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广达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1)
十七世纪中叶以来,沙皇俄国首先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继而染指我国西北地区。随着沙俄从东、北、西三个方向进逼我国,我国东起黑水、西至葱岭的缘边神圣领土,都成了沙俄虎视眈眈、伺机攫取的对象。后至十九世纪下半期,由于沙俄侵华日益加紧,不仅我国在东、北、西诸地区的领域日削,幅员日蹙,而且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西藏也未曾因其山川阻隔、去俄绝远而得幸免俄国的觊觎。本文拟根据手头资料,对沙俄侵 相似文献
2.
帝国主义侵藏史不仅是藏学研究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60多年来,该领域各方面论题均有所涉及。具体而言,1949年1976年之间的帝国主义侵藏史研究,在1949年至1965年期间的著述较多,而文革期间(1966年1976年之间的帝国主义侵藏史研究,在1949年至1965年期间的著述较多,而文革期间(1966年1976年)学术研究受到严重影响,相关论文不多,专著阙略;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该领域研究的主要论著篇目中,相关论文有30篇左右,出版著作4部,结束了文革时期的沉寂状态,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86年中国藏学中心成立到2005年期间帝国主义侵藏史研究方面成果斐然,发表论文约150篇,出版著作一二十部,出现了若干精品力作,弥补了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某些缺憾。与此同时,对于帝国主义侵藏史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1.抓紧整理研究近现代涉藏史料;2.调整研究心态;3.研究视角亟需多元;4.重视人才培养;5.学习借鉴国外研究理论和方法等。 相似文献
3.
何卫平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4):28-36
古今之争在西方思想史上是一个重要的事件,同时也是一场持续的运动。它由最初的孰优孰劣的问题转化为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促进了西方人的历史意识以及历史主义、历史哲学和辩证法的发展,由此对解释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代解释学的发展可以说伴随着古今之争,其研究内容受到它的规定,从中引发出来的问题及其意义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4.
杨德银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
根据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依据篮球规则区别身体接触与侵人犯规的原则,结合本人多年担任裁判工作的实践和体会,试述掌握篮球精神实质,看清、判准、罚球、加强裁判员心理素质的训练,以便提高判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耿宝强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61-64,88
朱湘、饶孟侃与王宗璠的"桃梨之争",是翻译中"原作中心论"与"读者中心论"的交锋,给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的"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个案。同时,"桃梨之争"显现了长期被遗弃、被歧视、被认作低人一等,而又渴望被承认的朱湘对时代与社会的抗争、背离和仇视。 相似文献
6.
陈练军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6):105-109
"侵"的历时发展经历了语素化过程,即由先秦独立的成词语素变成了现代汉语中黏着的构词语素,这一演变过程大约在元明时期就已经完成了。"侵"语素化的显著特征是,"侵"由先秦多义单音词,变成了现代汉语中语义较为单一的构词语素,历时演变中"侵"的语义泛化了。 相似文献
7.
司强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7-41
康德与费希特关于康德哲学之精神的争论,既根源于双方对“自我意识”概念的不同理解,更源于双方对“形而上学”和“科学”概念的不同理解,正是这种分歧构成康德哲学与费希特哲学以及康德之后的德国观念论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刘勇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5):125-128
"古今之争"对于美学现代性的贡献主要在于:首先是佩罗和丰特奈尔确立了艺术与科学的分界,从而初步论述了艺术的自律地位;其次是认识到了趣味的相对性,因而为现代人的创造性做了有力的辩护。美学现代性能够在18世纪最终确立,在此之前的"古今之争"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9.
范新尚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英国发动的第二次侵藏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其背景主要有两方面:一,西藏对中英分别于1890年和1893年签订的《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中英会议藏印条款》采取不承认态度,导致英国在条约中规定的利益无法实现;二,西藏与俄国亲近以反抗英国,而当时俄国是英国侵略西藏的主要竞争对手。因此,为了实现条约中的利益以及不让俄国在争夺西藏中占得上风,英国遂于1903年发动了第二次侵藏战争。 相似文献
10.
词的“派”与“体”之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施蛰存致周楞伽楞伽先生道席: 三月八日手示敬承。《词学季刊》为实现已故龙榆生先生遗志而动议,经营已六七个月,最大的困难是“古籍”不能承受出版,至今未有出版处;至文稿编集,则粗有眉目。老辈虽若晨星,五六十岁尚有健者,不办此刊物,无以助其成就,故弟所注意者亦当兼及下一代,中国之大,岂无人哉?(中略) 相似文献
11.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16-121
抗战时期,作为反法西斯重要盟国的中英两方理应在西藏问题上和谐处理,但令人寒心的是,具体藏务执行者英国驻锡金政务官古德反而趁中国抗日,步步紧逼西藏亲汉派和国民政府,损害中国对西藏的管控。古德久居要职十年,因用人机制和传统的差异,国民政府方面几无与古德争锋始终的对手。当然古德的胜出绝非侥幸,其藏务工作思维和方式讲究敏捷、全面、精致,深谙公关社交艺术,将情感攻势发挥到极致。古德为此成为中国抗战时期英国侵藏非常重要的急先锋之一。 相似文献
12.
我们小区面积不大,地处市郊。原来是环境建筑材料研究所的宿舍大院,成立了社区后,原来的家委会改成了居委会,后来又引入了物业公司。为了管好小区,还选举成立了业主委员会。我们这里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与别的社区有点不同的是,我们小区的业委会和居委会有许多德高望众的退休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一段时间,沉寂多时的江苏民歌《茉莉花》发源地之争突然又成了媒体关注的热门话题。7月24日,南方周末率先“发难”,以《“茉莉花”到底开在哪》为题,对《茉莉花》的发源地问题进行了探讨:9月1日,南京晨报又以《茉莉花到底是不是六合民歌》为题,再次进行炒作。六合方面紧急发表声明以正视听,年逾8旬的何仿老先生也不得不拖着病体出面澄清。 相似文献
14.
王沛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88,(2)
对花儿中的“藏风”(即藏族的风味),早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就已引起研究者的重视,认为“花儿乃是汉语、回调、藏风的优美的民间文学。”近年来发表的有关花儿的文章中,也有人提及,但一直处在“表象阶段”。有关“藏风”与花儿的流变基因、音调的称谓、词曲的异同等诸多的问题,还没有开展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16.
17.
阳繁华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6)
"李何之争"是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论争的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李、何是否遵循"法式;"其遵循"法式"所用的方法以及最终所达到的文学目的;二者对自己以及对方文学风格的看法。"李何之争"在明代文学复古运动中有着其重要的意义,当然也不免会暴露出自己的矛盾和缺陷。 相似文献
18.
程志敏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11-12
<正>时间本无限,既无始,也无终,因此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存在“古今”问题。就算在古代,也同样有“古今之争”,因为总还有比那时更古的往昔。柏拉图身处古希腊的“古典时期”,在他之前还有数个世纪的“古风时期”。所谓“古风”,意为“开端”(arche),但古希腊的古风时期还远不是西方文明的开端,且不说古希腊文明深受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小亚细亚文明的影响,即便在古希腊内部,也还有青铜文明以及杳不可考的远古时期。历史上的每一个时期其实都在围绕一条道路展开, 相似文献
19.
路应昆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4)
主要由文人创作的昆剧,是中国戏曲中最"雅"的一种。但昆剧之"雅"主要是作品形式(文词、演唱等)文雅,作品内涵并非都属"雅正"。场上搬演的昆剧包含了昆班艺人的创造,这更为昆剧加入不少"俗"的成分。在清代,昆剧和乱弹的服务对象不尽相同,而且乱弹艺人常常努力学习昆剧,昆班(雅部)的所演所唱与乱弹班(花部)的所演所唱常常"交错",故昆剧与乱弹并非不共戴天。近数十年来学界常将清代剧坛大势归结为"花雅之争",但一个"争"字无法概括昆、乱之间的复杂关系。昆剧的衰落也需要从昆剧自身寻找原因,而不应简单归因于乱弹的强盛。 相似文献
20.
重评“问题与主义”之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先贵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5)
发生在1919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也使胡适蒙垢甚多。本文依据可靠的资料,以历史的眼光,从论争的背景、论争的真相、论争的影响、以及被误解的原因,重新审视和评判,可知:论战双方尽管思想信仰上各有不同,究其实质主要还是一种思想学术的研究和探讨,并非政治的分歧,更不是青年胡适有意“挑起”、旨在阻碍和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等。它是东西方文化碰撞摩擦的必然反应和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