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传统文化对人口转变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象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对人口转变的作用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中国人口控制工作的巨大成就,实际上就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包含了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有利因素的作用;但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口转变过程的完成也有难以估量的障碍。因此,正视传统文化,并合理地利用和批判地继承,将有利于加速实现中国人口转变。  相似文献   

2.
根据世界人口发展新趋势,在传统人口转变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人口转变过度理论,并认为当前人类人口转变远未完成。随着各国生育率持续下降,人类人口发展表现出“较低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负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并正逐渐由发达国家向其他国家蔓延,我们将这一人口发展模式称为“人口转变过度”。首先,人口转变过度这一人口发展特征的存在意味着传统人口转变中出现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并不是人类人口发展的最终形态,但人类社会又不可能永远处于人口负增长的状态下,人类自身再生产水平终将会回升到更替水平左右,因而人口转变过度又可以分为“人口转变恶化”和“人口转变回归”两个子阶段。其次,虽然人口转变过度是在传统人口转变基础上形成的,但与传统人口转变存在明显差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人口发展阶段,最主要特征是人口规模持续负增长。再次,人口转变过度形成的原因在于维持高生育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发生了改变,是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所产生的客观结果。人类走出人口转变过度的关键是人口再生产水平回升并长期稳定在世代更替水平左右,这依然要有赖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最后,世...  相似文献   

3.
再论"中国进入后人口转变时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后人口转变"质疑,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人口转变和"后人口转变"的概念.笔者认为,"后人口转变"是传统人口转变理论的延伸,不过是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开始进入了"低低低"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时期而已.本文还引用了国外一些学者的观点,指出对"后人口转变"的讨论尚未结束.  相似文献   

4.
在扼要解析狭义人口转变及其经典模型的基础上,认为第二次人口转变的提出,是结合人口"中间变量"从广义上阐释了人口变化的内在动因与作用机理,进而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引入了对现代人口转变与社会变迁关系的思考。主张人口转变是一个多维的动态历史过程,蕴涵着婚姻、生育、家庭、健康、人口调控等系列转变。提出第二次人口转变在中国的城市地区已露端倪。最后特别指出人口转变不仅仅是人口变化,更重要的是将其嵌套的社会变迁,两者关系的空前紧密折射着社会变化与社会需求。过去30年中国通过计划生育让人口"适应"了经济腾飞,而今后三、五十年以至更长时间,应使人口的"主体"地位逐步复归,让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新的人口变化与社会需求,提高人口生存与生命质量,这才是发展的目的本身。  相似文献   

5.
自建国以来,特别是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生育率经历了急速、持续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直接反映出我国控制人口的成绩,我国已从一个高生育率水平转变为达到更替水平的国家。正是这一转变,调节了人口增长速度、改变着人口结构,使人口与经济更协调地发展。因此,分析我国生育率的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是剖析中国人口形势的一个重要关键。它对于研究我国人口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人口政策、加强人口学的科学研究,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世界人口正在全球范围内逐步从所谓“多生多死”类型向“少生少死”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这是世界人口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巨大转变.但是,这个转变过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又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并且它的转变形态也颇不同.这不仅对人口发展本身,而且对各国整个经济、社会生活,都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现代世界人口转变的规律及其历史史经验,以便更自觉地加速实现本国的人口转变并促进它向着更有利于社会经济进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的人口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口均衡发展的角度对人口转变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人口转变是由低级人口均衡转变为高级人口均衡的跃迁过程,人口"总量相对静止、结构高位稳定"是最理想的人口发展状态。中国人口转变经历了超前经济发展的"人口转变"和与经济互动发展的"后人口转变"两个阶段,人口转变过程中需跨越"高少儿抚养"和"高老年赡养"的两次陷阱。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和提升人口素质是未来根本任务,从较短期看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8左右,从中长期看总和生育率回归更替水平,是"后人口转变"时期的战略目标,也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后人口转变论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在人类历史上,人口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时代:前人口转变时代、人口转变时代和后人口转变时代。后人口转变时代又有两个发展阶段,一是准均衡发展阶段;二是稳定均衡发展阶段。我国人口转变在20世纪末已经完成,现在已进入了后人口转变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该阶段是我国人口发展的更为关键的时期,面临的挑战也更为严峻。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都在经济不十分发达的情况下快速实现人口转变,形成与欧美模式不同的“东亚模式”。它表阴:在较低发展水平下也可能发生和实现人口转变。 中日两国发生和实现人口转变的动因不同,表现为基本实现人口转变后,日本依然保持着稳定的低生育率,而中国低生育水平不稳定。一旦放松计划生育,就有人口反弹的可能。 战后日本积极利用大人口规模的廉价劳动力和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的有利一面,有效促进本国经济的憎长,这对今天的中国依然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前经济上发达的国家都已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在人口增长上已趋稳定,有的国家甚至下降。从人口年龄构成看,则转变为老年型。这一转变一方面由于人口稳定对社会经济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而又因人口高龄化而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日本是发达国家之一,但在第二次大战战后初期,人口基本上仍属于传统类型,然后却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实现了人口转变,转向现代型的人口再生产。现在,我国的人口再生产也正处于向现代型转变之中,而其速度与日本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比较研究中日两国在人口年龄构成转变上的异同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有相当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