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是我国战国时代的一位极其重要的哲学家,其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相对主义。庄子是怎样陷入相对主义的呢?除了社会历史根源外,认识论根源是什么呢?有的论者认为,庄子陷入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排斥认识的主观性标准;而另一些论者则认为,庄子陷入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否认相对静止、事物的质的规定性”。这些看法我认为值得研究,现将不成熟的看法提出来,以求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2.
略论庄禅真理观及其历史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确立了相对真理观,禅宗提出了主观真理观。两者颇具可比性:其一,两者的理论基础形式有异而实质相同:庄子真理观产生于其相对主义理论,禅宗真理观导源于其圆融哲学,而相对主义与圆融哲学本质上又同是整体融合型思维方式的产物;其二,两者的思维趋向途径有异而归宿相同:庄子由夸大真理的相对性而否认其确定性,禅宗由断定真理的主观性而否认其客观性,结果都否定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本身。两者的历史影响均有二重性:庄子的相对真理观既是构成辩证法的一个环节,亦是通往诡辩论的一条途径;禅宗主观真理观既弘扬了自主精神,又宣扬了文化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3.
(括号内:期数.页数)一、政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与道德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每个公民的法律义务论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出发点稳定是压倒一切的试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灼基础和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新旧政协所确立之政治体制的比较研究试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灌输原则评现代资木主义国家作用“质变论” 陈勇(i·i) 蒋传光(2·34) 王勤(2.107) 朱友超(8 .1)李扬志葵(8·8) 陆文培(4·21) 张善林(4·23) 宋辉(4.56)二、哲学李桂从庄子和西方智者学派的比较看相对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论托兰德的自然神论思想也谈孔子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庄子哲学的性质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近年来把它归属于朴素唯物论似较普遍。如严北溟和张松如、赵明等同志就持这种主张。但是,严、张、赵等同志确认庄子在本体论上属唯物论的同时,却又承认他在认识论上大体属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在发展观上大体属相对主义理论。这就不兔有不能自圆其说之处。因为第一、按照相对主义的思维逻辑,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是不能确定的。然而,庄子在自然观上却竟然能够确定地指认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物质性的气,而不是非物质性的别的东西,这是怎么回事呢?第二、认识论上的不可知论与本体论上的唯心论一般来说是不可分割的。然而,庄子以不可知论为前提,却竟然可以知道世界的最高实体;主张“离形去知”,从根本上取消认识,却反而得到关于万物共同本质的最高认识,这又怎么理解呢?  相似文献   

5.
惠施是合同异诡辩学派的开创者。他和庄子是至友,同属于相对主义的诡辩论者,但是,他没有从相对主义走上不可知道路,也很少谈伦理政治问题,纯以自然事物为研究对象;因此,他曾经和庄子进行过争论,也受到庄子的批判。 惠施的著作,早已散失,最可靠的侠说,保存在《庄子·天下》篇尾,即所谓“历物十事”:  相似文献   

6.
西方民族学自从十九世纪中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形成了几个学派,诸如进化学派、播化学派、历史学派、功能学派、心理学派、新进化学派和结构学派等。其中功能学派盛行于本世纪20—50年代,对英国、欧美和整个西方民族学界曾产生重大影响。拉得克利夫·布朗(以下简称布朗)和马林诺斯基同为功能学派的创始人。但实际上,两者的见解有不少歧异之处,他们各以自己的理论、方法影响着西方民族学。二次  相似文献   

7.
<正> 庄子哲学与禅宗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属于不同的理论形态;但后人却常常把两者联系在一起。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两种理论之间确有某些相通之处,表现之一是两者的自由观有许多相同性。本文试对庄禅自由观的同异性作一粗浅的探讨,从中找出其理论得失。一、庄禅自由观之相同性追求自由是庄子与禅宗的宗旨,而他们的自由又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自由是一种超越。庄子哲学的最大特点在于相对主义。社会的动荡,战争的频发使庄子感到一切都那么不确定;统治者的欺诈、盗世者的虚伪又使他感到一切都是那么不真实。这种不确定  相似文献   

8.
庄子与斯宾诺莎颇具特色的哲学观在东西方历史上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相同点表现在倡导自然、主张理智等;相异点表现在一从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消极无为;一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立论而积极进取等。分析比较两者的异同对进一步深入开展中西文化比较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青年马克思的历史法学派批判,其实质是基于启蒙自由主义展开的保守主义及封建主义批判,这一批判延伸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并包含着值得挖掘的民族论域。马克思特别揭示了历史法学派的怀疑论与相对主义,历史法学派对历史进步观及其现实历史的非理性态度,及其对历史的轻率,既有认识论上的怀疑论,也有价值观上的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马克思强调社会历史的可知论及其历史进步论。历史法学派的兴起表明浪漫主义的民族意识已与国家法结合在一起,但马克思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了其拒斥某种起源性及前现代的族群集聚及其狭隘民族主义。与此同时,马克思的实践批判又伴随着民族的阶级化理解,并为19世纪50年代前后民族主义的兴起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0.
庄子哲学在认识论上强调认识的不可确定性和不可言说性 ,即“不知之知” ,这一颇具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色彩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认识论的发展 ;《庄子》强调动静统一、超越时空、重内在体验的认识的方法论对中国古典文论创作论的建构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 庄子哲学以其独特风格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破对待而至逍遥,是庄子的全部追求所在;相对主义则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这一思想展现在从相待经无待到体道见独的过程之中。相待是出发点,无待是方法论,见独则是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2.
何心隐新论     
中国有自己的哲学启蒙运动,这是勿容置疑的;这一运动的兴起同中国资本主义的萌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其历史起点不难确定。但是就具体的哲学形态来讲,谁家的理论标志这一运动的开端呢? 过去有学者研究王阳明学派的分化,以王龙溪为王学的正宗代表,而视王艮及其所代表  相似文献   

13.
现代哲学史家多将庄子归为相对主义者,但这种解释既与庄子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不相称,也与《庄子》的文本不合。本文通过对庄子哲学的中心概念"天"、"天籁"的考察,认为判庄子哲学为相对主义乃出于误读,这与庄子吊诡的言说方式易遭人误解有关,而更重要的是郭象的"独化说"所造成的影响,而郭注对于《齐物论》中"天籁"概念以及"自己"一词的解释是其关键。  相似文献   

14.
西方亚洲学者有两种如何看待非西方文化的立场:文化普遍主义及文化相对主义。这个问题很复杂,包括哲学、心理学、文化、历史及意识形态诸因素。这亦是最近几年以来,西方学术界很热门的题目。作者在(台北)《中国论坛》1992年第32卷第4期上发表文章介绍,文化普遍主义认为世界上存在一种可以用来判断任何文化的普遍价值。比较极端的立场是只有自己文化价值具有普遍性,这种态度近似于“文化沙文主义”。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每种文化有自身价值,普遍的或超文化的价值是不存在的,文章指出,单纯的文化相对主义或普遍主义无济于事,仅强调那种完全从西方立场出发的所谓客观的西方社会科学方法,是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西方学者必须努力进入中国的文化,然后以另一文化角度来分析。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起死》将庄子分为两半:一个是庸俗庄子,一个是狂人庄子。鲁迅批判庸俗庄子而继承了狂人庄子的精神。小说中道士庄子即是庸俗庄子的化身,汉子则是狂人庄子的隐喻。《起死》没有否定相对主义,只是否定了庸俗的相对主义。鲁迅以自己的视角对庄子进行了重新解释。  相似文献   

16.
库恩和科恩作为历史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提出了各自的科学革命理论。这两种理论在研究目的、评价标准、适用范围及语境因素分析上有所不同,但他们研究的问题具有相似性,如“改宗”现象、教科书的历史地位、科学家心理因素的分析等。两者都表现出适用范围上的局限性,都带有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勿庸置疑的事实。那么,西方现代主义是由于什么原因与中国文学发生联系,在中国文学中它又呈现出怎样的形态,其价值和意义又该如何评价呢? 中国近现代历史与西方近现代历史的联系始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当1840年英帝国的炮火轰开中国封建帝国的门户之后,西方优越的物质文明就迫使中国开始被动地而非自觉地接受西方的近现代文化思潮。到1898年戊戌变法前后,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开始与西方近现代文化发生了第一  相似文献   

18.
文化相对主义由美国历史学派创始人博厄斯最先提出,经过博厄斯及其门生的阐发,文化相对主义思潮在二战前后达到高潮,影响甚远.文章试从文化相对主义的起源、发展,文化相对主义的缺陷两个角度简要评析文化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19.
智者学派思想中的怀疑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中的怀疑主义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这种否定真理、消解理性的怀疑主义周期性地在历史中出现有其特定的原因.智者学派的怀疑主义最终被苏格拉底哲学纠正过来,后现代主义的怀疑主义的最后归宿还有待探讨和引导.  相似文献   

20.
语文学派译学范式探讨翻译的核心问题,对文学翻译研究贡献卓著。历时对比研究发现,中西方语文学派翻译研究都受到文学研究范式的影响,研究翻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两者都发祥于典籍翻译,具有相似的诞生背景,宏观发展轨迹也十分契合,并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反向发展。但是,中国语文学派没能对翻译进行广泛而深刻的研究;另外,中国语文学派对再现原作风格的关注也不及西方。中国译界应主要从这两方面推进文学翻译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