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连续性"是环境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连续性"一词源于杜威美学,杜威以"经验"为核心概念,批判了传统的二元论哲学美学,试图建立一元论的哲学美学体系。在《艺术即经验》中,杜威从人与动物、有机体与自然的连续性出发,提出要恢复艺术与非艺术、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的连续性。伯林特继承并发展了杜威的"连续性"理论,对环境一词进行了全新阐释。他进一步批判了杜威所反对的审美无利害及相关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自然鉴赏的参与模式,并将这种自然鉴赏模式应用到对艺术、日常生活景观的审美探讨中,发展出一种全面的参与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美学,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规定了社会主义和为人民大众的方向,制定了文艺繁荣发展的"推陈出新""双百方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方针,高度重视中国美学和文艺的民族化、大众化、实践化。尽管毛泽东美学思想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观点,但是,他把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大众化、实践化的努力,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巨大贡献,也是对世界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巨大推进,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形态和中国特色当代美学的建设具有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3.
首先,关于"连续性"的基本含义,亚里士多德有三种不同的论述,探究西方环境美学中的连续性问题正是基于其中的第三种。西方环境美学有其自身生成的历史语境及理论趋向,由此包括卡尔松在内的许多美学家都排斥形而上学,但伯林特却把连续性上升到了一种"形而上学"的高度,以不同于西方哲学传统的思维方式把握世界,更多地认识到事物间的联系而不是差别,连续而不是分离。其次,在环境的建构中,伯林特从美学之外到环境美学,全面呈现了人与环境的过程性的连续与审美的"环境"的生成。而卡尔松对一般环境的认识表明了人与环境"弱版本"的连续性以及自然史意义上环境本身的连续性,作为审美对象的"环境"的动态变化同样体现了人与"环境"的过程性的连续。再次,在环境审美中,人与环境在物质实体意义上的连续性直接促成了环境审美的过程性。而无论是伯林特的"参与模式",卡尔松的"自然环境模式"与"生态学方法",还是罗尔斯顿融合认知与非认知因素的审美模式,它们虽有其各自的理论基础,但都要以人(身体)与环境在物质实体意义上的连续性为起点。  相似文献   

4.
杜威对“经验”的阐释,直接建构性地影响了伯林特的艺术美学和环境美学思想。杜威通过“一则经验”所恢复的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连续性,被伯林特用“审美场”加以明晰,“构成艺术的对象”与“经验发生的情境”相互结合到一个统一的经验序列中,传统的“艺术对象论”消弭,“参与美学”为当代艺术作注解。在艺术突破将人隔开的屏障,而与日常生活经验接轨的同时,也与其所处的环境相融合。在经验的节奏中,杜威将艺术扩展到了自然当中。在经验的交互中,伯林特使人通过身体参与到环境中去,艺术经验演化为环境体验。而在伯林特将环境视为涵盖艺术的范畴而建立环境美学时,自然却是其忽略的领域。从经验出发,重审自然美学的特殊性,则为延展环境的纵深度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以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游客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数据,分析游客的心理动机及其对目的地形象知觉的反应情形,并了解不同人口统计变量的游客其心理动机及对目的地形象知觉的差异。结果发现:1.游客的旅游信息大多来自有来岛旅游经历的亲朋好友,同行人数以2~5人居多,游客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了解程度为一般;2.在心理动机方面,游客对"放松身心、接近大自然"的反应平均数最高;3.在对目的地形象知觉方面,游客对"海南国际旅游岛有美丽的海景风光"的反应平均数最高;4.在人口统计变量方面,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及教育程度会影响"基础建设与社会经济环境""身体动机""氛围"及"了解动机"等方面;5."心理动机"与"对目的地形象知觉"二者之间有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梅洛-庞蒂关于"体验论"美学思想的诗性思考,在其整个现象学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体验论美学思想以"体验"为出发点,以身体和意义为中介,以"体验"为归宿,构筑着一个"体验-身体-意义-体验"的循环阐释模式。深刻理解梅洛-庞蒂的体验论美学思想,对于把握其整个哲学美学思想体系、认清其在整个现象学思潮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早期著作中,梅洛-庞蒂受现象学和心理学的双重影响,对传统知觉概念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在梅洛-庞蒂看来,传统的偏见要么把知觉作为一种分析知觉,要么假设了自然的确定性,都没有意识到知觉是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原初性关系的存在.因此,梅洛-庞蒂强调重返现象,认为现象学的还原就是回到这种原初性存在的知觉-现象场.在此,梅洛-庞蒂找到了一个源于身体-主体的有待思考的知觉世界作为其思想的新开端,从而超越了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的知觉观.  相似文献   

8.
身体的认识论地位——论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的身体性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身体性这个维度上,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和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之间存在着某种思想的会聚.从知觉的身体性出发,通过对"身体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关于身体的辅助意识的核心地位、"通过寓居而认识"等思想的阐发,默会认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知识的身体根源.在关于他人之心的知识和身心关系问题上,波兰尼在强调心灵的身体性的同时,对心灵与其外在表现、心灵与身体作了区分,得出了心灵是其外在表现的意义,心灵是身体的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先秦法家有着丰富的道德思想,其道德思想秉承和谐社会的道德理念,承认人性之私并主张有效制之,同时秉承"以法为德""以吏为师"的原则,成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社会规范,对当今全社会进行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加强对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及法治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加塔利的生态哲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系统地反映在以多元性为特征的生态世界观、伦理美学范式与生态智慧三个维度。以"多"及"一"的生态世界观,将人类生态系统纳入一种"多"元共生的机器式装配关系中,彻底化解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走向一元论的彻底融合、以"一"生"多"的伦理美学范式,以混沌互渗作为本体论依据,倡导通过伦理规范下的审美创造走向异质性和多元性,以"美学-本体"论颠覆了传统哲学的本体论;以"多"对"一"的生态智慧,以主体性生产为目标,倡导以多元价值逻辑和多元化生活方式("多")作为对抗以物欲为中心的单一价值逻辑("一")的生态救赎之道。加塔利生态美学思想究其实质是一种通过顺遂人性来尊重物性的减法智慧。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是西方唯心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其理论体系博大深邃,以哲学为最高统摄,囊括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美学等多个领域。具体到美学范畴,柏拉图思想不仅在西方美学发展谱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的话语建构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关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理论著述卷帙浩繁,我们从柏拉图美学思想研究的"固有传统""新兴拓展""方法论启迪"三个角度出发,将国内取得的论著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助力于学界的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为柏拉图美学思想的后继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管子》的环境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为两个和谐: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天地(自然)关系的处理上,《管子》一方面提出人与自然相分,自然是客观的,人必须尊重它,依顺它,而不能违背它;另一方面,它又强调人与自然相合,人要善于用好自然规律,让自然为人类提供财富。二是人与人的和谐,它提出“人与人相保”“家与家相爱”“居处相乐”的重要思想。《管子》关于环境的认识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更多地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谈环境。《管子》同时也很重视环境与富民强国的关系,将善待环境看作是富民强国之道。《管子》的环境美学思想,体现出鲜明的农业文明色彩与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3.
道教历来的修炼思想中对环境有着特殊的要求,明确地将山水之好与宗教的修炼活动相联系的,当推东晋著名的道教学者葛洪。他对修炼环境的选择体现了以"道法自然"为原则,以"长生久视"为最终目的,以"神秘主义"为特质的环境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孔子仁学思想以"仁""礼"为导向,在发展和谐个人人格,建立安定有序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都包含了丰富的和谐意蕴.  相似文献   

15.
审美经验是审美活动的核心和现当代中西方美学共同关注的焦点。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促使审美领域扩张与重建。审美经验理论的反思与重构成为新时代美学基本理论重建的首要领域和基本问题。当代西方环境审美模式以重塑知觉在审美中的核心地位为基础,通过知觉的首要性、优先性、普遍性、直接性、一体化和身体来源等特征的创新性阐释,实现对环境审美经验结构要素的重构和发生机制的重释。这不仅从根本上颠覆了现代以来审美经验解释的二元论结构,也为新时代美学基本理论的重建提供了实践范例。  相似文献   

16.
身体美学脱胎于实用主义,而实践美学则主要源自马克思主义.从理论渊源看,二者存在一些差别与对立,但不可忽视其内在学理上的相近和相通.具体而言,身体美学由实用主义哲人舒斯特曼首创,它既充分彰显了身体理论的实用维度,又兼顾了身体审美的实践潜能.身体美学对实践的重视,与实践美学殊途同归.基于此,身体美学进入中国后,迅速与本土的实践美学形成了碰撞融合:一则,身体美学将审美实践的主体从抽象的"人"引向了具体的"身体",指出实践是身体的实践、身体是实践中的身体,对实践美学形成了"具身化"的补充;二则,身体美学将审美活动中的"身-心"因素一并统合到"身体"之中,为实践美学克服"主-客"二元论提供了整体论思路.通过对舒氏身体美学的西学东渐线索加以细致整理,有望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实用美学的对话机制,为异质资源的整合方案提供参照意见.  相似文献   

17.
苏轼热爱自然、钟情山水,创作了大量具有自然生态美学思想的词作。在其词中,苏轼通过对外在自然美的发现,感受到自然的亲和力,体认到自身的生命价值,实现了人与自然世界的和谐交融,追求诗意的栖居地。苏轼词中的自然生态美学思想表现为以自然为友,将个体生命与自然生命进行关联,认识到人对自然的依存和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生发出对于生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于理想世界的追求之情。  相似文献   

18.
孔子道德教化思想的义理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首开道德教化思想之先河,从而将"二帝""三王"所开创的"礼乐之教"化转为"成德之教".客观地看,"成德之教"表现为一种道德教化思想,而这种道德教化展示为一个内容丰富的义理体系:"性相近,习相远"是道德教化的人性论基础,"文""行""忠""信"是道德教化的基本内容,"中庸"是实施道德教化的方法论,"内圣外王"则是道德教化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9.
老子思想集中反映在《老子》一书中。该书以民本为主旨,按照"道-王-民"的逻辑架构依次展开,通行本《老子》81章的内容排列大体与此呼应。在老子的逻辑框架中,民虽然处于被动、弱势或末端,但其利益、诉求、理想、价值目标,早已被老子逻辑地隐含在道论中,通过道对王的影响或作用,使之现实化和对象化。道具有本原性、神秘性、有用性和伦理性,道决定王之所为,王决定民之所化。王依道行事,"以百姓心为心""不以智治国""不以兵强天下",百姓才能自化、自富、自正、自朴;王背道妄作,"以智治国""以身轻天下""以兵强天下",则会民怨沸腾、民不聊生,最终难逃灭亡之命运:"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因此,"民"是老子思想逻辑的重心,为"民"而鼓与呼,是《老子》一书的主旨。但老子把百姓的自化或解放,寄托在统治者的无为或诉诸统治者的"善心",未免过于天真,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老子民本逻辑的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20.
从身体的维度审视中西美学思想发展史,按照身体和身体思想的发展变化、灵与肉的相互关系,根据灵内涵——神,西方的上帝、理性,中国的伦理实践理性、佛家的空寂之理、道家的大道,可以将中西身体和身体美学思想大致分为神肉崇拜、灵肉和谐、灵肉相分、肉的凸显几个阶段。由此对中西身体美学思想进行划界,分析出中西身体美学特质及其发展趋势——回归世俗生活现象世界的身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