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目前关于人的本质、人性问题的讨论中,一些同志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人性等同于人的本质,并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关人性的某些提法作为人的本质的命题加以引用和论证。因此,为了进一步探讨人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弄清人的本质和人性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人的本质不等于人性,它们是两个含义不同的范畴,这可以从历史事实中看出来。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人的本质和人性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含义不同的词。在马克思的德文原著中,人的本质一词是Das Wesendes Menschns,人性一词是 Die Humahitat。“Humahitat”一词,除含有“人性”…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哲学内在地蕴含着人学维度,但又不能把它等同或归结为人本主义.长期以来,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之所以被遮蔽,是因为传统教科书所奉行的哲学解释框架的固有缺陷.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才能对人的问题求得合理的解答.马克思在《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早期著述中,分别从实践和社会关系两种视角对人的本质做了规定.这是两个不同而又互相关联的视角,如果说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或一级本质,那么由实践活动所形成和派生的社会关系就是人的二级本质或次生本质.实践作为人的“类本质”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指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即历史地发展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二是指作为历史运动最高目的的、符合人的自由本性的活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或“自由王国”.它们都是马克思意义上的“人类学”概念,前者可称为“历史人类学”,后者可称为“哲学人类学”.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必须涵盖这两种意义的“人类学”概念,否则就难以避免“经济决定论”的指控.而按照“经济决定论”的解释,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将始终处于被遮蔽之中,不可能获得内在肯定和确认.  相似文献   

3.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重要思想家,他作为儒家学派的一个代表对孔子的伦理思想作了重要的继承和发展。本文拟对其伦理思想作一概略的分析。一、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能群”荀子对人的本质特性作了深入考察,提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能群”。他说: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下引只注篇名)荀子把“能群”作为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认为这是人战胜动物的根本原因。这一思想相当深刻,  相似文献   

4.
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问题,是近年来理论界探讨较多的一个热点,而“第一生产力”是否包括社会科学技术的问题,虽有人论及但尚未具有系统论述的专著问世。这是当前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中存在歧见较多的难题之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王增浦副研究员选择了这一在理论和现实上极其重要、但又颇有难度的课题,经过数年的努力,写成《当代社会科学:性质·地位·方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版)一书,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社会科学的本质及其在当代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新使命。其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一、从深入分析社会科学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开始注重了对人的研究,纵观世界历史,人们就会发现,在突破专制主义的缺口处,第一个提出研究的问题便是人,而人的本质又是核心。本文拟就人的本质问题作一探讨。一、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人的本质人与动物的区别我们可以举出许多方面:人在社会中生活具有社会性而动物则没有;人有意识,能运用概念进行思维而动物则不能;等等。凡此种种都可以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但什么是本质的区别呢?马克思认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  相似文献   

6.
人的社会化必将“化”得更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动物的区别何在?区别在于社会性。尽管 蚂蚁、蜜蜂、大雁、猴子也有动物社会,可那社会不仅是狭小的,而且是直接的。倘若不是面对面,它们就组织不起来。人类则不同。人与人之间见面不见面都能组成一个社会。 人的社会化是说人们通过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知识,熟悉社会生活,掌握社会技能,并进而把先进的社会观念、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人与社会和谐,人与社会互动。不用说,人的社会化程度是动态的,决不会一直停留在一个水准上。在“一河之隔,老死不相往来”情况下的人,自然也是社会人,可那是低级社会化。今…  相似文献   

7.
李秀娟 《探求》2006,42(1):33-36
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自古有之。黑格尔、费尔巴哈以“既成论”表述人的本质,即人的本质是与生俱来的。这是一种抽象的、先验的人的本质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研究则以溯因为基点,即探讨人的本质何以生成为人的本质之关键,从而确立了人的本质的辩证发展观,完成了人学研究的一大转向,实现了人的本质论研究的“哥白尼式革命”。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一个时代的巨大变动、民众的精神躯体总要遭受一次巨大的剥裂,这种剥裂痛苦又夹杂着迷惑,常使人发出许多凄楚、哀婉,甚至愤怒的咆哮。当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由一个禁欲的“大一统”的僵硬模式走向一个活泼、自由,但又不失混乱和恐怖的前景,因此,许多中国人,甚至可以说是全部中国人都发着不安的呻吟,而在这交响曲中,最令人恻然动容的就是关于“道德堕落”的呼号和“道德重整”的热切期盼,哀哀状可见。然而,事实上,这是秋虫的不明季令,是燕雀之怪天气灰黯,也就是他们不明白“道德”的本质究竟为何物,每一个社会化的人该怎样对待道德的缘由。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社会越来越要求其成员是高质量的“社会人”。随着控制人口政策的推行,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独生子女能否具备良好的人格特征,能否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人”,已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学习、生活技能和行为规范取得社会生活适应性的过程。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使人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对于社会,则是维持代际关系、延续文化遗产、形成社会创造力的过程。个人的社会化对个人对社会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童年社会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个时期是人格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论人类的类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如何探讨人类的类本质简单地说,人类的类别本质(即类本质)就是人类和其他物质存在区别开来的本质,它是人类自身的根本规定性,人类之为人类的基本特质。这些表述只是一些简单的抽象说法,如果要讲起人类的类本质的内容,就不那么容易了。有人根据马克思的这样一句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认为人类的类本质即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马克思在这里讲的实际上是“个人的本质”,即社会中人与人相互区别的规定性。由于这种本质是社会关系赋予每个人的…  相似文献   

11.
倪静 《社会工作》2011,(23):61-62
布鲁赫认为:“从本质上看,历史学的对象是人。还是让我们把它称为‘人学’吧”,“历史学所要掌握的正是人类,做不到这一点,充其量只是博学的把戏而已。”建立在历史学基础上的历史教育必然要关注“人”,彰显“人的本质”,这正是人文教育的特质所在。  相似文献   

12.
1.实践和人类自我意识 从实践的角度看,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两大部分: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实践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马克思认为,人在实践过程中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籍此确证自身的本质。因此,实践是人自我分裂的过程。对象意识是人对包括实践对象和实践结果的外部世界的反映。由实践创造的对象世界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的“镜中自我”①。透过这个“镜中自我”,人自身的特点和性质得到确认。这种自我确认就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在对象意识基础上的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目的就是追寻自我,即询问“我是谁”。问“我是谁”意味着寻找生…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读到《社会》1985年第三期刊载的王建胜的《“关系网”正名》一文(以下简称“王文”),有些不同的见解。“王文”中引用了马克思关于人类本质的论述,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说,这就是王文所理解的“关系网”一词的理论根据。以此出发,王文把“关系网”同“社会关系总和”相混淆,把二者等同起来,因此又产生出“关系网”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产物,以及“关系网”永恒存在的必要性等等观点。但是,我认为,作为人的社会本质的关系即社会关系与我们目前所说的“关系网”是有根本区别的。第一,“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全人类性和抽象性,“关系网”则具有地域性、个别性和具体性。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类本质的错误看法以后,提出了人类的本质,即“人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不久以前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八个大城市的统计,在受理的离婚案件中,有“第三者”插足的约占40%至50%。“第三者”的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日益注意的一个问题了。人们纷纷谴责“第三者”,这是可以理解的。人家是合法夫妻,有家庭,有正常的家庭生活,为什么要挤进去,拆散人家夫妻呢?为什么要把自已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呢?但是,有些人在谴责“第三者”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对“第二者”的谴责,或是对“第二者”的谴责轻于“第三者”,这是不对的。“第三者”破坏人家的家庭,固然是十分错  相似文献   

15.
正锐词低社交动物低社交动物,是一类有意选择减少社交活动而喜欢宅的人。他们的理由是,为了保持终身学习的状态,唯一能节约的时间就只是社交。而人的确是一种极具多样性的动物,对于不同谋生类型的动物,有不同的社交法则,低社交,就是低社交动物的法则。数据整容数据整容,就是在上级考核、地区竞争和个人升迁等因素的驱动下,部分官员开始竞相为经济数据"涂脂抹粉"、大胆"整容"的现象,有的甚至不惜在公共财政上大做手脚。一  相似文献   

16.
余飞跃  郭国祥 《探求》2005,(Z1):103
一、人的本质具有丰富的内涵,文化是人的本质丰富内涵的外在表现和实现途径 人的本质的全面实现,即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首先,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即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就是人的类特性.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劳动实践出发,研究了人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马克思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相似文献   

17.
在人的思维活动中,无论是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它们的本质是同一的,也就是说,凡思维都是以感性认识为中介对事物概括的、间接的认识。它以量度为标志,而量度是离不开对事物的相似属性的抽象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有必要追溯一下“形象思维”一词的来源。 我们知道,法捷耶夫是最早直接使用 “形象思维”这一术语的,他说:“科学家用概念来思考,而艺术家则用形象来思考。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艺术家传达现象的本质不是通过具体现象的抽象,而是通过对直接存在的具体展示和描绘。”①别林斯基是另一位有影响的文艺理论家。他说“哲学家以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近年来有人认为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的动物性、潜意识是艺术的主体意识核心部分,并认为这是对马克思文艺学理论“力不从心的”补充等观点,引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抽象的高级意识才能构成艺术的主体意识等有关方面的论述,剖析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的本质,即“梦幻意识”、“病态意识”、“过失意识”和“鬼怪意识”,是混沌的不清醒的、本能的脑世界。作者指出,把马克思的艺术主体意识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混为一谈,显然是不甚了解弗洛伊德,根本没有对马克思的艺术主体意识作过认真的研究,是一种不正确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俄罗斯社会学家对青年 (包括在校生 )的社会化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分析了各种特殊的对学生进行职业社会化教育的社会机构所起的作用 ,指出了在俄罗斯社会转型过程中青年社会化的特殊性。就“公民社会化”这一概念而言 ,它强调的是每个人对特定的知识体系、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对劳动、政治和法律生活中传统的继承等特征 ,只有经过社会化这一过程 ,青年学生才能完全按照一个社会成员的标准行事。社会化内容应包括 :( 1 )职业社会化 ,即帮助青年掌握一定的职业范围内的知识 ,获取劳动技能和经验 ;( 2 )法…  相似文献   

20.
黄立 《社会》1988,(11)
个体的“社会化”是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但社会化的研究较之社会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来说,它还是一个年轻的研究领域,至今其研究的范围又多偏重于社会化的条件、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的类型等方面,且又局限于经验性的描述上,未能对个体社会化的机制作出较为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为此,本文试就个体社会化的机制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和论述,旨在使我们对社会化的认识,从现象的描述,进入到本质的说明。个体社会化的机制,是指构成社会化的结构、功能及其交互作用的关系。社会化的结构主要由个体的生物因素、个体的人格因素和社会的环境因素所构成;各项因素在个体的社会化中又各有其特有的功能;诸功能的交互作用统一于个体社会化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