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里,作者以抒情、细腻的笔调,描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这部被誉为“近代日本抒情小说经典”的中篇小说,展现了日本文学的传统美,散发出川端文学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2.
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1968年,通过《雪国》、《古都》、《千只鹤》等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川端康成面向于改革传统的文学技法和表现形式,注重现实的感觉,把欧美现代派的小说技法和日本的传统文化很好的融合起来。川端文学在具备民族个性的同时,也具备了世界性的意义,川端文学以及新感觉派文学给中国文坛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川端康成审美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端康成是日本唯美派作家,其作品的审美特征来自日本传统文化的凄婉美,早期作品表现出作者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妇女的同情与爱怜。二战期间,严酷的现实使他虚无主义思想与悲观主义情绪日益流露,战败后普遍产生的失落感,使他的作品着重表现感官刺激,寻求官能美与虚幻美的结合。晚期作品更以情欲以至性变态为主要表现内容,终至陷入颓废美而不可自拔。  相似文献   

4.
川端康成虚无思想的集中体现──谈《雪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端康成虚无思想的集中体现──谈《雪国》卢燕任何一个作家,无论他怎样独辟蹊径,都不可能不受时代潮流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也不可能不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制约。川端文学的支撑点,正是建立在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艺术表现手法等基础上。川端康成在继承和创新的自...  相似文献   

5.
对于日本现代作家川端康成来说,文学内部生命的展示集中于对爱学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开掘。日本的川端研究者已注意到这方面的内容,并进行了评述,但过于宽泛,缺乏系统性。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川端小说“爱”的主要形态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并从人生美学、日本传统美学、宗教美学和日本近代作家“爱”的觉醒思潮四个主要方面阐释川端爱学的美学源泉。  相似文献   

6.
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觉派”文学巨擘、1968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作品之丰、创作风格之标新立异在日本文学中可谓独树一帜。本文从雪——空灵与纯粹、月——盈损与寂寞、镜——反射与叠印几个方面切入,试图以新的表述探讨川端文学艺术美的特质、成因及其独特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7.
川端康成是一位个性鲜明的现代作家,空灵、幽玄是川端康成小说极力营造的一种艺术美,对这种艺术美的捕捉与叙述角度却非常独特。镜子,是川端文学十分钟情的一个意象,作品往往以镜的反射、折射、叠印来营构一个意蕴深远、意境朦胧的“镜中世界”。镜中世界的营构与作家深受佛禅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也是作家自觉艺术革新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川端康成是196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创作道路、美学思想和重要作品已为大量研究者所阐释。但对其小说创作总体特征的研究却稍有欠缺,本文拟从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特征方面提出一些看法,以填补川端小说研究这一空白。 作为东方作家,川端康成重视东方文学的传统意识,将自己的创作深深植根于日本文学传统美的世界里;作为新感觉派的一员,他又借用西方文学中现代主义的意识流、心理主义、象征主义等表现手法,开创了自己的文学新路。纵观他的多部小说创作,我们可发现四个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川端康成作为日本新感觉派代表作家,其早期的作品“新感觉”特征即十分明显,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中期创作的中篇小说——《雪国》堪称其“感觉艺术”的经典之作。《雪国》是川端康成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吸纳了新的表现手法,开创一代新风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一方面传承了日本文学传统的精华,另一方面则超越了日本传统文学的格局,成为对日本传统文化底蕴的深度挖掘和形象体现。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风格是高雅的、优美的,作品里带有浓厚的佛学思想和禅宗意识。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对女性人物的钟爱和爱情的渴望,体现了作家内心深处的情爱观念和价值取向。川端氏文学作品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技巧和细腻的笔锋表现了日本民族特有的心灵空间,其美学风格、文体样式、意境营造、人物形象得到了读者和评论家的很高评价和赞誉。  相似文献   

11.
川端康成的小说巧妙地把握了民族心理和审美习惯,以贯穿东西的卓越艺术手法,展现了日本文化的丰富意蕴和独特情韵。川端康成独树一帜的美学精神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注重传达心灵感受;二是尽情展示禅的境界;三是深情眷恋民族传统之美。这三个特点的共同基础是日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12.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文学家川端康成前期的创作作品,是他开创自己独特文学风格的杰作。这部作品体现了日本传统的风雅、物哀、幽玄之美。通过对《伊豆的舞女》美学意境的分析能够解读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悲与美相结合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梳理总结抗战背景下中日进步女性作家和作品创作情况以及研究现状,重点归纳了中日进步女性作家作品中呐喊疾呼、纯情叙事的战争表现形式和底层书写、女性关照的战争叙事主题。表达了中日女性作家在抗战特殊时期体现的人文关怀、底层关怀、女性关怀、家国关怀的文学追求。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章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大概分为认知文、交往文、祝颂文和述怀文四类,分布于典册、子史、骈文、古文、制义、报章(至20世纪中叶)等六个时期,并以认知文使用频率最高。20世纪前半段中国文章成功实现了文言到白话的嬗变,而后半段多元化写作给人们带来新的思考。中国文章具有历史认知价值,一元化社会出现的“文以载道”思想含有特定历史的优劣品格,文章审美取向也有其独特的文化根源,它们都与传统美文的承载体和写作指导思想有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文化是研究日本近代文学发展不可忽视的文化背景。基督教文化不仅影响着日本近代浪漫主义作家的思想及创作,而且冲击着日本人固有的传统思想、思维模式,并由此影响到日本民众的价值取向。日本浪漫主义对基督教文化的接收作为日本近代文化"脱亚入欧"的一个方面,不仅丰富了日本文学的意义内涵,而且激活了日本文学发现个我、反抗封建传统、争取民权自由、参与现实、感化人生、创造自我的多种可能性,显示了日本近代文学发展中的复杂性和多元化特点。  相似文献   

16.
"新感觉派"命名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以刘呐鸥、穆时英与施蛰存等人为代表的创作笼统地命名为"新感觉派",这是对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误读,这种误读一直在影响着我们对于这些作家及其作品的深入理解.事实上,不仅刘呐鸥诸人的创作与日本"新感觉派"差别很大,而且刘、穆与施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把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创作称之为"都市感觉小说",而将施蛰存的创作归于"心理分析小说",这样也许更符合现代中国文学的基本史实,同时也更有利于文学史的一般描述.  相似文献   

17.
口一叶是日本明治时期最杰出的浪漫主义女作家,她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她浪漫主义的小说创作却为日本文坛写下重重的一笔。她的作品犹如一颗彗星,在明治文坛的天空划出一道光芒,被誉为明治文学的最高峰之一。她以虚构人生和想象人生的方式从事写作,她的作品表现了日本明治初期女性的苦闷与忧郁以及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8.
秋瑾是中国女性的伟大先驱,她的作品是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一块丰碑。其诗文着重体现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抗、爱国主义情怀和女权思想意识。文如其人,诗为心声,我们翻阅英雄的作品,尚可感觉锐气逼人。作者的豪迈气概,无畏胆略,诗文的雄浑健劲,一字千钧,读来使人荡气回肠,热血上涌。  相似文献   

19.
义理是日本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观念,主要有“对社会的义理”和“对名誉的义理”两类。通过调查发现义理并非是日本特有的道德观念。中国宋学的义理思想传入日本后逐渐与日本的社会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既保持东方本色又带有日本特点的文化现象,成为扎根于日本社会和文化的一种风俗、社会规范。义理与人情并非相互对立的两个概念,而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20.
周作人撰写的作品中使用了许多民俗学和民族文学的关键词语,如民歌、民俗学、童话等,这些外来的关键话语反映了周作人在日本留学期间通过学习森鸥外、柳田国男等人的著作而受德国近代民俗学、人类学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反映在周作人对民俗学、人类学的重视是因受到德国近代学者赫尔德的思想影响。赫尔德对民歌的研究实际上由周作人接受并在中国语境中发展出自己的学术兴趣。同时,周作人撰述中所使用的民族与国民性话语的历史上下文及其与德国近代思想史上赫尔德文化民主主义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