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青海藏族丧葬文化青海藏族以天葬为主,多种葬式(如火葬、土葬、水葬及塔菲等)并存。分述如次:天葬又称“鸟葬”、“野葬”、“风葬”。这是青海藏族特别是牧区藏族最常见的葬式。当病人弥留咽气后,趁其尸尚未完全僵硬之前,脱去所有衣服,用其腰带(或白布条或绳索)...  相似文献   

2.
迎着濛濛的秋雨,我跟随拉萨民政局一位会讲汉话的藏族干部,走进八角街附近一条小巷,在一家挂有黄红蓝三色布条的门前停下。藏族干部把门敲开,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迎我们进屋。经介绍,他便是拉萨有名的天葬师次多吉。他一边请我们喝着酥油茶,一边向我们讲述着他的职业生涯。十几年前,我从日喀则那木林县老家来到拉萨,不久跟着叔父学天葬。说老实话,当初只是为了赚钱。因为送一个死者,一般能得到十几元、  相似文献   

3.
关于天葬     
天葬是我国藏区民众中普遍流行的一种丧葬方式,本文初步探讨了藏族天葬和古代西亚流行的天葬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天葬,是藏族地区流传至今的一种较为普遍且又具有独特性的丧葬仪式。本文主要讲述甘南藏区殡尸习俗、出殡、葬后习俗等一系列天葬习俗。  相似文献   

5.
洲塔  刘嘉尧 《中国藏学》2013,(1):161-163
藏族天葬习俗是在自然因素、游牧生计方式与宗教思想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帕·当巴桑吉及其弟子玛久拉仲将藏传佛教中观论的思想引入藏族葬俗,他们提倡的宗教修持成为天葬普遍流行的主要原因.天葬蕴含的生态文化价值对“回归自然”人生观形成、维护藏区良性生态循环和对藏区未来生态开发的伦理支持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天葬,是藏族地区流传至今的一种较为普遍且又具有独特性的丧葬仪式.本文主要讲述甘南藏区殡尸习俗、出殡、葬后习俗等一系列天葬习俗.  相似文献   

7.
浅析西藏天葬习俗的成因及文化含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天葬这种独特的习俗与藏族的历史、宗教信仰、生存空间以及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息息相关。文章从藏传佛教、藏民族古老的宇宙观和世界观、西藏独特地理环境等方面论述了天葬习俗的成因,简述了天葬所赋予的民俗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清朝统治者在西藏地区发起了一场旨在变天葬为土葬的所谓开化民风的丧俗改革运动,但是,旋即以失败而告终。为了探究其失败的原因,借鉴历史,本文不揣浅陋,仅就这一丧俗的改革作一述略。天葬有的地方称鸟葬,也有的地方称风葬,是流行于藏族地区的一种较为将遍的主  相似文献   

9.
论藏族的丧葬风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什么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民族,其丧葬的主要类型不是佛教所推崇的火葬而是天葬?为什么最高级的葬法是塔葬而不是最流行的天葬?为什么土葬的兴衰史与苯教的兴衰史相一致?文章从藏族的地理环境、宗教文化与民族史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藏民族葬俗双因素决定理论:地理环境与宗教交互作用决定了藏民族葬俗,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宗教的决定性影响,特别是苯教所推崇的土葬和佛教所推崇的火葬的影响;而宗教又削弱了地理环境对葬俗的限制和束缚。  相似文献   

10.
论地理和宗教在藏族丧葬风俗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什么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民族,其丧葬的主要类型不是佛教所推崇的火葬而是天葬,为什么最高级的葬法是塔葬而不是最流行的天葬,为什么土葬的兴衰史与苯教的兴衰史相一致?文章从藏族的地理环境、宗教文化与民族史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藏民族葬俗双因素决定理论地理环境与宗教交互作用决定了藏民族的葬俗,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宗教的决定性影响,特别是苯教所推崇的土葬和佛教所推崇的火葬的影响;而宗教又削弱了地理环境对葬俗的限制和束缚.  相似文献   

11.
阙岳 《甘肃民族研究》2005,(2):91-94,90
藏区的丧葬礼俗类型多样,主要以天葬为主,间有火葬、水葬、土葬、塔葬、二次葬及多次葬中的复合葬等,以及残存的少量楼葬、罐葬、壁葬、野葬等遗俗。藏族丰富的丧葬礼俗作为历史、民族、地域性行为模式,透射出藏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不少学者对于藏族丧葬礼俗的研究,多从宗教的角度探入,认为藏族的丧葬习俗是受到宗教信仰的渗透与制控,  相似文献   

12.
浅谈藏族丧葬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先后存在着火葬、石葬、墓葬、天葬、塔葬、灵葬、树葬以及水葬等丧葬形式.由于受到历史、地理与宗教的交互作用,藏族的丧葬仪式逐渐发生变化,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具高原特色的丧葬文化.  相似文献   

13.
西藏丧葬风俗的演变及其原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天葬主要盛行于我国西藏地区。这种独特而神奇的葬俗的发生、发展,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而且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对它的研究无疑会加深我们对藏族历史的理解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兹欲藉近年考古工作所提供的材料和调查所得情况,结合一些零碎文献记载,就有关天葬的几个问题作些肤浅探讨。不妥之处,尚希宏达指正。天葬,藏语称“杜垂杰哇”,意为“送(尸)到葬场”,又称“恰多”,意即“喂  相似文献   

14.
论藏族人生仪礼中的头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 ,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人生仪礼民俗。其中 ,有许多民俗事象是与头发有关或通过头饰表现出来的。具体说来 ,在婴儿的诞生礼中 ,与头发有关的庆祝仪式成了藏族人关爱婴儿的直接表现 ;在成年礼中 ,头饰及头发的改变充当了藏族女子成年的主要标志 ;在婚礼中 ,头饰成为识别藏族女子婚否的主要标准以及陪嫁、迎亲的必备之物 ;头发的改换既是死者进入阴世的需要 ,也是生者表达对死者哀悼、怀念的手段之一。总之 ,头饰是藏族人生仪礼中诸民俗事象的重要组成内容  相似文献   

15.
舟曲藏族民歌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舟曲藏族由于地处主流藏族文化的外层区域,且其生活环境大都是在深山丛林和高山地带,因此他们传承和发展了与自己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不同于主流藏族文化的本土民族文化,其中的音乐文化是最典型、最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一部分.当地的民歌长期以来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由于文字和语言相脱节的原因,音乐种类的名称、来源及其原意已不被人所知.本文针对以上这种情况,结合当地的藏语发音,试着从当地人的习惯称谓及不同的曲调形式对民歌种类作了梳理.  相似文献   

16.
杜世华 《民族论坛》2004,(12):26-29
羊毛毡帽上插白鸡毛白马藏族的一个特有标志在四川西北山区的平武县白马藏族乡,沿着涪江上游的白马河(又叫夺博河)居住着一支古老而独特的民族——白马藏族。说它独特,是因为其文化习俗既不同于藏族,又不同于羌族,更不同于汉族。1951年,他们被暂定为藏族。据专家考证,他们可能就是古代“氐”人的后裔。白马藏族居住的地方,在海拔2000多米以上。清澈的白马河水从一座座白马村寨旁静静地流过。这里山青水秀,阳光灿烂,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是一尘不染的“世外桃源”。白马藏族的房屋,是清一色的两层或三层青瓦木楼(大部分是两层)。依山傍水而建,…  相似文献   

17.
西藏天葬风俗起源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葬,是西藏地区流行至今的一种较为普遍的丧葬形式。对于天葬的起源问题,历来为学术界所关注,对此曾发表过一些不同的见解。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看法,以求教于同好。 一、关于天葬起源现行的几种观点 对于天葬这一特殊丧葬习俗的起源,目前主要流行这样—些观点:其一,认为天葬是从印度传来的葬俗。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的根据《大唐西域记》记述印度葬俗中“送终殡葬,  相似文献   

18.
杜世华 《民族论坛》2004,(12):27-29
羊毛毡帽上插白鸡毛 白马藏族的一个特有标志 在四川西北山区的平武县白马藏族乡,沿着涪江上游的白马河(又叫夺博河)居住着一支古老而独特的民族——白马藏族。说它独特,是因为其文化习俗既不同于藏族,又不同于羌族,更不同于汉族。1951年,他们被暂定为藏族。据专家考证,他们可能就是古代“氐”人的后裔。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天葬及天葬师的研究状况及成果进行了梳理和综述,认为学术界对天葬的起源等问题的讨论已较为充分,但比较缺乏对现代语境中的天葬的深入研究,对天葬师的研究十分有限,且存在偏颇之嫌,有必要进一步对天葬师的生存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及探讨.  相似文献   

20.
试析嘉绒地区藏族的丧葬习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 ,居丧哀悼乃人之常情。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四川嘉绒地区丧葬的种类、程序、祭祀、忌讳和习俗以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形态等 ,揭示了独具特色的该地区藏族的生死观 ,以及几千年来形成的丰富的丧葬文化仪礼。这种仪礼的目的是 :既充分尊重死者 ,更要让活着的人安宁。从而也反映了生者与死者之间割不断的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