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劳动收入份额及其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蔼婷 《统计研究》2014,31(4):64-71
准确测算劳动收入份额是揭示中国国民收入功能分配格局的必要前提。本文基于广泛存在的未被观测经济视角,提出了一种测算劳动收入份额的新方法--“两系统平行测算法”。基于全国和区域两个维度的重新测算表明,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基本上维持在50%以上水平,并未大幅低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其变化规律并非一味地下降而是呈现典型的“倒U型”走势。系统分解结果进一步显示,劳动收入份额的上升是正向的GDP系统内效应和正向的NOE系统间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则是相对微弱的NOE系统间正效应无法抑制相对强大的GDP系统内负效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基尼系数上升和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趋势具有高度相关性,但两者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以及影响的正负性,还需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来证明.文章建立了劳动收入份额与个人收入分配标准差变异系数的理论模型,结果证明两者具有相关关系.利用ADF单位根检验和Engle-Granger协整检验方法对中国2000-2015年基尼系数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通过ADF检验,说明劳动收入份额与个人收入分配负相关,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有利于降低个人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  相似文献   

3.
文章构建两部门模型诠释技术进步偏向下家庭债务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影响及其机制,并在测算1997—2017年中国技术进步偏向的基础上,考察家庭债务规模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中国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当资本偏向型特征很强时,家庭债务扩张导致自身的劳资议价能力降低,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放大作用更加显著。因此,政府在鼓励技术进步的同时,应加大劳动收入保障力度和培训投入,提高劳动要素收入占比,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4.
劳动收入份额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环节中的重要问题,关系到初次分配的公平程度和经济发展质量。威廉姆森假说表明适度的人口集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过度集聚反而会导致人口结构恶化,抑制劳动收入份额增长。为探究中国人口变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创新性地以人口集聚为切入点,采用世代交叠模型进行理论机制分析的同时,结合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除西藏、港澳台外)2000—2017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以探究人口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结构变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是否会受人口集聚效应的影响,以及沿海与内陆地区变动规律的差异。研究表明:人口变动过程中存在人口集聚的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人口自然增长可以促进劳动收入份额增长,但人口密度高于门槛值时促进作用明显减弱;人口净迁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呈倒U型,人口密度高于门槛值时促进作用转为抑制作用;老年抚养比提升会抑制劳动收入份额增长;沿海和内陆地区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规律一致,但沿海地区人口集聚的门槛效应更加明显。从人口变动视角出发,有助于为中国统筹提升各地劳动收入份额,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借助中国数据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支撑了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会提高剩余价值率的判断,并发现现阶段实际工资的上升并不能扭转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态势,有必要采取其他提高劳动者收入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2003—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工资扭曲指数进行了计算,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劳动市场存在的工资扭曲导致了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贸易开放导致的资本强势以及所引进的技术是劳动节约型的,这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外资的流入通过负向的工资溢出效应抑制了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较强的融资能力,促进了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较高的人力资本,议价的能力越强,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正向的作用;政府的财政支持有利于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由于劳动和资本之间存在的替代关系,资本深化抑制了劳动份额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生产税净额收入与资本收入之间的关系,消除了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案调整对2004-2008年劳动收入数据的影响,进而重新估算了实际劳动收入占比.通过对估算数据的分析发现,劳动收入占比数据低估了实际劳动收入占比,从而造成了“利润侵蚀工资”的假象.2004年和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案调整导致劳动收入占比数据歪曲了劳动收入占比的实际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流动资本的视角,新古典要素分配模型中引入融资约束,分析了企业流动资本约束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机制;进一步建立相应的计量模型,采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实证考察了融资约束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与流动资本紧密相关的内源融资约束对于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尤其是对于非国有企业表现更为明显;外源融资约束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则可能减少企业流动资本的挤占,从而增加劳动收入份额;企业垄断能力的变化及其实收资本中不同所有制所属份额,都将显著改变融资约束影响要素收入份额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DEA方法在潜在GDP估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总结了前人对潜在国内生产总值(GDP)测算方法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对潜在GDP的数据包络分析估算方法进行了探讨。文章深入分析了BCC模型的经济意义,应用数据包络方法的潜在GDP测算法,估计了中国1998~2007年间的宏观经济投资效率和潜在GDP。应用数据包络方法估算潜在GDP,有利于克服传统潜在GDP测算方法的缺陷与不足,从而使潜在GDP的估算更加科学与可靠。  相似文献   

10.
李清华 《统计研究》2013,30(4):21-29
 在当前的研究文献中,我国学者在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进行国际比较时,通常在两个方面产生混乱:一是我国收入法GDP中的劳动者报酬指标包含了非公司业主的混合收入,采用的是宽口径的概念,而SNA1993中的雇员报酬概念却并不包括混合收入,是窄口径的概念。因此,根据我国收入法GDP数据直接计算出的劳动收入份额并不具有国际可比性;二是2004年我国收入法GDP的统计口径本身发生了变动,使得我国2004年前后的劳动收入份额也不具有可比性。本文首先以2004年的经济普查数据为基础,对自我雇佣者的混合收入按照宽、中、窄三种口径进行调整,基本消除了上述的两个不可比因素;其次,以调整后的可比数据为基础,本文对我国宽、中、窄口径的劳动收入份额进行了全面的国际比较,得到的结论更为稳健可靠。结果发现:如果采用窄口径的劳动报酬概念,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5~20个百分点,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超过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
全国功能收入分配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向书坚 《统计研究》1997,14(6):16-21
我国功能收入分配格局分析向书坚ABSTRACTThefunctionincomedistributionmeansthattheproductiveachievementsaredistributedaccordingtotheroleorcontr...  相似文献   

12.
吕光明  李莹 《统计研究》2015,32(8):46-53
只有厘清核算口径及相关的数据修订情况,才能测算出劳动报酬占比的真实数值,进而找准其变动的根本原因。本文首先依据资金流量表的最新修订资料,充分考虑劳动报酬指标核算口径的两次重大调整及与SNA推荐口径和真实意义口径的差异,重新测算了中国的劳动报酬占比,然后在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的基础上,从正规与非正规部门结构视角解析给出中国劳动报酬变动的根本原因及相应的政策着眼点。  相似文献   

13.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1998年至200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对劳动份额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运用生产函数我们估计了劳动对产出的贡献,并采用系统GMM方法分析了劳动份额偏离劳动贡献的原因。本文发现劳动份额偏低,且先下降而后上升,逆经济周期变化趋势比较明显。从生产函数的估计结果来看,劳动者所得低于其对产出的贡献,在企业的初次分配中存在着对劳动者不公的现象;通过考察劳动对产出贡献的变化趋势,我们发现,劳动对产出的贡献在逐渐上升,虽然进一步拉大了与劳动份额的差距,但是对后期劳动份额的提高也起了正面作用。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劳动者的谈判能力以及经济波动是导致了劳动份额偏离劳动贡献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李雄英  雷钦礼 《统计研究》2018,35(7):91-101
本文通过数理经济模型的理论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决定社会产品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高低的因素,除了政府的生产税税率之外,主要是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且二者的作用方向完全相反,都取决于要素替代弹性的大小。当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弹性小于1时,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水平越高,劳动收入份额就越高,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越高,劳动收入份额就越低;而当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弹性大于1时,则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水平越高,劳动收入份额就越低;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越高,劳动收入份额就越高。理论和实证的分析还表明,劳动者货币工资水平和实际工资水平的增长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实际工资水平增长率的波动与经济周期的波动方向相反,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也随经济周期反向波动。  相似文献   

15.
准确测算劳动报酬占比变动趋势,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变动原因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是破解收入分配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而实现共享发展的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本文充分考虑我国劳动者报酬核算口径两次重大变更的现实情况,借助两个鉴别准则和多种估算方法对各省份劳动报酬数据进行核算口径甄别与修正调整,在真正完整意义的核算口径下重新测算了1993-2016年省份层面劳动报酬占比数据。在此基础上,构建省份面板数据模型来剖析我国省份劳动报酬占比变动背后的基本规律,揭示劳动报酬占比先下降后上升背后的决定因素变化。结果显示:①修正调整后数据更加平滑稳健、更具反周期特征,数值反转时间也更为清晰。②在1993-2016年完整样本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政府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增加对我国劳动报酬占比变动具有显著的同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占比增加则具有显著的反向影响。③在1993-2011年劳动报酬占比下降阶段和2011-2016年劳动报酬占比上升阶段,第三那产业增加值占比增加对劳动报酬占比变动均具有显著的同向影响,其他因素则呈现差异化影响。上述结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郝枫 《统计研究》2012,29(6):33-40
 要素分配是收入分配研究的基础和逻辑起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政策价值。劳动份额演进特征,集中反映收入分配随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是要素分配研究的核心议题。文章基于国际与历史比较视角,挖掘工业革命以来主要发达国家要素分配数据,发现劳动份额具有“ 型”演进规律,“水平型”和“U型”规律均可视为其阶段性特例。以此为经验标准,审视我国要素分配结构变化态势,剖析其对一般演进规律的偏离,并探讨其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