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心理学的暗示来解读《霍小玉传》这个爱情悲剧,霍小玉之死是消极暗示作用于心理、生理的表现。李益负于霍小玉也是受到了社会等级、婚姻制度、婚姻观念等的消极暗示。李益家中的种种不安,实际上是李益在愧疚的心态下,接受了霍小玉临死前话语暗示而产生的一种幻听、幻象。  相似文献   

2.
通过考察唐人传奇<霍小玉传>中李益本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其明年拔萃,侯试于天官,夏六月,至长安";"生门族清华,少有才思";"十郎才调风流";霍小玉所诵李益"开帘风动竹"诗;"其后年春,授郑县主薄";妻"表妹卢氏";"涉历江淮,自秋及夏";"大凡生所见妇人,辄加猜忌"等皆与本事合."其后年春,生以书判拔萃登科";"年二十,以进士擢第"等则与事不合.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今人林希的短篇小说《蛐蛐四爷》与古典短篇小说《霍小玉传》、《促织》进行比较,认为:霍小玉和余之诚的生活年代虽然相距一千多年,但是这两个艺术形象对揭示在以宗法制、等级制为内容的封建社会中庶出子女的悲剧命运,同样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促织》和《蛐蛐四爷》同是以蟋蟀为重要描写对象的短篇佳作,前者透过人与蟋蟀这一自然物的对立,我们看到的是人与时代、与社会的对立,而后者则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人与自然本质上的融洽与亲和。  相似文献   

4.
王子野《槐下居丛稿》最后一篇《名文未必无讹》,不满王安石《读孟尝君传》。笔者读后颇有同感, 因作此篇,以助张目。这里仅论以下三点。 一、安石原文说:“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非也。 《史记·孟尝君传》:“文(孟尝君)承间问其父婴曰:‘子之子为何?’[父]曰:‘为孙。’‘孙之孙为何?’曰:‘为玄孙。’‘玄孙之孙为何?’曰:‘不能知也。’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三王  相似文献   

5.
唐传奇《霍小玉传》所引诗句“开簾风动竹,疑是故人来”与原诗文字有出入,是作者蒋防有意为之。引诗改字为与小说实景及情节相照应,造成诗谶线索,暗示主人公命运,由此可深入认识《霍小玉传》命运悲剧思想。由引诗可进而思考《霍小玉传》所受《莺莺传》之影响,《霍小玉传》反思当时中唐士人婚宦问题,对人性与社会之矛盾有更深刻表现,小说将主人公遭遇归委宿命,悲剧精神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五四”以后新小说的散文化,从鲁迅开始,经过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更新变异,逐渐成熟,而后中断,到了80年代汪曾祺又将这条中断已久的线索延续下来。本文试图以萧红、汪曾祺的作品为例来探讨这种文体与作家个性的关系,及这种文体在文学发展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赵卫彦在《云麓漫钞》中说,唐人小说“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足见前人对唐代小说的认识已十分全面。但“五四”以来,唐人小说的研究更多地注意了其“诗笔”的一面,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文采与意想”(《中国小说史略》)的一面,而往往忽视了“史才”与“议论”,也就是隐藏在唐人小说背后的“托讽喻以纾牢愁、谈祸福以寓惩劝”(同前)的一面。单纯从文学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固然无可厚非,但离开了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与作者的写作心态等其他能够揭示作品更深层内涵的方面进行研究,难免有时会忽略中国古典文学中“诗言志”或“兴寄…  相似文献   

8.
统编高中课本《语文》第三册《张衡传》,节选自南北朝时南朝宋代史学家、文学家范晔的《后汉书·张衡传》。《张衡传》全文,全面记叙张衡在文学上、政治上、科学上的成就,并以较多的篇幅收录他的文学创作,最后还对他有所评论。节选的《张衡传》是其中的一部分,就节选的这一部分说,是一篇科学家传记。 传记是记载人物一生事迹的文章,包括姓名、籍贯、行为、品质以及各方面的事迹  相似文献   

9.
《呼兰河传》与萧红的“小说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是一位“内观和自传体型的作家”,她的《呼兰河传》就是一部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和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木文作者根据《呼兰河传》对呼兰城这个病态社会的描绘及其“情感性重于形象性”的艺术特点,结合萧红的“小说学”,揭示了作家的富有个性及独创性的艺术风格,即所谓“萧红体”的形与神。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主题思想、情节处理、人物形象三方面粗浅地探讨了<紫钗记>对<霍小玉传>的继承与发展.<紫钗记>把主要矛盾由原作小玉痴情、李益负心的矛盾转变为爱情与强权势力的矛盾.在情节方面,特别设计了一些"尊情"的情节.<霍小玉传>中霍小玉性格上有变化,到了<紫钗记>则突出写了霍小玉对李益一往情深;<霍小玉传>中李益的性格主要是先软弱后薄情,而<紫钗记>中的李益性格主要是忠贞,但还带有三分软弱.黄衫客是汤显祖期盼中的"社会的良知",但这种期盼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为数众多的古希腊悲剧作品中,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算得上是一部悲剧杰作。千百年来,它以其悲惨的故事,主人公血淋淋的复仇,以及深刻而尖锐的戏剧冲突,强烈地吸引着各国观众的视线。每当沉沉的帷幕升起,舞台上那些惊心动魄的场景,一次又一次地拨动了观众的心弦。 美狄亚本来是科尔喀斯国国王的女儿,由于爱上了异国王子伊阿宋,冒险帮助他夺取镇国之宝——金羊毛,触怒了父王,只得逃离故土,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后来,他一心爱恋的丈夫却抛弃了她,去和科任托斯国的公主再婚。她绝望已极,奋起复仇,先用计烧死了公主和国王,接着又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当她用颤抖的手抓起宝剑的时候,锐利的剑锋不仅刺破了孩子无辜的胸膛,而且也刺穿了她那颗母亲的心………这是多么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看到这里,观众不得不为之掩面而泣。  相似文献   

12.
从法律的角度分析文学或文学作品中的法律问题,是时下许多学者尤其是法律学者涉足颇多的一个领域。唐小说中的公案小说涉及法律问题的为数众多。本文以法律与文学交叉的角度为切入点研究唐代小说,对其中法律的或与法律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者广泛关注并争论不休的“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论断,是《中国小说史略》汉唐部分的总命题,承载着鲁迅以“演进”为核心的古代小说发展观和他在汉唐小说文体、内容、艺术等方面的“选择”与“定性”原则。“论断”强调的不是唐人才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小说,而是唐人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写人”的、重视艺术和审美的文学性小说,进而揭示唐人小说在古代小说史中的重要位置和意义。研究者在理解和讨论这一“论断”时,应当注意其时代学术研究的局限,也应予以学术史层面的“了解之同情”。  相似文献   

14.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临川四梦》,贯穿着对封建专制的揭露和控诉,对光明世界的憧憬。即作者所说的有“讥”、有“托”。“四梦”之一的《紫钗记》,取材于唐人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小说是写李益与霍小玉的爱情悲剧。李益在长安与霍小玉相恋,后来李益以书判拨萃,受郑县主簿,临行向小玉发誓偕老,归家后即变心易志,另娶贵族女子卢氏。小玉相思成疾,沉绵不起,侠士黄衫客激于义愤,挟持李益重入霍小玉家。霍小玉悲愤交集,痛责李益,气结而死。冤魂化作厉鬼,使李益夫妻不和,终身受到猜疑与嫉妒的困扰。  相似文献   

15.
唐人小说《冯燕传》是一个纯粹虚构的故事,着力描述作者所谓的道义在两次冲突、两次抉择中的最后胜出.作为特定的历史信息载体,小说突出反映了三方面思想价值:一是宣扬一套脱离封建正统的价值评判标准,作为乱世之音显露出唐王朝趋向衰亡的征兆;二是反映出中唐政治统治的无力和腐败,深刻揭示了没落社会强权为法的现实;三是为地位卑微的小人物立传,开辟了后世中国小说人物平民化的先声.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在其伟大著作《史记》中给春秋战国时期的游侠刺客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及荆轲立了传,其中对荆轲这个传奇式的历史人物写得非常生动。“荆轲刺秦王”这一故事成了脍炙人口的历史佳话,两千多年来荆轲的牺牲精神和反抗意志为人们所赞扬、所歌颂。这个故事深刻地反映了战国末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尖锐激烈的诸侯之间的斗争,可以说是战国末期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7.
当代文史专家认为:<霍小玉传>是一部早期"牛李"党争产物.作者在此基础上,确定其创作时间为长庆四年二月前,同时进一步确定了蒋防此传的创作意图,即间接打击牛党,美化李党.论述了本传中两大层次的对比:一是以霍小玉的挚情与李益的薄情作对比,二是以李益作为进士的浮浪、薄幸与山东士族的礼法、恩义、豪侠作时比,这两种对比奠定了本传之为爱情悲剧经典和"攻击型"传奇作品.  相似文献   

18.
唐传奇名作《霍小玉》一直受到学界的重视,以张友鹤选注的《唐宋传奇选》为底本,对作品中男女主人公复杂丰富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方式进行多角度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出社会人在功利面前艰难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由"穷极文士情态"出发,程晋芳等人认为吴敬梓"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从唐人小说和《儒林外史》二者都细致、客观地描摹文人形象,并以文人生活和情趣为表现内容,进而使文本都体现出诗意性特征等三方面的因素来考察,程晋芳等人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认为《儒林外史》是模仿唐人小说而作则又言过其实。这种偏颇主要是由程晋芳本人及当时的小说观念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南都学坛》2017,(5):36-40
尸解是道教假死托形的一种成仙方术,其早期内涵较宽泛,包括灵魂飞升、肉体成仙、死后复生等不同形式,至南北朝时其理论内涵逐渐定型,专指假死托形、解化成仙之术。唐前仙传小说对尸解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的表现,《列仙传》视尸解为神仙的神异法术,其尸解形式多样,故事情节简单,是对汉代尸解概念的演绎;《神仙传》中尸解理论内涵逐渐明确,死后托形解化成为魏晋时期尸解的主要内容,其掩饰死亡的目的也得到明确;《洞仙传》全面反映了六朝上清派尸解理论,如剑解、杖解等尸解形式的发展,尸解复生理论的完善,对儒家思想的援引,尸解仙等级的划分等。此外,《洞仙传》尸解故事还体现了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与政权统治之间的冲突及保持政治平衡关系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