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寿与短寿     
长寿好呢,还是短寿好?这个问题似乎不言而喻。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考虑长寿的问题了。秦始皇曾派徐市出海去找长生不老药;创立于东汉的道教,其一派就以养生为主,一门心思炼丹服药,以求羽化登仙。在古代,好东西首先得贡献给皇帝,比如“万岁”一词,别的任何人都不能用;王爷也只能称“千岁”。这实在是自欺欺人——不必说万岁,过百岁的有几个?自然规律是人的意愿所能逆转的么?  相似文献   

2.
"缪篆" 考论     
确定“缪篆”一词产生的时代,是正确揭示“缪篆”性质的起点。“缪篆”和“摹印”功用一样,但风格有异,“摹印”与“缪篆”之间存在着一个发展过程;“缪篆”指的不是有谬误的篆文,也不是笔画屈曲缠绕的字体,而是指汉武帝太初至王莽居摄时期臻于成熟的汉印文字,其特点是笔画饱满、结体方正、风格整肃。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在一些太平天国史著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即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由盛而衰,关键在于天京内讧;而天京内讧则是由杨秀清“逼封万岁”所引起的,所以“逼封万岁”是导致太平天国败亡的重大历史事件,而杨秀清则是太平天国的罪人。  相似文献   

4.
郭毅生同志在《如何评价杨秀清?》一文中,就杨秀清“逼封”万岁问题,提出了新颖的“八位万岁”说,把讨论引向了深入。诚如所说:“‘八位万岁’一词,见于太平天国后期的玉玺上。”此方玉玺用青白玉做成,径宽六寸一分强,高八分强,纽高二寸二分。纽背刻云纹,纽侧刻双凤朝阳纹,玺文四周上作双凤朝阳纹,左右作龙纹,下作立水纹。玺文共四十四字,宋  相似文献   

5.
“逼封万岁说”是解释1856年天京事变近因的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它包含着两个直接的结论:一是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是图谋篡位,取洪秀全而代之;二是洪秀全受杨秀清之逼从而明确感受到杨秀清对他最高统治地位的威胁又绝不想被取代。从现有史料看,封万岁事当无疑问,关键在是否为逼封。对此,各种史料记述颇有出入,多系传闻,有许多自相矛盾处。本文拟从太平天国前期主要领导人封号称呼的特征以及洪秀全的思想意识特征对“逼封万岁说”作一点考察,我认为,历史上并无杨秀清逼封万岁之事。  相似文献   

6.
影射史学,是林彪和“四人帮”用来施展阴谋,妄图篡党夺权的工具。他们利用自己控制的舆论阵地,在杨秀清评价问题上大做反革命文章,先褒后贬,肆意歪曲,荒唐比附,在人们思想中造成了很大的混乱。粉碎“四人帮”以后,史学界在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拨乱反正,呈现出令人鼓舞的新气象。最近几年来,围绕杨秀清的评价问题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好局面。目前,在杨秀清评价问题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杨秀清的“万岁”是逼封的,逼封万岁是夺洪秀全的权,因而对杨秀清应予以全面否定;一种认为杨秀清“称万岁”是“情理中事”,根本谈不上什么夺权,因而对杨秀清应当予以肯定。双方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看待“逼封万岁”问题。  相似文献   

7.
“楚辞”一词出现在汉武帝之时,其初义与发生在战国后期屈原、宋玉等人的文学创作无关。其初义所指有二:一是指朱买臣和庄助写作的辞赋;二是指他们用楚国方言诵读所写的辞赋,以此来干谒君主。楚辞的能指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指流传在楚地的民歌;二是指楚地流传的道家作品,其中包括流行于战国时期的黄老学说等;三是战国后期屈宋等人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8.
<正>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也是最伟大的一部有系统的文论,无论在文学史、文学批评史抑或是创作学作家论等方面,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诠赋》则是其中讨论文体的第二部分“论文叙笔”里的一篇。我们汉民族喜欢“事事徵实”,对“夸张声势”、“靡丽过美”、“穷形写貌”不大感兴趣。因此,当汉武帝文治武功汹涌澎湃的时代落潮之后,人们便对那个时代的产物——大赋也就颇多微辞了。扬雄后悔作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班同也认为那是“竞为侈丽宏衍之词,没  相似文献   

9.
“明经”一词,原为明于经术的意思。司马迁在《史记·儒林董仲舒传》中,有所谓“明于《春秋》”的记载,实肇明经意义之端。东汉初年卫宏所撰之《汉官旧仪》卷上载:“刺史举民有茂才,移民丞相,丞相考召,取明经一科、明律一科、能治剧一科各一人。”明经一词,才见于史册,由此亦可推知其正式成为取士名目的时间,大约自西汉武帝始。在两汉历魏晋、南北朝到隋代的七百余年间,明经一直与秀孝齐名,是重要的荐举名目,得举者甚众,成为士人跻身仕途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法文有句历史名言“Le roi est mort. Vive le roi!”翻译成中文就是“国王已死。国王万岁!”通常是在先王驾崩、新王登基的关键时刻,朝廷上下大声呼喊的口号。我在文章开头,套用这句话,很希望中国广告界真的有“大师已逝,大师万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五百年!”  相似文献   

11.
江顺诒《词学集成》词境卷中提出“词家之情境”,把“情境”作为词境的第一阶段,认为词之“情境”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有以点染、不隔、寄言为主的“词家三昧”艺术特征;二是“体物赋景”的表达特色;三是“言愁”寄情的审美特质。江顺诒用心灵情感进行词的创作,他的词作与“情境”说词学思想大体上也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兼词漫议     
一个词兼有两个词的同性、同义和语法作用,叫作兼词。《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句中的“诸”是兼词,相当于“之”和“于”。“之”是人称代词,代“阳货”;“于”是介词,表示处所,译为“在”。“之”作动词“遇”的宾语;“于”同“涂”构成介宾词组,作“遇”的补语。兼词有两种。一种是合音的兼词.一种是合体的兼词。合音兼词的读音为所兼两个词的拼合,也就是两个词的快读。合音兼词又称合音词,也叫急音。《孟子·梁惠王下》:“文王之围,方七百里.有诸?”句中的“诸”是合音兼词,相当于“之乎”…  相似文献   

13.
“万岁”之辞,庆贺之际,上下通称之,初无禁制,不知何时始专为君之称也. 《吕氏春秋》载,宋康王饮酒,有呼“万岁”者,堂上悉应. 《战国策》载,冯骧烧债券,民呼“万岁”. 《史记》载,蔺相如奉璧入秦,秦王大喜,左右皆呼称“万岁”. 《韩非子》载,巫觋之视人曰:使君千秋万岁  相似文献   

14.
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2年)秋,有个名叫“暴利长”的敦煌囚徒,在当地捕得一匹“汗血宝马”献给汉武帝.汉武帝得到此马后,欣喜若狂,称其为“天马”.并作歌咏之. 仅有一匹千里马不能改变国内马的品质,为夺取大量“汗血马”,中国西汉政权与当时西域的大宛国发生过两次血腥战争.最初,汉武帝派百余人的使团,带着一具用纯金制作的马前去大宛国,希望以重礼换回大宛马的种马.  相似文献   

15.
“说唱词话”和《金瓶梅词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话”是元明说唱文学重要形式之一。1967年上海嘉定县宣姓墓出土了一批明代成化年间竹纸刻印的书籍,内除一本南戏《白兔记》外,其余都是“说唱词话”,共十六种。近年来有人据此推断《金瓶梅词话》的成书问题,造成了混乱。曾有人提出,词话之“词”,“可有三种解释:一词调之词;二偈赞之词;三骈丽之词。”更有人认为,词话就是“有词有话,即有说有唱。词泛指诗、词、曲等韵文而言”。实  相似文献   

16.
如何看待杨秀清的“逼封万岁”问题,是评价杨秀清历史地位的关键。目前史学界对此看法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根本否认“逼封”,认为是天王洪秀全主动加封杨秀清为万岁;也有人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农民革命中,农民领袖争权夺利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7.
“太平玉玺”真假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福铭同志所作《关于东王杨秀清称“万岁”和“逼封万岁”真相问题考》(《江苏师院学报》1980年第四期),指出“太平玉玺”非太平天国的真玺。但文中所持四点论据,值得商榷。本文拟根据庄文所列的四个方面,试作分析:一、据文献记载,太平天国是有玉玺的。《李秀成自述》谈到:“天王在长沙南门制造玉玺。”又《幼天王自述》说:“登  相似文献   

18.
"春秋决狱"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决狱”所决的都是政治、司法中的疑难案件 ,应称为“引经决疑”才更准确 ;“春秋决狱”在汉武帝以前即已存在 ,汉武帝时开始盛行 ,但仅是政治、司法惯例 ,至魏晋南北朝时才形成法律制度 ;“春秋决狱”至唐朝基本结束 ,其余绪则延至南宋 ;“春秋决狱”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 ,应当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9.
解构是把历史运动搞活的一个力量郑秀才:您为什么对后结构主义有持久的兴趣?德里达的理论有什么特殊意义?郑敏:1985年,我去美国UCLA,在圣地亚哥的分校讲了一学期的中国新诗,发现大家都在关心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于是我买了德里达的书看,觉得他这个理论集中了人类的根本的一些心理问题:一个思想就是老希望有一个中心,有所寄托;最好有个权威,最好天下的事情永恒不变。追求永恒和不变,在我们这个民族存在了很长时间,我们的脑子里一直是“万岁万万岁”,后来也希望有可以“万岁”的理想。这种“eternity”(永恒)和“i mmortality”(不朽)的意…  相似文献   

20.
东北方言中附加式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附加式词是“由表示具体词汇意义的词根和表示某种附加意义的词缀”①构成的词。普通话中的附加式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词缀加词根构成的前附加式词,如“老虎”、阿姨”等;二是由词根加词缀构成的后附加式词,如“刀子”、“石头、“干巴巴”、“闹哄哄”等。对于中附加式词,目前的《现代汉语》书或不涉及,或认为“很少”。②而在东北方言里,有许多由中缀“加在两个词根中间”③或“插入词中”④构成的中附加式词。比如“稀巴烂”、“正了巴经”中的“巴”和“了巴”是插入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