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的对华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然而由于美国与中国地域遥远,其军事实力不足,国内政局的影响,以及孤立主义情绪制约等因素,美国在对华政策上一向是谨慎和保守的。在20世纪以前,美国在华主要是分享列强刺刀和侵略外交所夺得的特权。19世纪末,美国抛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开始积极参与列强在华的竞争与对峙。义和团运动后,美国为了维护本国利益,积极倡导“保全中国”和各国在华“一致行动”的原则。武昌起义爆发后,美国提倡的各国“一致行动”原则,被日、俄、英等国所利用,他们借“承认中华民国”和“善后大借款”,大肆索取在华的政治、经济权益,肆意扩大本国在华势力。这就直接危害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及其在华利益。为此,美国抛开与列强的“一致行动”,宣布退出银行团并率先承认中华民国。  相似文献   

2.
威尔逊政府为维护和扩大美国在华利益,放弃其对外传播美国式民主的“理想主义”外交原则,无视中国民主运动向前发展的趋势,支持袁世凯帝制运动的政策。帝制运动失败后,威尔逊政府又未能正确地总结其政策失误原因,在对华政策上继续不支持中国的民主革命力量,转而注重协调与其他列强的关系。可见在与国家政治、经济利益相冲突时,美国要求其他地区、国家接受美国式民主制度的外交政策就需让位于现实利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徐泰来同志在探讨中国洋务运动失败,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与西方列强的关系时认为:日本地处中国这块大肥肉之旁,列强都想吞噬这块大肥肉.于是,英美利用日本作为牵制帝俄而侵略中国的工具,这样,就不但放松了对日本的侵略,反而扶植日本.日本倒幕派利用列强的矛盾,得到了英国的支持…….明治政府成立后,它很快获得了列强的一致承认.后来,明治政府的内外政策始终得到英国的支持.这一点也是洋务运动所不曾有的条件.”这些看法粗读感到有道理,真从思考则觉得用这些论点来说明治维新成功,洋务运动失败的外部条件,确是似是而非,故特提出我们的不同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4.
义和团与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和团运动暴发后,美国舆论既关心美国在华利益,又不希望过深卷入中国事务。美国政府担心列强进一步瓜分中国,损害其“门户开放”政策。因而,在赔款谈判中,力图维持中国现状,避免被排挤出中国市场;同时,敦促列强一道乘机攫取更多的商业利益。为此,美国希望列强不要索取超出中国支付能力的赔款,但它自己却提出了过高的要求,使中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在其后的修改商约谈判中,美国又迫使中国开放东北二市为通商口岸,扩大了在华的商业占有份额。  相似文献   

5.
美国劳工外交思想在19世纪末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一次重大转变———从坚决反对美西战争到积极支持美国参加世界大战。其转变的原因是,主流工会最初反对美西战争,是担心战争会增加工人的纳税负担,他们尤其担心美国在战后会获得殖民地,造成大量移民从新获取的殖民地涌入美国抢夺本土工人的工作机会;以劳联为代表的主流工会后来支持威尔逊政府的战争政策,是因为支持美国参战有望换取政府对工会的承认和支持,也有利于将劳联的经济工联主义推广到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显然,无论美国劳工的外交理念在这20年里如何改变,其动机都是为了维护经济工联主义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袁世凯被推举为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考察中华民国建立这一历史篇章时,必须承认,袁世凯倒向共和对于废除二千余年的封建帝制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不承认这一历史作用是不客观的。综观袁氏之所以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原因,错综复杂,有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它绝不是偶然性的表现,而是必然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宋效峰  张立华 《兰州学刊》2006,2(9):48-49,39
清末时期,列强对中国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威胁不断加重。其中美国的对华政策与其他列强有所不同,几经调整后至“门户开放”政策而臻于成熟。美国的对华政策具有实用性,尽管在表面上它尊重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但在根本上它还是服务于美国的自身利益。这一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后来的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后新成立的北京政府面临内忧外患:财政拮据,政局不稳,兵变时有发生,外交未得到西方列强的承认等.但民主共和思想逐渐在人们心中扎根,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社会秩序紊乱,民众舆论复杂,思想尽管纷歧却很活跃.人们都希望一个强大、民主的中国出现,都希望一个高效廉洁政府的组成,以巩固东亚民国之丕基.  相似文献   

9.
<纽约时报>是19世纪中期创办的一家美国主流媒体,该报多次报道上海的电稿.为我们体认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演变的先锋和主角的上海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纽约时报>留下了上海人口增长的记录;它报道了以外滩为扩展源.以英美租界为中心,不断向周边辐射和扩张的城市化过程;反映了第二、第三产业向上海城市空间的集中和聚集以及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上海的普及.上海近代的城市化进程与鸦片战争后不久的开埠直接相关,它是以民族的屈辱、利权的丧失为前提、为代价的.对于包括美国在内的资本主义列强在上海的特权<纽约时报>大唱赞歌,并不道余力地在走私、拒交关税、会公廨、治外法权、租界等涉及中国主权的问题上为自己国家和其他列强辩护,体现了在国内外的双重标准.另一方面<纽约时报>不得不承认在殖民主义、资本主义掌控下的上海租界在近代化进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黑暗面,承认上海有苦力、有骚乱和刑事犯罪,揭露英国人的贩毒活动,但时于同在上海的本国人的鸦片贸易却保持沉默,不置一词.在多重利益的驱动和制约下.<纽约时报>要想完全讲真话、讲实话是不大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提出了“十四点原则”作为建立“世界和平的纲领”。10月,美国又公布了得到威尔逊批准的关于“十四点”的注解。本文拟对威尔逊“十四点”计划的提出背景及其影响做个简单分析。一、威尔逊的“理想化”战争目标伍德罗·威尔逊是美国历史上杰出的总统之一,他在美国外交史上以奉行“理想主义”外交而著称。由于德国实行无限制潜水艇战,1917年4月2日,他在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发表宣战咨文,呼吁对德宣战。他为美国制订了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的战争目标。他把美国参战原因简单概括为“正义…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东北的边疆危机日益加深。从移民实边、巩固国防的角度出发,中华民国各级政府沿续清朝末年开发东北的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在此大背景下,吉林省各级政府制定了具体的开发政策和措施,从而出现了大批移民涌入吉林、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农业有了长足发展的大好局面。  相似文献   

12.
“不承认主义”是美国数次对外使用的一项外交政策。它使用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国际争端的态度 ;二是对他国政府的承认问题。通过考察美国“不承认主义”外交政策的在华表现 ,笔者认为 :一、美国“不承认主义”外交政策在华的首次使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二、“史汀生主义”不等同于“不承认主义” ,而只是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 ,增援了国际法新的内容的一次使用 ;三、美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出于自己利益 ,而不是以美国学者标榜的标准 :即考察一政府是否是通过宪法途径夺取政权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13.
去年以来,由美国对华彩电反倾销案所引发的关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最近两个月来,由于美国和欧盟相继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一问题再次引起热烈的讨论。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讨论中,我国广大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许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中国是否是市场经济国家不需要别国的承认”,我国领导人又在重要的场合强调“希望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得到承认”,有人力图证明美国和欧盟应该给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又有人担心如果真的美欧目前就给予中国“完全…  相似文献   

14.
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1年清王朝覆灭的72年历史进程中,清政府与资本主义列强的关系究竟怎样呢?不少论者认定清政府从鸦片战争起就是资本主义列强的“走狗”,是“卖国”的政府。如范老就认为,《南京条约》的签订表明了“满清政府出卖中国的疯狂性”等等。笔者则不以为然。本文拟系统考察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尤其对列强的态度,以求客观估价清政府在中华民族与列强这对中国社会基本矛盾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侵占台湾。《马关条约》是不平等条约,日本窃取台湾是非正义的。中国人民从未放弃收复失地。通过《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美国、英国承认台湾为中国失地并支持中国从日本手中收复台湾。1945年10月,台湾光复,中国政府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是在践行《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具有强烈的正义性与合法性。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台湾省实行有效治理。因中国内战导致台湾与大陆再次分离。美国为干涉中国内政,借《旧金山和约》,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旧金山和约》改变不了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的历史事实与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6.
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国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了为期四天的会议,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十几次最高级会议中唯一有中国参加的一次。勿庸置疑,重视和探讨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有关情况,是深入、全面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中华民国外交史及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必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4年后,法国决定承认中国并建立外交关系,不仅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结果,也是戴高乐主义在法国谋求世界大国地位和重返东南亚的战略中的具体实践.而此前,法国之所以迟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愿承认,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法国在经济、军事上对美国援助的严重依赖,导致其在外交上不能独立自主.  相似文献   

18.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60年代末,美国历届政府敌视中国,对中国实行不承认和孤立。封锁、贸易禁运以及支持各种反华势力推翻中国合法政府的政策。60年代末上台的尼克松政府一改此政策,实行了与中国对话、谈判,改善关系并力图使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政策。尼克松政府对华政策的调整,是美国战后世界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对中国、美国和整个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拟对尼克松政府对华政策的有关方面加以简要评述。一、尼克松政府对华政策调整概况1969年1月,理查德·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鉴于国内外局势的重大变化,尼克松政府开始调整美国…  相似文献   

19.
<正> 一九一二年清王朝的覆灭和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的创建,这两件事曾使中国人一新耳目,并且震动了全世界。这不仅因为在中国存在过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此寿终正寝;而且还因为,由帝国主义列强勾结满汉封建势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所建立的那种统治格局已被打破,从而为中国进步力量争取彻底民族解放和振兴中华的斗争创造了空前有利的条件.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来看待这次政治巨变,显然会认为它是中国社会在其自身的长期发展中所取得的一项伟大的历史成就。  相似文献   

20.
根据1902年的中英商约和1903年中关、中日商约规定,清政府于1904颁行<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对各国商标进行立法保护.但各国表示不满意,向清政府和民国政府不断提出交涉,要求修改.1923年5月3日中华民国政府颁行<商标法>,各国起初仍不满意,经过与民国政府多次交涉,各方均做出一定让步,至1926年底各国最终承认<商标法>.中国<商标法>的颁行是中国与列强长达20余年的斗争和妥协的结果,其中也交织着列强各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列强各国承认<商标法>,使中国政府对中外商人的商标进行保护有了法律依据,便于解决各国之间和中外之间的商标纠纷,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