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探究中国电力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相互偏离的原因,采用LMDI分解法对2005-2014年电力消费量及产业增加值等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引起中国电力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大幅度偏离的主要因素是电力消费强度发生变化;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结构效应发挥的作用逐步超过电耗强度效应,电力消费强度下降幅度相较"十一五"期间有所加大,但大多数细分产业电耗强度仍对电力消费强度下降起着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
碳排放的结构影响与效应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碳排放系数的角度推导了总量变化的SDA分解模型,从社会经济发展视角构建了LMDI分解公式,从而讨论不同时期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文章以云南省为例,运用云南省分行业能源消费数据以及 4个年份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实证分析。SDA计算结果表明:消费与投资扩张效应是碳排放增长的贡献源泉,碳排放强度变动效应是节能减排的源动力;LMDI分解结果表明:人均GDP 增长是拉动云南省CO2排放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能耗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根据计算结果,文章提出了低碳经济条件下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从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结构两个方面研究了影响河南省能源强度的因素,研究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和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能够使能源强度下降,并对2006年和2007年河南省能源强度变化做了分解,研究表明河南省节能减排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基于此文章提出当前应尽快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建立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高的机制等建议,对于政府制定节能减排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节能降耗目标分解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节能降耗总目标科学有效地的分配到各个地区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文章将一个省的节能降耗规划目标作为分解目标,通过分析该省各市的产业结构、产业节能潜力、单位GDP能耗及人均GDP等因素对节能降耗的影响,将各市目标年的节能率分解为基本节能率和浮动节能率,给出了分解模型和计算公式。最后以江苏省为例,为江苏省各市设定了10%到25%的节能目标,实现了江苏省"十一五"节能降耗规划目标的分解。  相似文献   

5.
今年全省20项重要工作之一的节能减排工作正向纵深推进。今年以来,全省上下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重点支持6大节能工程、先进节能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明确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在重点行业组织实施100个节能示范项目,加快推广使用节能灯,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上半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4.3%左右,降幅超过去年同期0.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6.
本课题通过介绍全社会能耗统计方法,分析统计过程中得到的中间指标(工业能耗和全社会电力消耗等)、经济发展指标(如GDP增速、产业结构变化情况等)与能耗统计核心指标(全社会能耗增速及单位GDP能耗降低率)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将这一关系应用于全社会节能成效的因素分析与节能形势判断,为各级政府判断全社会节能形势,并有针对性地出台节能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孙欣 《统计教育》2010,(2):49-54
2000年以来,我国能源强度出现了波动这一新现象。本文运用完全分解模型对这一现象进行分解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2000—2007年,我国能源强度波动及第二产业能源强度波动中,强度效应占主导作用,结构效应作用较小。其中,第二产业对我国能源强度波动影响最大,而制造业对第二产业能源强度波动起主导作用。(2)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波动的影响较小,2000—2002年降低了能源强度,2002年-2007年增加了能源强度。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情》2010,(7):27-27
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办法的通知》(川府发[2008]18号)要求,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发布2009年全省及各市(州)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公报。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电力消费的增长因素分解为经济增长效应、结构变化效应和强度变化效应,通过分析三种效应在最近20年来对电力消费增长的不同影响,对中国电力需求增长的原因进行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十一五”时期,上海能源消费呈现总量持续扩大、清洁能源比重上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等特征,同时也存在清洁能源比重偏低、工业能耗比重过高、交通运输业能耗刚性增长等问题。为此,建议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结构节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源强度等。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国民经济用电单耗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统计法和因素分解法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1990—2007年间中国GDP用电单耗和三次产业用电单耗的变化趋势,并对影响用电单耗变化的结构因素和效率因素的贡献值和贡献份额进行定量计算,结果表明:GDP用电单耗的下降主要是由于电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引起的,其中二产用电单耗的变化是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在对中国2000-2012年30个地区的碳排放强度数据进行估算的基础上,利用Moran’I空间自相关统计量检验了历年各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之间的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自相关检验的基础上,以STIRPAT模型为理论基础,利用空间滞后模型研究了各种影响因素对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历年各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人口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这四项因素是中国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周国富  朱倩 《统计研究》2014,31(10):21-28
文章依据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在剔除进口中间投入所节省的能耗和碳排放的基础上,对2002-2011年各产业出口隐含的CO2排放量重新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出口隐含的国内碳排放量比同类文献的测算结果要低;而且,某些碳排放强度高的产业其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占比并不高,相反,某些碳排放强度低的产业其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占比却较高。这种反差主要是由于不同产业的出口规模不同造成的。因此,要减少出口隐含的碳排放量,不仅要鼓励节能和清洁技术的研发,降低各产业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还应逐步压缩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产能和出口规模,不断优化出口结构。  相似文献   

14.
采用行业结构和地域结构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近20年来中国电力消费需求的变化,结果发现: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电力消费量也呈同步增长态势;就四大行业的电力消耗来看,1986-2005年,第一产业的耗电量变化不大,城乡居民和第三产业耗电量都有所增长,第二产业是中国耗电量最大的行业,且年增长率较大;通过对中国31个省区人均电力消费量的分析,将其划分为6个等级,结果表明人均电力消费量与人均GDP呈正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以人口和人均GDP为变量,建立了中国电力发展的地域需求模型,发现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是中国各省区电力需求的关键增长因素,而人口的弹性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蒋雪梅 《统计研究》2014,31(4):57-63
基于2007年区分内外资企业的非竞争型能源投入占用产出表,本文测算了我国工业内、外资企业的直接综合能耗强度与完全综合能耗强度差异,并从宏观角度分析了用于满足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时,工业各部门内、外资企业的完全综合用能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工业内、外资企业的用能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就单位产值的完全综合能耗而言,外资企业比同部门的内资企业要低10%-40%左右。因此,在满足同等比重的最终需求时,外资企业比相应的内资企业耗能更低。特别是在出口的生产上,外资企业在满足了我国61%的商品出口需求的同时,其完全综合用能仅占出口用能的53%。该测算对我国相关工业技术节能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晶  张真 《统计研究》2015,32(5):70-75
近年来我国家庭生活领域碳排放增长迅速,其中电力消费增长是导致家庭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本文利用在上海地区开展的居民生活碳消费调查中的居住用电数据,分析了上海市常住居民家庭用电的特征和影响机理。样本中,上海户均年用电量为2184.6kWh,标准差为1398.5kWh,用电基尼系数为0.32,此外生活用电量呈现冬夏高、春秋低,且冬夏两季用电量的离散程度高于春秋两季的现象。回归模型显示上海居民生活用电受到人口规模、收入水平、居住面积、低碳态度和用能习惯的显著影响,且不同用电量家庭的用电影响因素种类和作用效果都存在变化:低用电家庭的生活用电受到人口规模、低碳态度和用能行为的影响,中等用电家庭的生活用电显著影响因素为人口规模、收入水平、低碳态度和用能行为,高用电家庭的生活用电受到人口规模、用能习惯和居住面积的影响;并且随着用电分布从低向高移动,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或增高或降低,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通过研究不同用电量家庭用电影响因素的变化,有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群体生活用电影响因素和完善生活领域电力消费的约束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输入内生的条件下,构造最终需求产品结构的能源消耗强度因素模型,进而实证分析广东省最终需求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分析表明,消费结构因素、最终需求项目结构因素影响能源消耗强度作用不太明显,资本形成结构因素、输出结构因素影响能源消耗强度作用非常明显,提高输出比例和降低资本形成比例都有助于降低广东省能源消耗强度。预测表明,随着广东省最终需求结构的变动,广东省2010年按不变价计算的能源消耗强度有一定程度下降,但“十一五”时期要实现2010年能源强度比2005年下降20%左右的目标,仅依靠结构因素还达不到,还要从技术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8.
赵达  王贞 《统计研究》2020,37(5):27-39
预期效应的准确识别往往是政策评估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基于中国城镇住户调查2010-2012年月度数据研究发现:第一,2011年6月底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获得通过时,工薪家庭消费便已显著增加,并在2011年9月正式实施时达到最大,随后逐步下降,两个月后达到较高稳态(约为0. 20),但在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与既往研究不同,这说明税收减免只在短期提高家庭消费,忽略家庭预期将会导致减税效应低估。第二,家庭增加的支出以服务消费和食物消费为主,耐用消费和债务支出并未显著调整,这可能与减免力度有关。第三,与常规认知不同,政策边际消费倾向更多地随着减税率(而非收入水平或者流动率)增加单调递减。本文通过改进Kueng(2018)所提理论模型,对此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9.
SAR模型在省域和县域农民收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各省财政农业人均支出、农村人均用电量作为解释变量,建立了农民人均收入空间自回归(SAR)模型。模型数据分析表明: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现象,它反映了省际农民收入存在聚集效应;农民人均收入对财政农业人均支出、农村人均用电量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增收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农村用电量是衡量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有效指标。考虑到省际间差异可能太大,文章还对福建省67个县市进行了同样的问题研究,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