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9 毫秒
1.
社会心理是普列汉诺夫著名的“五项论”公式的一项,是社会存在与思想体系之间、经济基础与思想体系之间的中间环节。(参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他指出:“说社会的经济发展‘归根到底’决定社会发展的所有其他方面,就是承认(正是由于‘归根到底’这几个字)存在着许多其他的中间的‘环节’,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影响所有其余环节。于是,正如大家所看到的,结果就产生一个极其复杂的力量体系,在研究这个体系时,‘苏兹达尔式的’简单化除了产生最滑稽可笑的结果外,是不能产生任何其他结果的”。(《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三卷第359—360页,以下凡引此书,仅注明卷次、页码)因此,他对社会心理的研究是以承认中间环节的存在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哲学观点的批判似乎存在着某种矛盾性的结论。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费尔巴哈则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的的抽象物,”②“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他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③这种人是“不属于任何阶级,根本不存在于现实界,而只存在于云雾弥漫的哲学幻想的太空”。④因此,在人的本质问题上,根据马克思的上述观点,费尔巴…  相似文献   

3.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史华兹曾经说:“所有的‘不幸事件’,都只有在我们认为它不幸的情况下,才会真正成为不幸事件。”他的话,是对下面这个故事准确而精彩的总结。  相似文献   

4.
朱克玲同志的《对于黑格尔“一个‘这个”的理解》一文,对恩格斯的一句名言:“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是如此。”作了探索性的研究,读了颇受启发。该文不同意“一个‘这个’”包含有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看法,而认为只是“为了强调典型人物应有鲜明的个性”;又认为“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所论述的‘这一个’来解释恩格斯这句名言中的‘这个’”,是“不恰当的”。这在我们看来是值得商榷的。下面就几个主要问题,提出我们的看法。一朱文认为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第一章  相似文献   

5.
刘节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问题》这篇文章里说:“‘天道’是自然规律,或者说自然法则;‘人道’就是社会规律,或者说人为法则”,“人类如果未能正确认识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人为规律就无法与自然规律相统一”,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以后……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天人合一’。”而“真正的‘天人合一’”,“必须是通过共产主义时代才能真正实现的。”可见刘先生对天人关系的看法,乃是他对“历史的演进过程”的看法。这也就是说,他把中国的历史归之为天与人如何从矛盾到合一的历史。而天与人之所以能够合一,就在于他虚构了这一对阶级社会的既矛盾又统一的所谓  相似文献   

6.
<正>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具有高尚美德的人,往往被讥讽为“傻子”、神经不健全的“怪人”等等。雷锋等共产主义战士和一些富有进取心的先进人物,都曾被扣上过这样的帽子。面对这种状况,雷锋在日记中写到:“有些人说我是‘傻子’,“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是甘心情愿做这样的‘傻子’的。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建设也需要这样的‘傻子’。我就是只长着一个心眼,我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但是,不可否认,那些虽具有一定上进心但又缺乏相当的觉悟水平的群众,却往往经受不住这样的压力,他们有的因此而停止不前,还有的变成了消极沉沦的落后  相似文献   

7.
一个政党制定什么样的纲领,表示了这个党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执行什么路线。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但是,“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四人帮”这伙披着马列主义理论外衣的反革命黑帮,为了制造反动舆论,打倒一大批坚持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党、政、军负责同志,进行篡党夺权,精心炮制了“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资派’”的反革命政治纲领,并吹嘘这是他们发现的一条“必然规律”,是“用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近向21世纪的前夕,弄清楚走向21世纪的中国人对未来应当有什么样的追求,21世纪的人类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中国人需要提高哪些方面的素质,中国共产党应当为提高全中国人民的素质做好哪些工作,这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使中国在21世纪达到跃身于世界发达国家目的的重要环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无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现代的文学批评模式中,原型批评认为“文学总的说来是‘移位的’神话”,即关于神由生而死而复活的神话,已包含了文学的一切故事,因此原型批评家十分赞赏这两句诗: 有一个故事而且只有一个故事 真正值得你细细地讲述。因为在这一类批评家们看来,任何文学作品都不过在以不同方式、不同细节讲述着神话中的故事。而结构主义批评则在叙事文学中寻找隐藏在作品深层结构中的基本故事,他们强调任  相似文献   

10.
幽默三则     
不幸的是……有个赌徒从家里拿了100法郎去赌博,几小时后他回来了,妻子忙问:“那张大票子‘生孩子’没有?”“生了,生了,”赌徒从衣袋里掏出两张10法郎的钞票,哭丧着脸说:“不幸的是,它们的‘母亲’去世了。”不满记者到一个偏僻的乡村采访,他望着村外弯弯曲曲的小路问一位老农:“这地方没来过汽车吧?”老农一听不满地说:“哪里话?连飞机都来过哩!”老农边说边朝天空比划着,“来来往往多少回了,就是没下来过。”  相似文献   

11.
<正> 目前国内外藏学界对本教的名称“本”一词有诸多解释,主要有以下四种:1)念诵说,2)与佛教的Derna,即佛法同义说,3)作巫术之意说,4)作祈求或恳求说。其中持念诵说观点者居多,他们的依据是,“在一些历史书籍中认为‘本’一词是藏语古词,与香雄语中的‘Gyer’即念诵相同。‘本’为藏语古词这不仅毫无疑问,而且‘Gyer’一词源于香雄语,等同于‘本’之意,也是无需任何怀疑的,‘Gyer’一词还在藏语和香雄语中并用,它在本教古文献中作‘念诵本教仪式中的颂词’之意使用”。以笔者管见,这种解释从字面上理解似乎很完整,但经不起仔细推敲。“本”与“Gyer”一词同义,这没有错,进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上,我们应关注马克思对哲学理解的这三个重要表述:一个是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一个是“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个是“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第一个表述讲的是哲学的“一般化”问题;第二个表述讲的是哲学的“时代化”问题;第三个表述讲的是哲学的“现实化”(即改变现实世界)的问题.哲学的“一般化”要通过“时代化”来实现,哲学的“时代化”要最终落脚到“现实化”.按这种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现实生活,也要经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一般化’转向‘时代化’”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时代化’转向‘现实化’”这两次转化.  相似文献   

13.
“人的价值”同“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的命题一样,曾在思想理论界引起激烈的争论。胡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中指出:“任何关于‘人是目的’、‘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抽象讨论,无论讨论者怎样真诚,动机怎样善良,都不能使我们在实现这些目的、价值、尊严方面前进一步。”可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正确地认识“人的价值”问题,是划清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界限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的价值”观念的产生,是私有制出现以后的产物。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人的价值”成为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十分重视的问题。他们提倡“个性解放”,强调“人的价值”。这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于批判神学,摆脱封建宗法统治和宗教禁欲主义的桎梏,确实起过进步作用。但是,资产阶级所说的人和人性都是抽象的人、抽象的人性,因此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人的价值”,是一个完全脱离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脱离了社会历史发展的空洞抽象。这种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人的价值”理论,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事实是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许多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深感失望 ,纷纷将目光投向西方先进观念、寻找“救赎”之路时 ,以“乡下人”自居的沈从文则凭借自己独特的人生经验与感悟 ,自觉地将目光向内转 ,以自己熟悉的湘西社会为背景 ,创造了以《边城》为代表的一批精美的乡土小说 ,构筑起一个鲜活而富有魅力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是他将“‘现实’和‘梦’两种成份混合”创造的结晶 ,这里几乎“没有任何‘现代文明’的浸染 ,没有生命的迷失和异化 ,每一个人物的爱憎悲欢都源于人性的本真形态 ,也都体现着自然向上的生命活力。”1 这个世界无论在时间还是空…  相似文献   

15.
柯阳同志在《光明日报》七月三日发表的《关于“一分为二”的对话》一文中说:“把一个统一的事物分为两个对立面,这种方法就是分析,就是‘一分为二’。而辯证法的综合就是‘合二为一’。……所以‘合二为一’,即是综合。”“综合就是把两个对立面综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认识”。“这样一种认识方法可以概括为‘合二为一’,因为这是结合两个对立面成一个统一体来认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正> 已故的蒙文通先生曾在《周秦学术流派的试探》一文中,把先秦文化分为三种类型,而“仁义”是分水岭:“我才深信孟子说的‘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原来不是偶然举出的几部书。晚周文化本有三个不同的系统。”“大概三晋人说历史人物都是功利主义者,而齐鲁人看历史人物多是圣贤,楚同人看历史人物都非常神圣。”“所以儒墨尽管不同,但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却完全相同,他们都大讲‘仁义’也相同。从这里初步看出,‘仁义’是这三方面很明显的分界线。东方人都谈‘仁义’,北方人就反对‘仁义’,说‘仁义’‘迂远而阔于事情’。迂是大的意思,认为这是大而无当的。南方人也反对‘仁’,把‘仁义’看得很渺小,不如道德崇高。”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意境?长期以来,人们无不一言以蔽之曰“情景交融”.意境在哪里?在诗里,在诗句里(“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似乎也成了不成问题的共识.影响太广的认识容易造成思维定势.对于意境,我们该换一个角度来认识了.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有无悲剧及悲剧的本质属性问题简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关于中国有无悲剧的争论,症结所在是对悲剧本质属性的认识问题。从西方对“悲剧”概念的诸多解释中可以确定,亚里士多德所谓“悲剧”,其本质属性应当是:关于“好人”的“‘痛苦’的、‘不幸’的故事”。据此本文认定:中国存在着在本质上与西方一样的悲剧作品。  相似文献   

19.
一鲁迅以惊人的思想和艺术才能,写出了不少反映“五四”前后现实生活题材的短篇小说之后,又开始将自己的笔触伸向古代世界的领域,极大地扩展了自己的视野,进行了又一次崭新的探索,这就是他自己在后来所说的,“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故事新编·序言》)。他采取现代题材所撰写的短篇小说,有着十分明确的目的,他在三十年代还这样回忆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我便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陆续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了。原意其实只不过想将这示给读者,提出一些问题而已”(《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  相似文献   

20.
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编写的《语文基础知识》写道:“归纳推理就是‘由特殊到一般’。”“演绎推理同归纳推理相反,是‘由一般到特殊’。”辽宁省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编写的中学语文课本第六册,在向学生介绍逻辑知识的时候写道:“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反映了认识事物的两个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他们都把归纳推理看作是实现了“由特殊到一般”,把演绎推理看作是实现了“由一般到特殊”。这是一部分同志的观点。复旦大学哲学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