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对我国古代音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形成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至汉代《乐记》而集大成,并定型。儒家充分肯定音乐的社会功能,视音乐为道德教育的手段,主张礼、乐配合治人治国,提倡礼、乐和谐观,崇雅斥郑,反对变革。由此形成了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的审美原则和美善统一的音乐美学观,这对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在我国传统音乐美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传统音乐艺术实践的影响却是极其有限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未给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发展带来契机。而这一思想的禁锢,最终也未能挡住植根于最广大人民生产生活中的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成长。由此可见,笔者认识到,一种音乐思想的提出,应该有广阔的视野,社会的眼光,世界的意识,在传承与借鉴中走古今结合、中西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3.
孔子认为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老子的“大音希声”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一个著名论点,墨子的非乐观,对音乐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是不够全面的。上古“取和去同”的音乐美学思想,正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美学思想。作为现代人,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随时代的变革、发展、开拓出新的美学思路。  相似文献   

4.
1978年以来的二十多年里 ,我国的古代音乐美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有资料的整理和史的研究 ;有音乐美学基本问题的探讨。重点阐发了儒、道两大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还进行了中、西比较。这些研究 ,从内容和体系两方面为建构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孔子对音乐的社会功能的见解及其音乐思想的核心、对音乐美学的评价标准及审美态度、音乐活动、在音乐史上的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已具有明确的积极的社会美与人格美意识,其代表性语词是“里仁为美”与“成人之美”。社会美以“仁”为核心,家庭和乐、上下人际关系和谐,百姓丰衣足食,“天下大同”是美之极致。人格美,不同于道家以“柔”为人格之本,主张刚柔相济并以刚(“刚”、“勇”、“直”、“敏”)为主导,因此而有孟子提倡的正气浩然的“大丈夫”人格与荀子理想中的“全”而“粹”的“至文”人格。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音乐的表达要素与社会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是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而中国古代音乐更有其自身的特色,中国人对音乐有自己的认识。中华民族从音乐中获得了无穷的智慧,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并感受到了音乐重要的教育作用和启示。世界各地了解中国的人们都认为“中国是礼义之邦”,其实中国也是礼乐之邦。因为中国古人非常注重以礼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的同时。也很注重以乐陶冶人们的性情,引导人们去恶从善,所以中国古代音乐在教育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和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服饰既保持传统风格,又时时变革更新。以汉服服饰汲取周边民族服饰的优长不断改进为例,表明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服装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物质文化创造,凝聚和结晶了中国哲学和美学的丰满精髓,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服装材料、款式与图案、色彩等同时深受政治制度的影响,表现出等级森严、井然有序的基本特征,成为明贵贱、别等级的封建帝制的有力支持和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有力武器,对维护礼教制度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电影音乐美学功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的历史梳理,论述了中国电影音乐的美学功能:人类的情感是表现音乐的源泉,音乐能给人们心灵以最深刻的情绪与情感变化体验;人类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也是其获得自我确证的一种方式;电影音乐是通过影视艺术音画结合的途径使人们可以更直观地感知和体验内心情绪及情感变化,在实现自我确证的同时,也实现了画面与音乐所表达情感的相互确证。因此,这也使电影音乐的审美情感活动更易于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10.
嵇康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音乐家,以往学者对其研究较多。本文试图通过对嵇康玄学音乐美学思想与以《乐记》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进一步认识嵇康美学思想的深刻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嵇康音乐思想的根本内因是他的养生论,直接动因是魏晋玄学的兴盛,理论基础是对老庄哲学思想的深化和更新,同时也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反叛.他第一次将音乐与社会的关系、音乐与人的关系的考察视角,停留在音乐本身的存在方式上,对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移风易俗":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形态命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移风易俗"是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形态命题,它在古代美学史上的发展可分为四期:先秦,荀子基于性恶论,主张以音乐和谐情感的作用,弥补礼义强扭人性的刻意、划一之偏,首次提出具有鲜明意识形态性的移风易俗命题;秦汉之际,<乐记>从理论上进一步突出了命题的意识形态性,而<吕氏春秋>、<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修正并重新解释了该命题;到汉代,由于谶纬迷信的泛滥,命题的意识形态性在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被相应地神学化,后经<白虎通>的阐释,该命题被正式颁布为官方意识形态;魏晋时期,嵇康从道家自然人性论出发,否定了音乐移风易俗的道德性、神学性及政教性,弱化了命题的意识形态性.  相似文献   

13.
“畅神“说与中国古代美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意义上的“畅神”说 ,是产生于道家古老哲学之上的一种自然审美观。它是以人的精神自由为出发点 ,在摆脱功利欲求杂念的状态下 ,以超然的心境去观照自然物的审美原则。以审美主体的精神自由为特征 ,促成了直观性的认识方法和创造性的审美心理的产生。“畅神”自然审美观 ,形成了中国古代人对自然的审美趣味的偏好和特殊的人格修养取向 ,把审美与人类所追求的最高生活境界联系起来 ,从而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4.
西方当代美学对审美意识形态的研究已经有相当深度.伊格尔顿、阿尔都塞等人为此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沿袭于马克思主义一个哲学范畴——"意识形态"的研究,"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入就更具有现代意义.审美人类学提出"审美制度"是对审美意识形态研究的澄明和阐发,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当代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探索和解答.  相似文献   

15.
音乐作品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音乐作品欣赏实现美育作用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把知识贯穿在鉴赏过程中 ,听、唱、想、说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16.
陈望道的美学思想在中国近现代美学发展史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位置。在西方、传统、现代三方会谈的文化语境中 ,陈望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 ,建构起科学前瞻的美学体系 ,成为我国比较系统地勾勒出现代美学基本理论框架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7.
走向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形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审美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联,一方面,审美是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也多通过审美的方式表征出来。消费时代的日常生活越发呈现出这种联系的紧密。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并非虚假意识,也不是对现实的虚幻再现,它并不提供逃避现实的乌托邦。审美意识形态再生产着真实的社会关系,是用来支撑我们“现实”的幻象建构;它形塑、组织、扩展并支配着我们的日常存在,是我们无从逃避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18.
"审美"与"意识形态"两者既可兼容也可排斥,把审美与意识形态相融合,使意识形态的一般理论与文艺的特性相融而在文艺理论中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落脚点;把对文艺的理解从认识论推进到文艺价值 论维度,从普遍性层面推进到特殊性层面为止,还不足以构成对文艺性质的完善的认识,必须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向"文艺本体论"、"人学本体论"研究推进.把对文艺形式和技巧方面研究的成果,整合到"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建构中来,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有着丰富的完整内涵的复合结构。从其性质上看,既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从功能上看,既是认识又是情感;从目的上看,既无功利性又有功利性;从方式上看,既有假定性又有真实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的书院精神以其人道主义的价值仪轨、人文精神的自然和谐、兼容并蓄的开放多元、学术创新的自由独立等等特征成为中国古代大学精神的核心。而千百年来,书院精神亘古延绵,对中国古代、近代大学的建制与改革形成了重要影响,并在新的时代风潮中被纳入21世纪人文文化体系以其精神宏旨实现中国现代大学价值理想的重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