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全面研究回族抗日史,不仅可以发扬回族人民的优良传统,还有现实的政治意义。本文从西北回族抗日爱国团体及活动、西北回族穆斯林上层人士的爱国行动、西北五马参加抗战等方面论述了西北回族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孔炜莉 《回族研究》2003,(3):114-120
一、回族史研究红军长征时期在西北的伊斯兰教政策 /高占福 / /中国宗教 ,第 1期 5 2— 5 3页西北回族对辛亥革命的贡献———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王伏平 / /青海民族研究 ,第 1期 10 7— 10 9页地位上升而又明确附儒的元代伊斯兰教 /刘成有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社版 ,第 1期 6 2— 6 6页贵州省回族人民修建清真寺的史料 /保健行 / /贵州文史丛刊 ,第 1期 35— 37页苏非主义与明清之际的中国伊斯兰教 /周燮藩 /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第 1期 2 3— 34页回族与其他一些西北穆斯林民族文字形成史初探———从回回字到“小经”文字 /…  相似文献   

3.
美国学者李普曼来宁夏进行学术访问1996年5月4日至9日,美国著名学者李普曼教授在宁夏进行学术考察。李普曼教授是美国马萨诸塞州霍留奥克学院历史系主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从事中国西北历史和回族伊斯兰教史的研究。李教授这次在宁进行学术访问期间,...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青海撒拉族这样一个独特的"穆斯林地方社会"为窗口,考察一个世俗最高权力并非伊斯兰"政教合一"的"国家"体系是怎样在从"帝国"到"现代国家"变迁的历史场景中针对西北穆斯林民族建构自身形象的,从历时性角度反思"国家"对"民族"形塑的历史文化特性,提出国家文化维度建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回族研究》2015,(1):13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王东平教授著《明清西域史与回族史论稿》一书,于2014年5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该书是作者2000年以来在明清西域史和回族史领域发表的一些论文的结集,反映了十年来作者在西域史和回族史方面的学习与思考。这些论文涉及明清时代中国穆斯林社会法律文化、经济政策、族群关系等方  相似文献   

6.
虎隆 《回族研究》2007,(1):119-123
本文就近些年来国内一些研究伊斯兰教和“消经”的学者对广泛流传于西北穆斯林社区的伊斯兰教法经“消经”《开以达尼》的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本着历史研究必须实事求是,言之有据,持之有理的原则,根据“消经”《开以达尼》塔什干原版本和调查资料,对它的作者、著述时间、印书地点、内容、翻译和版本等相关性的问题,以及它与回族穆斯林创造的拼音文字———“消经”的关系和意义进行考证和阐释,以期澄清此经典所涉及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于理解中国西北「回」、「藏」族群文化长期互动关系的发展过程而言,分布在青海东部化隆、循化等地境内卡力岗山区的「藏语穆斯林」现象,确实能够提供出一个具有结合当代族群史与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研究特色的观察案例。如果从族群溯源研究的观点看来,此一观察应该具备以下三个论述面向:一、在历史记忆的展现方式上,「昔藏今回」或是回民祖源的争议,都必须面对藏文化如何与穆斯林文化并存适应的事实;二、从花寺门宦太爷马来迟于清乾隆年间至卡力岗传播伊斯兰教的传说开始,经过格底目、苏非主义等老教到今日伊赫瓦尼新教,当地宗教意识的变迁意义及其对于穆斯林我群意识所产生的形塑过程;三、当代大陆民族识别下,回族与藏族的法定少数民族身份,对于「藏语穆斯林」的族群认同意识的巩固,及其所引发的族群边缘研究意义的讨论。而这种以卡力岗「藏语穆斯林」的族群溯源研究的论述模式,亦有助于扩大并深化当代中国西北族群与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回族的形成问题不仅是回族学研究首先遇到的问题,而且又是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因为用一般的民族形成理论无法准确概括它。文中以穆斯林、穆斯林社区等回族形成与发展中的历史起点、文化与社会基础为观察视角,论述了回族形成的特殊规律及其在民族定义中的意义。提出了回族形成是“一种跨地域的文化认同”、在回族形成过程中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等文化心理至关重要、回族既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又是一个宗教共同体等观点  相似文献   

9.
丁雪梅 《回族研究》2001,(3):99-104
一、回族史研究论我国回族史学的优良传统 /马明龙翁乾麟 / /回族研究 ,第 1期 4~ 9页《大清律例》回族法律条文研究 /王东平 / /回族研究 ,第 2期 9~ 13页蒙元时期的穆斯林签军 /马娟 / /回族研究 ,第 2期 14~ 18页论民国初期西北回汉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丁明俊 / /回族研究 ,第 2期 19~ 2 2页民国时期的西海固回族社会状况 /丁万录 /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哲社版 ,第 1期 5 3~ 5 7页由族称看回族的民族性格特征 /马金宝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社版 ,第 3期 45~ 5 0页2 0世纪 80年代以来云南回族研究成果述评 /马兴东 / …  相似文献   

10.
西北回族社会是作者自幼生长于其中的一个社会群体。它既有千百年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沧海桑田的一面,又在某些方面具有颇为稳定甚至被误称为“顽固”的一面。这种集社会变迁与某些稳定性于一身的社会现象,无疑是由西北回族社会的许多基本因素所致。正是这些基本因素的存在、自身运动及其互动,构成了西北回族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对之进行研究,不仅是为了进行一定的历史阐述和总结,更重要地是为了探索西北回族社会的基本发展规律,从而为西北回族社会的现实与未来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1.
数年前,笔者曾就西北回族社会二重组织问题作过一点分析。①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我认为组织二重性是贯穿西北回族史的重大问题,是造成许多重要历史现象的社会基础,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有10个民族17597370人信仰伊斯兰教。这10个民族除少部分散居全国各地外,基本上都在大西北,现有1400多万人,所以西北是中国穆斯林的主要聚居区。全国回族穆斯林有8602978人,在西北就有500多万人,他们在一千多年艰难,曲折的历程中,为了在中国大地上获得生存权,流血牺牲,艰苦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获得了新生。本文试就回族穆斯林的若干问题作一探讨。 一、西北回族穆斯林社会的形成问题 伊斯兰教在穆罕默德宣教后不久,中国大地上就有了穆斯林。但由于中外史籍缺乏翔实记载,诸说不一。我国一些经堂学者,根据先知“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的要求,认为先知在世时,即公元632年以前,已有穆斯林来到中国。此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之始,唐贞观初年之说的史料可资依据。而我国史学家大多认为永徽二年(561年)八月乙丑大食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遣使到长安朝见唐高宗李治。介绍大食国情一事,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之  相似文献   

13.
童莹 《回族研究》2011,(3):59-63
唐宋时期因经商等原因留居中国的穆斯林“番客”被认为是中国回族的先民。宋代穆斯林番客在华贸易较前代更为兴盛,回族先民也获得更大发展。本文依据文献资料,从体制之变、民生之异及风俗之移等方面,阐述两宋时期特殊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对回族先民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宗教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必然在建筑中得到照应。宗教观念在宗教建筑中直接得到反映。清真寺建筑是穆斯林聚落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综合体观。 清真寺移植来华是一种外来文化传播过程,经过几百年与中国本土文化之碰撞、交汇、渗透、融合、重组,互补,形成了主要分布在回族穆斯林地区的中国形制清真寺。 清真寺之于回族穆斯林如影随形。从穆斯林“番客”来华和外国形制的清真寺移植中国,到回回民族的形成和中国形制清真寺的成熟,两相对应,基本同步。只需探问清真寺之兴衰,便可知道回族之境况,清真寺是回族历史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5.
全面抗战爆发后,广大知识分子有关中华民族的话语表述和历史书写随着国家危亡局势的加重而不断深入。20世纪40年代初,李文实考入齐鲁大学,跟随顾颉刚在内地求学,深刻感受到“青海、西北、国家”互动中地方关系的重要性,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西北民族历史地理及民俗语言的考证研究,撰写了汉朝与匈奴、唐朝与吐蕃民族互动交融的相关文章,亦对吐谷浑的历史源流进行了考证。20世纪80年代,在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思想的影响下,李文实进一步研究西北地区汉族、藏族、土族、撒拉族、回族等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进而在《藏族源流与汉藏关系》一文中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认为支撑此思想的两个前提为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从而提升了西北民族史研究的理论创新高度。李文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不仅对处理当今西北社会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亦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东干族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及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穆斯林民族之一。“东干”是俄罗斯文献及突厥语文献中对中亚回族的称谓,而他们自己则自称“回民”、“中原人”。“东干”显然是他称。19世纪下半叶,有三批回族人在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先后移居到中亚,迄今总人口约10万人,人口数在前苏联120多个民族中倒数第六位。他们多以从事农业为主,兼做小本生意或其他工作。  相似文献   

17.
回族习惯法探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回族习惯法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被回族穆斯林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的总和。伊斯兰教经典对回族习惯法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同时又吸收了汉族习惯法中的某些成份,使回族习惯法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婚姻、财产继承、丧葬、饮食、服饰等方面。如何正确对待回族习惯法、协调好国家制定法与其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回族地区生活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发展,震撼了整个中华民族,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各族穆斯林。尤其是一些文化层次较高的知识分子,开始投身于新思潮的宣传工作,由此开始了中国近现代各种回族报刊的崛起,从1908年《醒回篇》的创办其起,中国近现代出版的回族刊物不下百余种。不仅从数量上看呈现出一片繁荣,而且在学术领域和社会影响方面,也有明显的拓展,成为折射中国回族文化发展成就和当时各穆斯林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清真学理译著》作为中国早期回族报刊的代表作,虽然只出版了一期创刊号,但对以后回族报刊的发…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的城市"回族婚介"作为"婚姻媒介"的民族化表现形式。包括兴起于80年代以来的城市回族婚介所,随着新兴网络媒体兴起而出现的回族穆斯林QQ婚介群和穆斯林婚介网站,以及发起于河南各个回族社区的大型回族穆斯林相亲会等。这种物化形式的婚姻媒介,既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回族族内婚面临时代挑战下穆斯林社会自觉的群体行为。  相似文献   

20.
西藏是一个佛教盛行之地,研究西藏的人都研究藏传佛教。但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决不会置西藏于不顾。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史的学者往往对西藏的伊斯兰教不置一词,因为他们缺乏资料。有伊斯兰教,就有穆斯林,但这些穆斯林又并非都是回族。白寿彝等人编写的《回族简史》对西藏的回族也不置一词,也是因为极度缺乏资料。因此,这个问题就变得引人注目了。笔者试图勾稽多种文献,对伊斯兰教在西藏的传播及其发展、对穆斯林在西藏的活动,作一番初步的叙述,以供从事西藏史、回旅史及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的学者们参考。由于资料的极度缺乏,不可能作很系统的论述,请同志们原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