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隐性不地道现象的提出是近两年来国内不地道现象研究的新成果,该现象是指二语学习者在二语使用中存在的一种虽带有母语痕迹但却符合二语表达规范的倾向。本文从频率、二语语言水平和母语语言体系的干涉这三个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成因分析,指出二语和本族语者在词汇习得过程中所接触的词汇频率的差异造成了词汇在心理表征中联结权重的差异,引起词汇产出的选择不同,导致了二语和本族语者表达上的差异;而二语语言系统的不成熟和母语成熟语言系统的干涉共同造成了二语学习者在表达上的受母语影响、带母语痕迹。  相似文献   

2.
语言迁移现象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二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语言迁移的制约因素包括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对比分析理论突出目标语与母语在语言结构上的差异,使学生理解两种语言在词汇、句法、篇章结构上的差异,尽量克服母语迁移在语言层面的负迁移,同时,重视母语和目的语文化的对比分析,凸显母语和目标语在思维方式、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减少文化层面的负迁移。  相似文献   

3.
从语言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的视角,本文阐释了互动和协同在母语及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强调二者的有力结合是儿童普遍习得母语的必然。与年龄增长相伴的人类互动本能的减弱及个人互动和协同经历的差异,造就了成人二语习得中的个体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需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以增强二语学习者的互动欲望;同时为确保语言的精确性及恰当性,在不同学习阶段,应有条件地限制二语学习者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4.
二语学习者词汇习得过程中的母语思维是不可避免的.在二语词汇习得的很长阶段里,学习者会受到母语思维负迁移的影响,依赖母语来获取二语词义,并将母语语言的搭配方式和学习策略应用到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不断积累的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知识以及母语和目的语思维差异的认识有助于减少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对母语思维的依赖.  相似文献   

5.
二语习得和翻译具有本质上的联系,两者都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第二语言的学习不仅包括对于语言本身的掌握,也包括对二语文化的了解。翻译的过程就是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比过程。翻译有助于促进二语习得,是二语学习过程中母语与二语相互作用的中介。通过翻译过程中双语语言文化的对比,学习者能更好地了解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二语语言水平,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达到准确、有效地运用外语的目的。因此,翻译在二语习得中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认知主义观点出发 ,认为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并不是行为主义所说的母语习惯简单地代替二语习惯 ,而是学习者语言学习过程的认知体现 ,它在内容 ,时间规律等方面反映学习的认知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从语言的标记性特征、原型学和心理类型学等方面看对迁移有一定的认知制约  相似文献   

7.
从诗歌翻译入手,分析翻译作品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译者所具有的语言转换能力,也就是语感能力。将语感细分为母语语感与二语语感。与母语语感的本能特点不同的是,二语语感呈知识结构图式。韩礼德质疑乔姆斯基等“语言习得”之说,认为语言学习应该遵循“语言发展”的自然程序。通过阐述“工作英语”和“语言公差”概念进一步论证了语言发展观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母语迁移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制约母语迁移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尽可能地让学习者们在今后的二语习得过程中促进正迁移,避免负迁移,保证语言学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语言迁移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对语言迁移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从标记理论和认知理论角度探究了母语的可迁移性问题,语言迁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旨在帮助二语学习者深入理解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在二语学习中充分发挥母语的促进作用,减少母语的干扰,提高第二语言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0.
语言迁移,是二语习得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伴随着二语习得的整个过程,体现在二语学习的每一个方面,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语言迁移一直是外语教师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从语言迁移角度,讨论了母语对中国大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的影响,并提出了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1.
"二语习得"、"二语学习"、"外语学习"等概念在目前外语教学的研讨中出现频率很高,其中有不少人对"二语"与"外语"、"习得"与"学习"概念的认识有些模糊甚至相互混淆。本文根据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获得目的语的方式及获得者所处的语言环境,对上述概念作出了相应的界定,以与外语教学及研究领域学者商榷。  相似文献   

12.
针对广大英语学习者投入大产出少的现状,探讨了二语习得各种理论对此现状的分析。指出二语习得各个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分析各理论的渊源、评议各理论的优劣,只是一些抽象的论证,对二语教学并无很大实际作用。发挥各理论的长处,并落实到实践中,让学习者能够实际操作,才是真正的务实,提出优化二语习得的全过程是二语习得的前提与保证。  相似文献   

13.
第二语言模因认知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模因是新达尔文主义者Dawkins提出的假设,用来解释人类文化进化的规律.模因与语言关系密切.学语言本身就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何自然,2005).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第二语言信息作为语言模因进行复制和传播;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是第二语言作为模因输入(模仿复制)和输出(表达传输)的过程;从二语模因接受者的角度探讨影响二语学习者最终获得第二语言模因的两个重要因素:同化和记忆.  相似文献   

14.
论幼儿二语语音习得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及二语习得的理论角度 ,论述了幼儿二语语音习得的可能性、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主要分析了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重要影响的5种情感因素:社会文化环境、态度、动机、自信心和语言焦虑等.并针对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如何充分调动积极情感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对策,如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进行学习后的反思和正确的自我评估等.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语习得具有社会文化性。通过研究二语习得的过程和社会文化理论的概念,结合语言的社会文化性特点,提出在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指导二语习得,开展英语口语交际的活动方法。  相似文献   

1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环境、第二语言的输入及其与习得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学习者外部因素、对第二语言的认识和语言的共性等一系列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因素和相关的语言学习理论等学习者内部因素以及认知方式、性格特征等学习者个体差异,构筑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框架结构,确立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独立的学科地位,并对中国外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及其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18.
语码转换现象是语言交际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语言教师为了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所采用的语用策略之一。恰当使用课堂语码转换对语言教学有积极促进作用。文章结合二语习得理论和功能性语码转换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包括顺应语言现实、顺应教师心理、顺应学生实际)探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语码转换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网络多媒体环境下所进行的二语词汇习得的效度,综合二语习得及相关理论,分析了在该环境中进行词汇习得的认知模式。结果表明:该模式在感性认知、理性认知、强化认知和系统认知四个阶段得到优化;具有立体化、流程化、个性化和一体化的特质;习得者在对词汇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重组之后,最终完成信息内化和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20.
要学好一门语言,仅靠语言知识是不行的,还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因为语言与文化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本文阐述了文化背景知识对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影响,进而阐述文化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