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于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存在着“补充论”、“修正论”、“取代论”的不同观点。“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科学论断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体现,二者是内在的高度统一的理论。就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而言,“两个决不会”具有相对性,是“两个必然”的内在要求,“两个必然”理论中包含着“两个决不会”思想,是“两个决不会”运动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3.
中日民族素质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日两个民族 ,常常被视为在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等方面具有很多共同性的两个民族 ,事实上 ,两个民族的素质结构及特点是有很大不同的 ,这一性质直接导致了两个民族的不同发展历程。本文即试图对中、日两个民族的整体素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两个必然"思想,后来,他们通过"两个绝不会"的论述解决了"两个必然"的实现条件问题,通过社会形态理论解决了"两个必然"实现的历史进程问题,通过"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相统一"的思想进一步解决了"两个必然"的实现主体问题。通过革命导师毕生的理论研究,"两个必然"思想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5.
在人的认识中有两个尺度 ,一个是关于世界物的尺度 ,另一个是关于人的内在尺度 ,对两个尺度的反映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 :首先 ,对两个尺度的反映互为尺度 ,相互参照 ;其次 ,对两个尺度的反映相互依赖、互为前提 ;再次 ,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相互贯通 ,辩证发展 ;最后 ,对两个尺度的反映是人对世界观念把握的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其中对人的内在尺度的反映居核心地位 ,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陈伟 《百姓生活》2011,(1):16-17
42岁的王红彪原是河南省濮阳市自来水公司西水坡调节池职工。15年前的一场车祸,使他高位截瘫。为培养两个女儿,他躺在床上为两个女儿补课,使两个女儿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010年高考,两个女儿以优异成绩,分别考入南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7.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胡锦涛先后两次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强调了牢记"两个务必"的现实意义.探讨了党的三代领导人在不同时期,根据党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对"两个务必"的深刻阐述和赋予的新内涵,着重分析了毛泽东关于"两个务必"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邓小平对"两个务必"思想的继承以及江泽民对"两个务必"思想的发展,从而阐明了党的三代领导人坚持和发展"两个务必"思想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校“两个责任”协同贯通,是党委主体责任与纪委监督责任两大系统的同频共振,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对高校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深度融合、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党建设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理责任理念、中国共产党的从严治党经验、国外政党的强党治理做法为高校“两个责任”协同贯通提供理论源泉和经验借鉴。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需求,从“五个向度”探索高校“两个责任”协同贯通的善治对策:增强高校“两个责任”协同贯通意识,优化高校“两个责任”协同贯通权力结构,完善高校“两个责任”协同贯通制度规范,强化高校“两个责任”协同贯通监督问责,加强高校“两个责任”协同贯通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9.
"两个务必"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坚持"两个务必"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两个务必",最根本的是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四个牢记"的要求,把坚持"两个务必"作为一项长期紧迫的政治任务,把落实"两个务必"同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坚持从自身做起,特别是从党员领导干部做起,用坚持"两个务必"的实际行动实现"三个代表"的总要求.  相似文献   

10.
战后,德日两国政要对侵略历史的态度迥然不同:一个对侵略战争性质和战争罪行坦率承认、真诚反省,一个遮遮掩掩、图谋翻案;一个编撰合格的历史教科书对下一代进行正确的战争史观教育,一个篡改历史教科书不让下一代了解历史真相;一个主动向受害国、受害民族支付巨额战争赔款,一个百般抵赖、拒不赔偿。究其原因,主要由两国的文化思想底蕴不同、两国的宗教信仰不同、两国的侵略战争历史和两国政要的个人经历不同、两国反省战争的群众基础不同、盟国对两国的战后处理和受害国对两国的态度不同、战后两国的政权基础不同、战后两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不同等七个方面的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牛耕的起源很早,因此,各地都有崇牛敬牛的习俗.但把牛王节作为一个节日应该是唐宋以后的事.从牛王节的分布范围、来源传说、酬谢牛王的食品、对牛王节的称呼、牛王节时间安排和牛王节仪式内容等方面来看,牛王节是中国传统稻作文化的产物.牛王节的发源地虽然缺乏翔实的史料记载,但综合考察牛王节的传播情况,牛王节的最初发源地应在江浙一带.四月初八过牛王节、吃青精饭的习俗最初来源于中原和江浙一带的道教.南宋水稻种植的兴起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是牛王节在华南、岭南和西南地区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节日无不被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文章主要通过阐述中国近代节日的演化过程,分析其演化的特点来揭示节日在近代中国社会中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论大型节庆活动与宁波旅游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发展商务旅游是宁波旅游发展的主题,开展节庆活动是宁波发展开拓商务休闲旅游的重要模式。文章就宁波开展节庆活动的优势、存在问题、发展前景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为了使节庆这个承载着独特民族传统的文化介质更好的地适应并服务于现代文明,通过对美国主要的节庆实践进行描述,分析了美国节庆的特征,功能及价值重心取向,提出节庆文化应该朝着尽量谐和的方向改革,官方节日频率应该增加。  相似文献   

15.
春节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文化,关系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主要承载着三种核心价值:感恩、迎新、大团圆。春节作为一种民俗,是生活美的高潮,不仅是物质生活美的高潮,而且是精神美的高潮,融汇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今更好地建设富有时代精神的节日文化,能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上巳节是我国古代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的节日。它起源于春秋 ,兴盛于魏晋 ,至宋代以后逐渐衰落 ,但它的民俗习惯在许多诗文中保存了下来。文章试图从古代诗文的记载中勾勒出这一节日的民俗盛况。春秋时期它是人们去邪去秽、男女交游的好时节 ;魏晋时人们在这一天郊游宴饮作诗 ,由于皇帝的参与 ,民间习俗也上升为皇家礼俗 ;南北朝时则增加了骑射的内容 ,这些习惯一直传至唐代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强化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在校园活动中深化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营造凸显传统节日文化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8.
审美为何是人生的节日?美的问题有几个层面?“美在关系”说是谁提出来的?他的理由是什么?中国古代是否有“美在关系”说的命题?形成美的根源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作为美的关系的系统包含哪些内容?文章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布依族节日文化及其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依族历史悠久,具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节日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之一。了解这些节日的基本内容、形成发展、文化内涵、社会影响,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认识和对待这些节日活动的社会功能,对我们了解布依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性格特征极有帮助。  相似文献   

20.
苗族节日文化的心理学透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丰富多彩的苗族节日文化,是构成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苗族节日文化的调查研究,探讨 了苗族较独特的性格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