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味”老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源 《东岳论丛》2002,23(4):84-87
老舍的重要价值 ,突出地体现在他对文化批判及国民性问题的执着关注。而老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 ,其切入点和出发点正是“京味”浓厚的老北京文化。浓染平民色彩的“京味” ,通过幽默对市态的生动而完整的展示 ,作品中特有的“京味”语言 ,以及用传神之笔勾勒出众多北京市民阶层中富有典型性的人物 ,构成了老舍作品的鲜明特色 ,折射出“京味”文化对其文学创作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及他主动从其中汲取创作养分的创作意图。“京味”文化与老舍之间存在着一种值得深入探究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刘荣林 《云梦学刊》2005,26(5):80-84
小说创作要追求文化精神与哲理意蕴的美学表达,如果说小说的文化性,使小说创作得以深刻,那么小说的哲理性则使小说创作更具普遍性。小说创作或以深度见长,或以广度见长,或二者兼而有之,如果一篇小说的这两个方面都不具备,那肯定是不成功的作品。新时期来,我国小说创作的哲理性表达有着突出的范例:一是在自然风光的描摹中隐含哲理;二是在当代神话叙述中潜隐哲理;三是在深邃文化意念中展示哲理的因子。  相似文献   

3.
陈文红 《云梦学刊》2001,22(3):84-85
融入哲理思维,是朱践耳交响音乐创作的突出特点,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运用具有哲理性的音乐反映某一特定社会现象,另一方面表现在运用具有理性思维的技法创作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4.
在北宋后期的辞赋作家中,晁补之是一位具有独特地位的辞赋作家和辞赋研究家,其成就主要在骚体的创作和楚辞的研究方面。晁补之的辞赋观颇有独到之处,他没有把屈原的作品看作一般意义上的"文学",而是将其视为道统传承的一个重要环节;认为创作楚辞也不单单是文学创作,而是在发扬忠君的精神。他的辞赋很少涉足现实政治内容,而是着重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表现自己对人生的种种感受。和同时代作家的辞赋相比,他的辞赋哲理思考的成分要少些。晁氏赋作长于罗列词汇,铺张扬厉;善于谋篇布局,追求萦纡曲折的结构。他还擅长模仿,对前人、别人的辞赋往往模仿有余而创新不足。  相似文献   

5.
张全之 《齐鲁学刊》2001,1(5):127-131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战争经历对老舍的人生记忆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战争记忆在老舍的生活经验中不断被新的战争经历和海外生话所激活,从而奠定了老舍创作的“仇洋心理”,使老舍创作表现出复杂的国家复仇意识。国家复仇意识在某种意义上是老舍创作的核心意识。  相似文献   

6.
由幽默写家到人民艺术家,老舍一生的创作显然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成熟的过程。在创作上,老舍始终未脱离他所熟悉的城市平民题材,由早期对这种题材的简单展现到其幽默成熟后的正确表现,再到解放后对北京新市民的歌颂,反映出作家对于文学外部环境的自觉以及对于题材认识的深化;艺术上由伤于滑稽到幽默再到现实主义的严肃表现,反映出老舍市民题材作品发展的过程。30年代老舍的文艺自觉表现为创作上的积极参与和理论上的自我消化。理论修养体现于创作之中,表现为幽默的成熟和题材的扩展深入与典型化。30年代老舍文艺自觉的主要内容是对于自我创作活动的认识和反思。回国后,老舍很快进入了社  相似文献   

7.
二十年代后期,以“幽默小说家”的姿态登上文坛而引起世人注目的老舍,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作品问世以后,幽默讽刺作为一种鲜明的艺术特色,一直保留在他后来的创作中,成为他的作品深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指出,在一些研究老舍先生创作的文章中,往往忽略他的幽默讽刺风格的变化发展,特别是在研究《四世同堂》这部全面而深刻地体现老舍先生创作风格的作品时,更不能不顾及这种变化和发展。这部作品,虽然仍保留着幽默讽刺的风格,但幽默由诙谐变得深沉,讽刺由温馨变得辛辣,而且冷静分析批判的成分明显加强。这种风格的变化,体现老舍先生创作思想的发展和对社会认识的深化,对加强作品的思想深刻性和深化、丰富这种艺术风格意蕴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学者型的散文作家 ,林非的散文创作以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洞察和深沉的哲理意蕴 ,“物境”、“情境”、“意境”多重魅力的审美境界 ,飘溢着浓郁的文化韵致 ;文体形式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追求以及流畅、明朗、净洁、优美的文字等 ,构成了其主要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创作个性是十分鲜明而强烈的。我们每次读老舍的作品,不论是哪个时期的作品,也不论是长篇还是短篇,我们总会感到他的作品中有一股特殊的味道。什么味道呢?我认为起码有这么三味:苦味、京味和趣味。把这“三味”归为一味,就  相似文献   

10.
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是文艺理论与文艺实践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它反映和体现着文艺家的哲学、美学思想。茅盾从事文学活动六十年,他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联系文艺发展史及自己的创作实践,对文艺与生活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做出了多方面的建树。早在一九二○年,他就提出了“应该晓得什么是文学?什么是文学的哲理?……文学是为表现人生而作的。文学家所欲表现的人生,决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乃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的唯物的辩证的文艺思想,指出这便是“现在文学家的责任”。也正是在这种正确的文艺史观的引导下,茅盾的作品才放射着时代的光辉,呈现出里程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奥地利现代作家卡夫卡被誉为“弱的天才” ,在他的创作中 ,贯穿着孤独感、恐惧感和负罪意识。这与卡夫卡的生存环境和人生际遇密切相关 ,反映出资本主义异化世界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深刻危机。这种悲剧心态给予卡夫卡巨大影响 ,在他的作品中以不同形式得到表现。正是这种悲剧心态造就了永恒的独特的卡夫卡  相似文献   

12.
老舍以独特的喜剧方式和幽默手段去体现作品的悲剧内涵。其小说的悲剧形态有多方面表现 ,但最能体现其悲剧意识与悲剧品格的创作 ,是他站在文化观照的角度 ,对中西两种文化、两种文明的撞击所进行的思考。老舍小说的悲剧心理有其特有的内在张力 ,形成了独特的“软而硬”的悲剧情感体系  相似文献   

13.
老舍一生虔敬信奉基督教。这种源生于西方文化的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对老舍的创作产生了极为深刻的思想影响。研究老舍及其作品,如果忽略基督精神的客观存在,人们的视角将只能是停留在他作品文本的文字表面,难以把握其“平民意识”的真正神髓。  相似文献   

14.
在末世人境遇感的影响下,老舍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命运步步下滑的末世人形象。剧烈世事变迁中存在价值的失落是形成末世人生存尴尬的根本原因。因而这种末世人境遇感,实际上就是生命个体因价值的突然失落而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的孤独感和无可奈何感,是对那部分存留于心底深处的已逝历史记忆仍然难以割舍的留恋,其外在表现便是“在”但“不属于”的人生状态。老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深沉的悲剧意识,打破了传统天人合一观念为他设置的种种和谐圆融而又混沌一片的想象性世界。  相似文献   

15.
诗学的梦想和对梦想的追寻,是沈从文的个体人格的本质特征。作家的人生及其文学创作即是要在“美·爱·神”的有机统一中实现其人格、社会的审美理想。“美”是沈从文人生与创作的艺术追求,其文学创作消解了世界重荷与世界畸形,是对现实世界的突破与转化;“爱”是沈从文生存的信念与基础,爱——情爱是其作品的情感母题,他对人类爱情梦想的开掘,他抒写的爱情,唱断天下柔肠,堪称人类爱情“伊甸园”中永艳的奇葩;“神”是沈从文在精神探索中对抗现实存在的主体对立物,其中寄寓着作家对艺术、人生、民族的审美理想。三者有机合一,建构起沈从文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独特的诗化人格  相似文献   

16.
台湾女作家三毛是一位本色主义作家,其创作与她的生活,尤其是与她的人生经历紧密关联,存在着某种内在呼应.若依据三毛的人生历程,综观她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她的作品反映出不同的人生内容,也体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而贯穿始终的是她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对读者产生了极大的启迪与教育作用.这正是其文学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老舍在山东     
<正> 老舍是1930年秋到山东的,那时他刚刚回国不久;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济南沦陷前夕,他才不得不离开居住了七年之久的山东,只身前往武汉投身抗战。在山东的七年,是老舍创作生活的重要时期,不但作品数量多,质量也比过去有很大提高;尤其是最后住在青岛的三年,他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他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重要作品如《骆驼祥子》、《月牙儿》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相似文献   

18.
无论在抗战文学发展史上,还是在老舍的戏剧创作生涯中,一九三九年八月前发表的《残雾》都有重要的意义。就前者而言,它标志着抗战戏剧创作由歌颂向暴露,由反映现实的一般向纵深开掘的转折;就后者而论,它是老舍的第一个剧本,其成功和失败对他后来的戏剧创作都有重大影响。它所显示出来的思想倾向,标志着老舍的创作开始向革命现实主义转变。然而,命运往往是不公平的,虽然演出后也曾“震动了山城”①,但后来却没有多少人提及,连解放后出版的一些现代文学史,有的也没提它的名字,有也仅存剧目罢了,而把实现抗战戏剧转折的界碑插在《雾重庆》上;今天,老舍研  相似文献   

19.
萨特在戏剧艺术方面提出“境遇剧”理论而区别于“性格剧”,提出主观感受真实性原则而区别于现实主义。他通过寓意、哲理、思辩,表现存在主义思想,因此他的戏剧作品是形象化的哲学,具有浓厚的哲学色彩。萨物在戏剧结构上有自己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苏轼对时间的思考由来已久,他长期以来一直陷于人生有限与宇宙永恒的矛盾中,在贬谪黄州时期,站在历史与哲理的高度之上,他最终实现了对人生有限性的超越“。夜雨对眠”意象贯穿于苏轼诗歌创作的一生,是其生命意识的集中外化,表现了苏轼在时光流逝而亲情故园无法回归的矛盾中的精神寄托,自然的人伦亲情是其抵御人生虚无感的精神依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