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个喜讯令我惊喜不已:湖南湘潭市韶山村奔上小康路,1996年村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身为远在他乡的湖南湘潭人,还有什么比听到韶山人脱贫致富的消息更令我振奋的!? 刚上小学时,湖南湘潭韶山村的字眼以及呈凹字形的毛主席故居就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那时,我住在黑龙江省中苏边陲,与韶山相距遥远。1978年9月,父亲转业回老家,全家人随之搬迁到湖南省湘潭市,我心中不由升腾起自豪感——我从此是毛主席的同乡人了。同年11月,我到韶山游览,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看惯了无垠的皑皑白雪,乍一扑进苍  相似文献   

2.
老父九十     
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可我的老父亲今年90岁了岁月荏苒。90年的风霜染白了父亲的头发和胡须。他的背佝偻了,腿也弯了,走路不再大步流星。但他一点儿也不服老,偏要做出一些让我们又好气又好笑的事儿来。比如说,他听力差了,却偏爱接电话。一次学校的一位老师打电话找我,父亲抢着接电话问:“你是谁﹖”对方答:“我是中学。”父亲便唤我说:“一个姓宗的人找你”还有一次有人打电话找我,我明明就坐在房间里,父亲却说我不在。我从房里跑到客厅接电话时,他已经把电话挂了。原来他听错了名字,以为别人找我妹妹。这样的事多了,我们就不让他去接电话,他…  相似文献   

3.
高小宝 《社区》2013,(11):31-31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两个人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个人是我家的亲戚,是位木匠,在我们那一带名气很响。有一年,我家要做一些家具。把他请了来。父母对他特别尊敬。我颇不以为然地问父亲为什么要那么周到.父亲说:“我敬的是他的人品和本事!”就因为父亲这句话.我暗暗对他多了关注。随着他完工成型的家具越来越多。我开始对他的手艺佩服起来。  相似文献   

4.
父爱永远     
在我们兄妹六人中,父亲最心疼的是我,从小我就是父亲的“跟屁虫”,几乎天天跟在父亲后面,不论父亲下地干活,还是去串门,我都是他的影子。父亲人很随和,大家都愿意跟他开玩笑,尤其是我跟着他的时候,大家都逗他“你捡来的儿子长得真俊啊!”父亲总是憨憨地笑,并不多搭言,而我呢,当时听大伙夸长得俊,也就特满足,高兴的时候,冲人家使劲地笑,夸张地露出两个深深的酒窝,于是又有人说:“老付啊,你这老疙瘩是小子吗!咋长得这么好看”。父亲听了总是乐呵呵  相似文献   

5.
刘心武 《社区》2009,(5):29-29
“最疼我”的是母亲 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那时父亲在北京的一个国家机关工作,除了星期天和节假日,他都是早出晚归。家里就我和母亲两人。  相似文献   

6.
父亲下厨房     
熟悉父亲的人,都知道他是位从北京来到山区,奉献了一辈子、被组织上授予“山区人民的好公仆”的基层领导干部,但谁也不晓得父亲还是位精通煎炒煮炸的掌勺“厨师”。 其实,有关父亲“下厨”的经历以前连我也很少见。他经常是早出晚归忙忙碌碌地工作,根本没有时间顾及我们兄妹的生活和学习,一切“后勤工作”主要靠姥姥和当教师的母亲来完成。然而父亲是一个干啥都要干出个名堂的人。他管林业,当地的林业工作能在全省受表彰;  相似文献   

7.
有一个小男孩,父亲要他学拉丁文,但他对拉丁文不感兴趣,便对父亲说:“我不喜欢拉丁文,能不能换个事情做?”父亲说:“可以呀,你去挖水沟好啦,牧场正需要一条灌溉渠道。”于是,小男孩便真的到牧场去挖水沟。可是,拿惯笔的人,拿起锹来却十分吃力,当天他就累得疲惫不堪,他咬紧牙关再坚持了一天。到了傍晚,怎么也熬不住了,他只好承认:“疲累压倒了我的傲气。”他终于回到了学拉丁文的课堂上。在以后的岁月里,小男孩一直记着从这件挖水沟的小事中得到的教训:必须承认人有所长,也有所短;人有所能,也有所不能。正是这件小事,改变了小男孩的一生,使他…  相似文献   

8.
父亲的眼神     
小时候,我们似乎很少能见到自己的父亲,只有在星期六的下午和星期天才能看到他的身影和听到他叫着我们的小名回家。从记忆起,父亲似乎就没有给过我们什么够高的要求和要读好书之类的教育,当然也没有一次对我们的打骂。对于常伴我们左右又要经常劳作一天的母亲,在我们做错事时,是会拿着竹竿就要开始她的处罚。而这时,我们就会用孩子特有的狡猾“跑”去母亲的当时威势,气得母亲只有留下“晚上别回家吃饭”的话。如果是父亲回来时,他会大声地叫着我们的小名,我们可是就老老实实地站在他的面前来。不是怕他会打骂我们,而是怕他看我们时的眼神。…  相似文献   

9.
画扇 《老友》2013,(12):43-43
我们家有三位“收藏家”:父亲、小侄女和我。 父亲成为石头收藏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那时父亲刚刚退休.正被“退休综合征”所困扰,成天像个破旧的摆钟似的从这屋晃到那屋.无所事事。有一天.父亲实在闲得慌,便跑去爬山。在半路上.坐在一个石头上休息时.他被脚下的一块石头吸引了。没有艺术细胞的父亲.不知道怎么就把这块石头看成了惟妙惟肖的“老寿星”。于是.父亲不顾路途遥远,费力地把这个“老寿星”请回了家。  相似文献   

10.
善良的种子     
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约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相似文献   

11.
光阴少一寸     
崔永元 《可乐》2010,(8):37-37
齐含笑大我一岁。他父亲是军医,家里自然医书成架,这让他有了骄傲的资本。一个下午,太阳晒人,我们钻进他的小屋,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了几句。他忽然发问:“男生女生有什么不同?”我答得飞快:“女的头发长。”他仰天大笑。笑声没停,他就捧来医书,说:“你自己看吧。”天哪,我就这么启蒙了。上高中后,我每天放学照例去找他玩。  相似文献   

12.
回首处虑念我故土潘维强,原籍湖南长沙人,1939年出生於书香门第,也是将门之後。1970年定居美国。他的父亲潘佑强,致力於打倒军阀,驱逐帝国主义,早年毅然投军从戎,是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员,曾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两次参加北伐,战绩卓著。潘先生的母亲出身於浙江望族,教子有方。潘父对他的遗训是:不从军不为政,自强不息,独创一条发展之路。潘先生说:“虽说我们全家都是国民党员,但我父亲在我们很小时候就告诉我们,中国只有强大了,才能更富强。小时候听不懂这些话。随著年龄的增长,才体会到父亲这句话的含义,也就是统一的中…  相似文献   

13.
萧军谈恋爱、女人和夫妻萧耘父亲正式约请建中到我家来时,是十年动乱刚刚开始后的一个多天,那年,。我23岁,他21岁。我向父亲介绍着说:“爸,这就是我的同事──王建中。”父亲伸出了宽厚而温暖的大手──接纳了他。从此,两辈人之间持续二十多年“忘年交”的生死...  相似文献   

14.
有一个人一直想成功,为此,他做过种种尝试,但到头来,都以失败告终。他非常苦恼,就跑去问他的父亲。他父亲是一个老船员,他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要想有船来,就必须修建自己的码头。”  相似文献   

15.
韩寒 《可乐》2010,(5):60-60
我生来就是一个乡下人,从小在金山长大,一直到初中还是农村户口。父亲在“文革”后考取华东师范大学,一开学就被检查出患有肝炎,退学了。他通过自学,还是拿到了大学文凭。父亲后来在农村的文化站工作。写作和摄影,我受了他很大影响。父亲开车不行,还好,这点没有受他影响。  相似文献   

16.
父亲的谎话     
我常被父亲的谎话“蒙骗”,有时被骗得很深,回想起来就心疼。我出生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那时,在川北县城工作的父亲,对造反派无能为力,便躲到乡下与我们一起过清闲的日子。乡下虽没有城里那样乱,但生活很艰苦。母亲对父亲不愿参加派系斗争很理解,这份情感不是用语言来表达的,而是用行动来体现的。那年月,我们家的经济条件只能勉强糊口,靠南瓜、野菜、山芋干度日,但母亲总是想方设法,给父亲买点劣质的“老白干”,每天保证一个下酒的鸡蛋。然而父亲却常常对我说他肠胃不好,消化不了“,吃一个鸡蛋就会生病”,于是,每天他都要和我平分着…  相似文献   

17.
娱乐广场     
幽默笑话与折磨房主:警察先生,您敲门有什么事﹖是想进来欣赏我的琴声吗﹖警察:不,有人检举你们在折磨贝多芬。催眠甲:你知道吗﹖我常常在深夜灵感大发,一写就是半宿,接着就失眠,到天亮也睡不着。乙:是吗﹖那你不妨看看你自己写的诗,我相信你很快就会入睡的。近亲妻:倒霉透了我这辈子嫁给魔鬼也比嫁给你强。夫:这不可能因为你们是近亲,禁止通婚改姓何某30多岁了,父母还没给他张罗媳妇,一天,他唉声叹气地对父亲说:“我不姓何了,改姓可吧”“为什么﹖”父亲惊讶地问他。“身边缺少一个人啊”他不满地回答。父亲明白了,马上托人给儿子提亲。然…  相似文献   

18.
关于衍太太     
鲁迅在1926年10月7日写《父亲的病》中,是这样描述他父亲即将咽气时的情状: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 “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 “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  相似文献   

19.
父亲     
父亲下岗了。其实,父亲本不会下岗的,全厂百余号人,谁不知道父亲“李能手”的大名呢?然而他确实下岗了,这都怨他那“不开窍”的脑筋。早在减员前,主任就曾透风给他:“年纪大了,有希望干几年吃个退休金。然而现在又在减员增效,很难说呀……”那意思很明显,只要父亲开窍些,给主任些好处,下岗断然不会落到他的头上。我刚一提及这事,父亲大怒:“拍胸口问问良心,咱办事得光明磊落!”生活的重担压弯了父亲的脊梁,但没有压弯父亲的信念;生活的困苦熬白了父亲的双鬓,但父亲那颗跳动的心依然鲜红。为了生活,父亲又忙碌起来。整个下午,父亲都在修理那…  相似文献   

20.
华盛顿在走向总统宝座的道路上,也许你很难相信,他曾经为自己的“鼻子、眼睛”制定了“行为规范”。乔治·华盛顿是美国建国后的第一任总统,被称为“建国之父”。华盛顿具有领袖人物的超凡才能和品质,靠实干起家。在200多年的美国历史上,人民一致称赞他是“战争时期第一人,和平时期第一人,同胞心中第一人,一位举世无双的伟人”。美国现在的首都华盛顿,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但是,他并不是一生下来就如此优秀。乔治·华盛顿欢乐的童年,被投下了沉重的黑影。他刚满10岁,父亲就去世了。父亲为人正直,对朋友讲信义,他的好品格给了小乔治十分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