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禅宗堪称中国化的佛教,它影响中国一千余年。苏轼的词中,禅宗人生如梦的本原论、随缘自适的处世观昭昭在目。禅宗的天命论与天道轮回成就了苏轼物我两忘、寄情山水的美词;佛禅唯心主义的辩证法使得苏词在"劳生一梦"的知解中间常点染出"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明丽色彩。  相似文献   

2.
佛老思想与苏轼词的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轼对佛老思想的接受持一种分析的态度,他不深究佛老义理,而是“取其粗浅假说”即把握其基本精神,以充实、完善自己的人格思想。佛老思想不仅影响了苏轼的社会行为,也影响了他的文学活动,其词中诸如彻悟的人生感受、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等表现主题,以及空灵澄澈的意境等,都反映着佛老思想的影响、浸润  相似文献   

3.
马银华 《东岳论丛》2004,25(5):123-125
苏轼一生处于新党与旧党的矛盾夹缝中左支右绌、屡遭贬谪 ,但多年的流放生涯并没有摧垮他 ,反而加深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吸收融合 ,从而形成了一套不以谪为患、不计个人利弊得失的处世态度 ,为中国文人构建了一种可仕可隐、无适而不可的随缘自适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4.
苏轼、秦观被贬岭内期间,生活环境极其艰难.可是,苏秦执着生活,处困排难,随缘自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纵复玉关生人,何殊死葬蛮夷".体察民生疾苦,为当地的人民做力所能及的事.关心国事,反对虐政害民.自苏秦被贬以来所形成的这种随缘自适精神,在他们这一时期写的诗歌中,有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苏轼贬谪时期的词作,呈现出他的人生心态鲜明的佛老印记,即:人生无常、世事变幻的虚无思想,随缘自适、顺其自然的人生追求,寂寞孤高、洁身自守的苦楚心境,怡然自乐、寄情山水的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6.
苏轼贬谪时期的词作,呈现出他的人生心态鲜明的佛老印记,即人生无常、世事变幻的虚无思想,随缘自适、顺其自然的人生追求,寂寞孤高、洁身自守的苦楚心境,怡然自乐、寄情山水的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7.
毛妍君 《江淮论坛》2010,(3):171-175
北宋文人对自居易的生活品质和生活方式十分欣赏,白居易闲适、从容的人生态度,让北宋中后期的文人都能从自居易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心灵的归依。苏轼接受了白居易的“闲适”人生观,他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对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入思考,探寻内心的自适平和,并将这种思考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从而在困境中能够保持乐观旷达的胸襟和随缘自适的信念,从而以达观超越的人生态度笑看人生。  相似文献   

8.
无产阶级的处世观,不仅是一个思想意识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如果说各行各业都要讲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那么作为“社会公仆”的党和国家干部的社会公德、职业公德,主要表现在他的处世观上。无产阶级干部的处世观,就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干部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处事、待人、接物的  相似文献   

9.
苏轼仕途坎坷,一生凡九迁。在不断的迁谪生活中,苏轼渐渐形成了旷达的性格。通过对苏轼贬谪黄州、惠州、儋州时期的诗文分析得知,苏轼的"旷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从被贬黄州时深畏祸患及身,唯求自安;到谪居惠州时借重佛道思想,随缘自适;再到迁谪儋州之时融入黎民生活,乐观待物,"旷达"才最终定型。  相似文献   

10.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度过了他的后半生。屡遭贬谪的生涯,使他饱经了磨难。然而,无论是黄州贫厄,还是岭南瘴雨,都不能使他在精神上摧折颓唐。他以旷达乐观、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笑傲人间是非,战胜逆境所带来的忧患。这种人生态度不仅使他顽强地战胜贬谪生活中的贫病交困,而且使他的诗词创作有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味。这种人生态度的思想来源颇为复杂,儒、道、释的一些主要观念都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泛淡儒、道、释三家融合,却未必能揭示出苏轼人生态度的特异之处;而要真正把握苏轼面对贬谪生活的人生态度之特质,应该认识其中各种思想成分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11.
苏轼是北宋后期最重要的辞赋家,他的融汇古今的辞赋创作思想和深湛的辞赋艺术修养深刻地影响着北宋后期的辞赋创作。辞赋创作贯穿于苏轼文学创作的各个时期。苏轼的赋论与创作密切结合,综观其辞赋和辞赋观,有以下几个特征一、重视辞赋创作与作家素养的联系;二、融会贯通的集大成意识;三、寓深刻于平淡之中,追求理趣盎然;四、融聘词于流畅自然中的艺术表现。苏轼的辞赋观和辞赋创作代表着北宋后期赋坛的主调,众多赋家深受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诗、词、散文俱佳,又擅长书画。他的诗歌理论,除了吸取前人的理论成果外,主要是结合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而形成的。苏轼主张诗歌要有为而作,以“济世”、“救时”为目的。与此相联,他还主张“不能自已而作”。在艺术表现上强调随物赋形,文理自然。在艺术风格上,提倡“自成一家”,但又力主风格多样化。苏轼的诗歌理论.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苏轼主张词应像诗一样表现庄重而严肃的内容,词与诗应该有同样的职能地位和作用。这是苏轼词学观念的核心。他认为形式不能妨害辞意的表达,在乐曲音律和歌词文意发生冲突时,更偏重于词的文学属性,对协律问题持的是“不以文害辞”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并无积极和消极的矛盾,用自然生态观点来看待历史和人生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的基本主旨.这也符合苏轼的文学观和人生观及其亲身实践.他的文学成就和政绩说明这种自然生态观自有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轼早在出仕之初就把人生视为一个不定的和漫长的持续过程。为了减轻人因生命有限、宇宙无穷的强烈反差而产生的悲观绝望和心理失衡,他主张把人的有尽的个体生命纳入人类生命延续的无穷过程,实现新的心理平衡;人的得失沉浮组成了人生起伏不定的漫长过程,主观意志不能完全左右,他主张只有采取随缘自适、超然于物外以观物的态度,才能不失时机地抓住新的希望。熙宁时期,苏轼被新法派排挤出朝廷,他开始适当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从直陈政见到寄寓托讽,从满怀信心地追求政治抱负的实现到淡化功名意识而追求精神满足,对人生采取一任陶铸的态度,把人生视为一个不断超越现实与自我的精神追求过程。“乌台诗案”与黄州之贬,使苏轼深切感受到苦难遭遇中的人生况味,从此,他由追求社会公认的人生价值,转向探求心灵和宇宙的奥秘,努力寻求自身存在价值的实现。因此,黄州之贬,对苏轼人格境界的升华,对他更深切地体认生命,对他后半生坚定地走自己选定的生活道路,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全国苏轼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11月8日至13日在湖北黄冈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八十多位苏轼研究者参加了讨论会。会上收到论文九十四篇。主要讨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苏词的风格和苏轼“以诗为词”关于苏词的艺术风格,会上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苏词的风格主要还是豪放,他们不同意下述观点:苏轼早期的词还是婉约风格,后来形成豪放风格,其间存在着一个由婉约向豪放的转变过程。他们指出,苏轼在青年时代奋力向上,期于建功立业,对都市生活习染不深,还未掌握词这一艺术形式。他在中年受到打击外任杭州之后,才着手学习填词。苏轼作词的最初两年——熙宁五年和六年的尝试之作(《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和《行香子·过七里濑》),就不是婉约词,而是豪放词。熙宁八年他在密州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这已经  相似文献   

17.
吕特 《船山学刊》2005,(4):118-120
苏轼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民族文化性格的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度与兼容精神;他屡受打击却始终不肯放弃的处世原则是中华民族韧性精神的集中表现;他幽默机智、洞明世事的睿智与聪慧是我国民族智慧性格的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18.
苏轼在密州所作词今可考知者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近二十首,是其词的创作的重要发展阶段。他在当时所写的《与鲜于子骏》一信中说: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写呈取笑。这是苏轼革新词体的宣言,他自觉地追求在风靡一时的柳词之外“自是一家”,开宗立派,树立新的词  相似文献   

19.
由范仲淹、王安石的部份词作为滥筋,以苏轼有意改革词风为转折,到南宋辛弃疾时期始蔚为大观的豪放词创作,终于进入了能够“立派”的新阶段。长期以来,从风格的主导方面着眼,沿用传统的划分风格、流派的术语,人们目辛弃疾为继苏轼之后的最杰出的豪放词人代表,对辛弃疾在中国词体文学(尤其是豪放词)发展史上的地位及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高度的评价,自然是正确的。然而稼轩词中虽有豪放之作,但观全部现存辛词,不能不看到其中存在着婉约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其它豪放派词人笔下也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  相似文献   

20.
苏轼于神宗熙宁七年至九年(1074—1076)知密州。该地特定的文化氛围对苏轼思想与创作的转变影响很大。这主要表现为:以儒为主、兼融各家的学术氛围对苏轼以综合性为特征的思想的形成有“聚合效应”;古朴、淳厚、豪壮的民俗对生活于其中的苏轼的精神升华具潜移默化之功;而格调朴野的“东州乐府”文化则是苏轼文学创作(特别是词的创作)发生转折、飞跃的触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