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曾亚兰 《云梦学刊》2007,28(4):35-39
屈原作《湘夫人》抒发约黄昏而不见之哀怨,托二妃神话以寄犹冀一遇之意。杜甫步尘屈原,作《湘夫人祠》抒发湘妃祠破败荒凉之慨,借苍梧遗十艮以寓眷恋不忘之意。时代变迁,湘夫人祠庙貌沧桑冷寂,杜甫落魄楚地,谒祠凭吊屈原和湘夫人。其《湘夫人祠》犹近体中《湘夫人》。屈原与杜甫似乎命中注定要走在一起,两个冤魂,抒同一情怀,悲凉之身,沉同一条江。屈原《湘夫人》与杜甫《湘夫人祠》乃借他人酒杯以浇自己心中块磊,这是因为他们从湘妃苍梧遗恨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正是:湘娥即屈原,屈原即少陵。  相似文献   

2.
曹胜高 《云梦学刊》2008,29(1):42-46
从<湘君>、<湘夫人>来看,他们先后抵达祭祀地北渚,接受楚人的礼敬后,一起回到九嶷山.湘夫人的原型是<山海经>所栽的天帝之二女,而非尧之二女,演化为湘水之神.湘君因居于九嶷山,其原型可能为葬在九嶷的尧之子丹朱,演化为湘山之神.  相似文献   

3.
在描绘湘夫人的画幅中,南京大学收藏的一件,不但艺术上精美,而且与波士顿博物馆藏传张敦礼九歌图中二湘(下称波图)在同中有异,又与黑龙江博物馆所藏九歌图中湘夫人(下称黑图)于异中有同,所以很值得研究。此图的经营位置与波图十分相近,人物的情态动作也  相似文献   

4.
姚小鸥先生在<北方论丛>2004年第1期发表了<简牍碑铭文献与〈九歌·湘夫人〉的若干解说>一文,论定<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的"张"字为"瞻"字的通假.从文意、韵律以及<楚辞>用张字的本意,可以证明"张"字不当作"瞻"字,张瞻二字古音不同部,亦不得通假.  相似文献   

5.
楚辞《九歌·湘夫人》的文体与内容,多年来解说纷繁。我们发现各种误解皆与该篇篇首的“与佳期兮夕张”一语有关。使用汉简与碑铭等资料,证明句中“夕张”的“张”字实为“瞻”字之借,如此解说,文意通畅。这一发现对于解释《湘夫人》及《九歌》相关篇章的内容和文体特征都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先秦湘水神祇故事有两个体系:一是源自沅湘的民间体系。这一体系认为湘水有男神(湘君)、女神(湘夫人),他们是一对配偶神,最初与帝舜、二妃无关,后来接受帝舜南巡不返、二妃溺湘成神故事的影响,湘水女神(湘夫人)的角色置换成了二妃,但帝舜是否成为湘水男神,长期处于模糊的状态。二是官方(学者)体系。这一体系坚守"二妃总称湘君"的说法,认为二妃虽然溺湘成神,但只是单身神,不认为帝舜是湘水男神,也不认为原始的湘水男神是二妃的配偶神。屈原、秦博士、司马迁、刘向、郑玄诸家都属于这一体系。作为先秦楚国儒学传播的重要人物,屈原创作的《九歌》中只有《湘君》,没有《湘夫人》,目的是以官方学者的立场维护帝舜、二妃作为圣主贤后的正面形象。但是由于受民间湘水配偶神传说的影响,从刘向结集《楚辞》到王逸作《楚辞章句》的百余年间,古本《湘君》被分割成今本《湘君》《湘夫人》,而且篇次也被颠倒了。王逸有昧于此,以"配偶神说"解释"二《湘》",难免进退失据。经由民俗资料、出土文献佐证,古本《湘君》是屈原以祀者的视角抒发对湘君(二妃)的爱恋之情。它虽然是娱神之作,却符合《离骚》"求女"的所有标准,体现了屈原作品"求女"意涵的一贯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屈原<离骚>、<九歌>中涉及到的宓妃、简狄、二姚、湘夫人、山鬼等女神为着眼点,探讨"女神"意象的宗教文化意义,文学审美意蕴,及其作为意象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比兴寄托《九歌》与直抒胸臆的《离骚》、《九章》等不同,它取材于民间祭相。但在思想宗旨上,《九歌》却与屈原的其他作品具有一致性,所谓“寓情草木,托意男女”。它通过神灵形象的塑造,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情绪,同时也流露出某些民族精神的特征。首先,它表现了执着的追求精神。《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都描写了神的爱情故事,表现了神的悲欢离合,而通过神话的故事情节也表现了人的现实情感。《湘君》、《湘夫人浑湘水之神之恋,他们相约会面,不仅凝神远望,而且或刻意装饰…  相似文献   

9.
一、“九歌”释九《楚辞·九歌》之“九”字,自东汉王逸以来,皆不得其解。“九歌”名之为“九”,但却包括了“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古来许多研究《九歌》的学者,皆料缠在数目字上,不少人削足适履,力求符合“九”篇之数。因而有人以为“国殇”、“礼魂”应与“山鬼”合为一篇(如林云铭:《九歌总论》);有人以为“湘君”、“湘夫人”系一篇,“大司命”、“少司命”系  相似文献   

10.
说“二湘”     
《湘君》与《湘夫人》是借神灵的形象来表现人世间爱情的一幕诗剧.构成这诗剧的灵魂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憾事:机会舛错,无缘相遇。诗人从湘水和洞庭之水的流动中获取灵感,因此所塑造的这对湘神形象,不仅穷尽其心灵上的波卷澜翻,连他俩的行动也具有流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两用昭、景"是楚宣王和楚威王一贯运用的重要制衡策略。楚怀王初年,昭、景坐大。为了抑制昭、景,强化王权,怀王调整策略,转而重点扶植屈氏。这是屈原后来得以出任左徒的根本原因。但丹阳一战,屈氏猝然遭遇重创;蓝田战后,怀王更是威略难振。嗣后怀王,包括顷襄王不得不再蹈宣、威旧辙,继续两用昭、景,是以屈原始终难获起复。屈原一生命运沉浮完全与怀王、顷襄王调整"两用昭、景"这一制衡策略的整个过程相始终。  相似文献   

12.
《招魂》系屈原在楚怀王死后为怀王招魂所作。“幸而得脱”隐喻怀王囚秦时曾逃脱一次,“修门”是寝宫之门,庐江在湖北宜城北。《招魂》乱辞描述游猎场景,意在劝谏顷襄王勿沉缅淫猎,应以国事为重。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从《国语》、《战国策》、《荀子》、《商君书》、《史记》等文献中,比较研究出楚怀王末年的庄之乱即越人之乱,《史记》记载的“东地兵”即越人军队,从而得出庄率领越人军队自楚王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顾农 《云梦学刊》2002,23(5):9-12
重新考查屈原的生平 ,《抽思》当作于屈原被放逐到汉北之初即楚怀王十八年 (前 3 11) ,是写来献给怀王表明心迹的 ;《涉江》作于顷襄王决定将屈原流放到溆浦山中之时 ,诗人的情绪特别悲愤 ,诗中表达了宁折不弯的性格和操守 ;《惜往日》作于自沉以前不久 ,其中总结楚国失败的教训 ,与大败楚师之秦将白起的有关分析合若符契。  相似文献   

15.
约楚怀王二十九年,汉北两城市被秦军攻占,屈原从放流九年的汉北逃归郢都,立即被逐,东迁夏浦一带后写出《哀郢》。“两东门”指汉北沦陷的两城市的东门,“九年不复”指九年没有复用。屈原未去陵阳九年,被逐期间(约一年)时刻希望返郢复用。  相似文献   

16.
杨德春 《学术探索》2010,(1):133-140
东方朔以“平”为屈原之名。司马迁明确记载屈原名平,并有呼应。刘向明确记载屈原名平。王充认为屈原名平字原。王逸明确记载屈原名平,于此无刊刻传写错误。《文选》并非所有有字之作者均以字称,屈平即在有字不以字称而称名之列,《文选》五臣注空疏荒陋,不足为据。《卜居》、《渔父》开篇言“屈原既放”,篇中反复出现“屈原日”字样,此为屈原赋之文体性质所决定,此不能作为《卜居》、《渔父》非屈原所作之根据。《卜居》之作者为屈原,《卜居》当作于怀王十八年,具体时间当在该年屈原使齐之前,作地当为郢。《渔父》之作者为屈原,当作于屈原自沉前不久,作地当在江南。  相似文献   

17.
李凯 《殷都学刊》2008,29(3):37-40
新公布的应公鼎铭文中首见“珷帝日丁”的称谓,“珷帝”应不是指周文王,而是指武王;帝”不应是“禘”,而是“考”之义;“日丁”是武王的日干名。这是周初统治者“修商人典”的体现,鉴于此时殷遗民仍很强大,殷人文化仍较浓厚,周人不得不在政策上与殷人缩小距离。应公鼎在西周晚期还称“斌帝日丁”,是因为应国试图从习俗上与服从于周的殷八师靠近,团结一致抵御楚和淮夷。  相似文献   

18.
金荣权 《云梦学刊》2005,26(4):34-38
《大招》所招之人应是一位王侯,这位王侯既不是楚怀王,也不是楚襄王,而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所招之魂不是亡灵,而是刘安的生魂;《大招》的作者是汉代人;《大招》是本为楚人而又是淮南王刘安所赏识的宾客伍被为劝诫淮南王刘安所作。因《大招》是为招生魂而作,所以才冠以“大”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