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失地农民社会排斥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地农民是在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一群体日益成为新的弱势群体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其受到的社会排斥机制.失地农民群体受到了来自社会政策、社会保障体制、劳动力市场就业、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的排斥,这些排斥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对失地农民群体的排斥机制.  相似文献   

2.
劳动力市场变革是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动因与成败的关键,富有生产力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则是养老保障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纽带,劳动力市场特征及其变革趋势应该成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参数。鉴于中国流动劳动力规模大,非正规就业现象突出,城乡劳动者收入差距明显,劳动年龄结构日益老化,以及劳动力市场趋于一体化,需要建立一个城乡居民分别享有基础养老金,不同职业群体分别拥有不同层次补充养老金的多元但有效衔接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3.
城乡移民与社会流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02年流动人口调查数据,考查了当前中国社会的城乡移民规模、移民方式和特征,以及移民的社会流动.本文的结论是,中国的城乡人口流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劳动力流动而非移民运动,来自乡村的流动人口在城市中遭遇了多种形式的社会排斥和社会隔绝,使他们很难在城市中定居下来,融入城市社会生活,从而完成移民过程.但另一方面,流动人口通过城乡移民过程还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改变--收入提高和职业地位上升只是由于社会隔绝壁桑的作用,农村移民所能获得的上升劝机会较少,上升流动的空间和渠道狭窄.  相似文献   

4.
去工业化过程中的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与社会排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建华 《兰州学刊》2006,64(7):176-180,63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出现了去工业化现象。在去工业化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贫困群体。这些新贫困群体有着与旧贫困不同的特征。文章描述了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的现状特征,并从社会政策的视角,分析了去工业化过程中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致贫并遭受社会排斥的原因机制,认为非典型就业、低度就业、有业贫穷、自雇贫穷以及二元劳动力市场等都是导致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遭受社会排斥的重要表征和作用因素。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在巨大的城乡差距、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背景下发生的;职业技术教育应该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提供支持,但是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缺失及城市忽视农民工的培训,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动途径不畅,流动后发展受阻。应强化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与联动,面向城市农民工,发展新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共同服务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相似文献   

6.
该文系在省城乡劳动资源开发研究会工作年会上的讲话摘要)劳动力资源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对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城乡富余劳动力跨地区、跨行业的流动和转移,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组织服务等诸多环节。在现代社会,劳动力资源开发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产业。科技进步和市场竞争所推动的经济结构调整,直接导致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劳动者的职业变动和劳动力的流动也就成为正常而又普遍的现象,每个劳动者都会面临着失业和再就业的挑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状况,就成为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流动包括变动职业与不改变职业两种形式,前者即职业流动,其内涵概指一个职业群体进入另一职业群体这种劳动力职业和工种分布的演变。 职业流动是我国80年代正在发生的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侧面。对于文化传统、职业结构、职业心理及与之适应的职业规范呈稳定态的社会,它所产生的震动决不只限于波及某一个  相似文献   

8.
韩喜平  杨春辉 《社会科学辑刊》2023,(3):92-102+2+238
在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远景目标下,促进中等收入群体提质扩容已进入新阶段。有效提升职业代际流动性,是开发与积累人力资本、解放并发展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实现途径。通过引入演化博弈思想,构建来自不同群体的子代职业选择博弈模型,利用不同社会规范来协调参与人行为选择,能够根据演化稳定策略揭示职业代际流动全过程。从社会关系网络出发,会发现不同家庭子代对资源的搜索、组织和使用存在群体差异,缺乏代际流动性的社会容易导致阶层分割,资源难以整合,阻碍中等收入群体的提质扩容。进一步深化社会融合与职业代际流动协同作用的研究,可以在代际间的动态循环过程中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让被排斥但具备条件的劣势群体获得必要的职业发展机会和资源,从而避免贫富分化和社会区隔,建立流动性高且融合度高的社会,更高质量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9.
童潇 《贵州社会科学》2012,(10):114-118
城乡人口间的快速流动已对我国农村、城市以及流动人口本身展现重要社会影响,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匮乏,城市内部大量社会问题出现,流动人口自身所受到的社会排斥都可从中找到原因.建构有关城乡人口流动的新型管理体制非常必要:一是改组国家计生委为国家人口管理总局,以统一管理全国人口问题;二是培育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三是要注重人力资源投资,特别要瞄准流动人口二代,通过代际政策逐渐消弭流动人口与城市原生人口间差异;四是应注重从城乡社会保障对接、开放城市户口转为农村户口(非转农)、农村宅基地产权确立变更等政策调整方面入手做好相关配套改革工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北京等东部4个城市的问卷调查为基础,测算了进城农民工工作流动的频率和速度,在对流动速度群体内部差异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导致农民工流动速度快的原因.主要包括:我国较低的产业技术层次及庞大的劳动力供需规模使流动的机会成本较低;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所形成的收入“天花板”效应,使农民工无法按照正常的途径实现工作地位的积累和收入的提升,只能通过不断地更换工作和工作地来寻找机会;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信息不充分进一步拉长了农民工不断地“试错”寻找符合意愿的工作的时间等.因此,农民工频繁更换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选择,流动性群体差异是社会经济体制投射到不同农民工身上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1.
当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流动人口主流时,第一代农民工中的老年、高龄群体是该退出劳动力市场,还是继续留城务工,是他们必须面临的问题。研究发现:虽然老年农民工人力资本明显较弱,但相比青壮年农民工,他们累积了更多的城乡社会资本;在以退出劳动力市场为前提的返乡意愿上,那些流出地社会资本越多、流入地社会资本越少的农民工返乡意愿越强烈;对于永久返乡的老年农民工来说,流出地乡村社会资本对其有决定性影响。农民工群体在"生命周期论"和"历史决定论"之间寻找平衡,在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意愿上,乡土社会所具有的社会关系格局和"落叶归根"情结,对其永久返乡有强烈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2.
使用2009年中国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调查广州、上海、厦门、济南和西安5城市数据,检验了改革以后影响中国城市劳动者职业流动模式以及经济地位获得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高学历劳动者与低学历劳动者群体处于两个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中,他们的经济地位获得路径完全不同。对于低学历劳动者,职业流动是提升他们收入水平的最重要因素,而人力资本因素(受教育年限和工作经验)对他们的收入没有影响。高学历劳动者的情况刚好相反,职业流动对收入获得没有任何作用,影响他们收入分层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力资本。本研究揭示了转型期中国城市地区不同劳动力市场劳动者经济地位获得的二元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指出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传统体制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政府承担的责任带有偏向性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制度安排 ,从而对促进劳动力转移、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加快经济发展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城乡和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赖于政府的推动 ,并充分体现公平性。覆盖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具有多层次 ,适用不同对象需求的特点 ,逐步形成沟通城乡劳动力市场 ,城乡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新失业群体"是指没有国有或集体企业工作经历,年龄在16—30岁之间,拥有城镇户籍且接受过中等甚至高等教育的青年劳动者。其所处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与20世纪90年代以国有企业下岗和失业职工为主的"老失业群体"相比已有显著不同,加之当前我国不仅面临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失业问题,并且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因欠缺技能,缺少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更容易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前后陷入社会排斥的困境。笔者尝试通过对"新失业群体"的社会排斥现状、影响因素进行探析,以期为解决这一群体的再就业问题提供具有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国内有关城乡劳动力工资差异的研究着重强调劳动力市场户籍歧视的作用,而忽视了前劳动力市场教育歧视的影响。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应用Neumark分解研究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前劳动力市场教育歧视对城乡劳动力工资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城乡劳动力的工资差异中,由个体特征所导致的工资差异占71.47%,劳动力市场户籍歧视所引起的工资差异占17.53%,而前劳动力市场教育歧视造成的工资差异占11.00%。因此,只有综合考虑前劳动力市场教育歧视的作用,才能准确地估计劳动力市场中户籍歧视所导致的城乡劳动力工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的就业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建华  颜桂珍 《中州学刊》2007,64(3):116-120
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的就业特征,主要体现为非典型就业、低度就业、有业贫穷和自雇贫穷。这和我国的二元劳动力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就业过程中,同时也伴随着职业极化与收入极化的现象。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目前面临的不仅仅是如何脱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面临着如何消除社会排斥风险,进一步促进社会融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刘丽 《河北学刊》2012,32(4):118-122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中国农民工群体的主体.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成长的文化背景不同,他们更渴望融入城市社会,但受相关制度和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排斥现象依然存在.这种社会偏见和社会排斥现象的存在极易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的“内卷化”倾向,从而影响其市民化进程.新生代农民工的“内卷化”倾向主要体现在社会交往、社会流动和社会认同三个方面,而“去内卷化”的路径应从确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改革相关制度及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城市适应力等方面加以探求.  相似文献   

18.
内部市场的正常运转和稳定发展从根本上依赖于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统一的社会政策对于内部市场建设的必要性通过商品再生产与劳动力社会再生产之间的关系、社会政策与劳动力社会再生产之间的关系、劳动力自由流动与内部市场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也就是内部市场建设之间的关系以及统一的社会政策与劳动力自由流动之间的关系得到体现.作为协调、改善和稳定生产关系的重要手段,内部市场范围的社会对话是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运用SPSS软件,对龙岩市的城乡互动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将其与福建省的总体水平进行比较显示,龙岩市城乡互动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城乡经济融合水平高于城乡社会融合水平;城乡经济融合水平高于福建省的总体水平,但处于一种低位均衡的发展状态;城乡社会融合水平远低于福建省的总水平.促进龙岩市城乡良性互动发展对策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公共设施的投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带动城乡经济社会互动发展;建设新农村.  相似文献   

20.
台湾劳动力流动方式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安余 《学术界》2005,(5):220-225
台湾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方式有农工产业易地流动、农村内部就地流动、农工之间就业互动、非农产业行业流动、从业身份与职业流动。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台湾经济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使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从而引发劳动力跨地区、行业和职业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