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北齐名将兰陵王的历史故事为素材,对原创合唱作品《兰陵王》的表演进行研究,从曲式分析、伴奏情感处理、演唱情感的艺术处理等方面对该作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中日友谊吏上,有一首在两国传播演奏一千余年、深受民众喜爱的古老舞曲——《兰陵王入阵曲》。这首创作于中国北齐时代的舞曲,由唐代僧人佛哲传到日本,成为铭记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的友谊之曲。公元749年,奈良王朝女帝高野姬天皇诏令当时著名舞蹈表演家尾张滨在宫中御前表演此曲,之后便在日本广为流传。据日本有关专家介绍,日本古代,在5月5日的赛马节会和7月7日的相扑节会以及射箭大赛和庆祝胜利时,都将这支舞曲作为重要节目反复演奏,连皇宫的重大活动和宴会、甚至天皇即位也演奏这支曲子。直到现在,  相似文献   

3.
王冉 《河北学刊》2014,(3):194-196
古典乐舞《兰陵王入阵曲》在中外千古传颂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形式而显现出旺盛生机,值得今人借鉴。本文从其千古传颂、渊源流变入手,进而探寻其继承与发展的途径,以利于弘扬民族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4.
<正> 南北朝初期,山东是南方刘宋王朝与北方拓跋魏王朝激烈争夺的地区。公元5世纪60年代山东入于北魏,以后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东西魏又分别为北齐、北周取代。至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北方,在长达百余年的时间内,山东先后隶属于北齐、北周。这个时期山东的历史,实际上是北朝历史的一部分。北朝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电影《兰陵王》的舞蹈产生背景为论据,进而对《兰陵王入阵乐》的舞蹈进行溯源,借以论述《兰陵王入阵乐》所具有的与原始乐舞不可分割的集中特点。影片以"面具"为焦点将一个遥远的传说变化和发展。既迎合了现代人的电影审美情趣,又夸张地刻画了兰陵王传说的精髓"面具"。  相似文献   

6.
说《魏书》非“秽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千四百三十年前,即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史学家魏收(505-572)撰成《魏书》一百三十卷.当时,北齐的一些显赫人物,针对此书的有关的内容,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后魏收对所争论的问题也有一定的修改.八十二年后,即唐太宗贞观十年(636),李百药在他所撰的《北齐书·魏收传》里,以北齐人之口,把《魏书》"号为'秽史'".此后,《魏书》为"秽史"  相似文献   

7.
张建丽 《晋阳学刊》2007,(5):128-129
北朝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与北周几个朝代的合称,时间相当于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末,是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之一.公元398年,建立北魏的游牧民族鲜卑拓跋部定都平城;公元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纷争.此后,河西走廊洞开、丝绸之路畅通、南北政权亦相对和平,因之中西贸易规模渐盛,宗教跨国传播的脚步加快,国内各民族的移动频繁,历200余年中西文化、南北文化、胡汉文化得以广泛交流,为隋唐盛世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在洛阳龙门密若蜂房的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洞窟,就是古阳洞。它开凿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四九五年)完成于北齐武平六年(公元五七五年)共经历了八十个年头。在高达十一米的洞窟内,西壁为主像一佛二菩萨圆雕。南北两壁布满层层列龛,琳琅满目,雕饰精细,尤以龛楣的装饰更为富丽多彩。在我国书法艺术上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有十九品都集中在这里。  相似文献   

9.
近来有学者认为北齐政权胡化现象严重,但对比北齐、北周中枢决策机构中最重要的角色宰相的族属、出身、学识等,可以看出北齐政权宰相中汉人及汉化胡人的比例,要远高于北周政权。因此说北齐政权并未出现严重的胡化现象,相反,其汉化的步伐却远快于北周政权。  相似文献   

10.
北齐史馆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齐史馆考辨牛润珍《唐六典》、《史通》等史籍都曾言及唐史馆与监修源出北齐,至于北齐史馆的称谓区别、建置时间、馆址方位、建筑情况以及组织机构、工作条件和史官生活待遇等,诸书均无明文。兹钩稽零星散籍,排比事类,略作考辨。一中国古代史馆始于北齐。《初学记》...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大都抵制享乐主义,但是享乐主义思想却一直存在。在北魏以来奢侈享乐风气的影响下,高澄、高洋统治时期,享乐主义开始抬头。高湛统治时期,北齐政策日趋保守,恩倖势力开始兴起,高湛日益沉迷于追求肉体感官的快乐。后主高纬时期,支撑北齐政权的宗室、勋贵和汉人士族都遭到重创,恩倖势力完全掌控了北齐政局,享乐主义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享乐主义的兴盛和泛滥是北齐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均田制述论     
均田制始创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历北齐、北周、隋朝和唐朝前期,存在了将近三个世纪。本文试对这一土地制度进行初步探讨,就教于有关专家、学者。 一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道武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解散了原来的氏族组织,使其成员定居下来,成为国家的编户。这一重  相似文献   

13.
东魏、北齐曾在境内侨置凉州,这个凉州不见于《魏书·地形志》《隋书·地理志》《北齐地理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等古今地理志著作。文章从史籍、墓志中辑得13条东魏、北齐凉州及其所辖盘和县官员的资料,既可补史载之阙,又揭示了凉州地名的东西移动。这些凉州官员有一半源自河西或西域,其中不少是粟特等西域胡人。东魏、北齐侨置凉州的目的,是为了安置从河西凉州及灵州等地迁徙来的民众,尤其是粟特人对东魏、北齐的胡化风气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西胡化风气在东魏时就已流行,此点拓展了陈寅恪提出的北齐西胡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戏曲成熟于宋元时期,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流行于唐代的《踏摇娘》、《兰陵王》之类歌舞小戏,仍只能算是一种初步的戏剧形态。《踏摇娘》又名《谈容娘》,是今天治戏曲史者常常提及的,有关其内容和演出情况在《新唐书·音乐志》、《刘宾客嘉话录》等古籍中多有记载,尤以崔令钦《教坊记》述之甚详:“北齐有人,姓苏,NB126鼻,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妻。妻衔怨,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著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踏摇,和来!踏摇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  相似文献   

15.
简论鲜卑汉化与北朝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玲 《理论界》2008,(7):107-109
鲜卑兴衰与北朝兴衰同步,走着鲜卑汉化、统一北方,北方统一、鲜卑消失的历史道路。公元439年,鲜卑拓跋部所建北魏翦灭鲜卑慕容部、乞伏部、秃发部,统一北方。孝文帝改革是鲜卑拓跋部汉化成功的范例,但迁都洛阳后的一些改革不彻底,给北魏带来严重恶果,导致分裂。鲜卑宇文部为求生存、求发展,实行改革以自强,最大限度地实现民族融和,灭掉北齐,融入先进的、更大的民族大家庭。  相似文献   

16.
北齐后期发生的琅琊王政变根源于武成帝生前所布置下的政治格局中隐含的权力、利益不均衡,在政变过程中,恩亻幸、宗室、勋贵人物都有参与,体现了北齐内部错综复杂的政治矛盾。政变不仅导致了高俨及其亲信的被杀,也为随后的北齐内部政治斗争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7.
北齐设馆修史标志着史官制度的重大变化.它之所以出现在北齐,而非北周,更非东晋南朝,是由于北朝史官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推进了国史编撰,北朝史家的良史意识催生了以专人专职修史的编纂思想,以及北齐比北周更多地继承了北魏一东魏的史学传统.  相似文献   

18.
陆法言     
陆法言,隋音韵学家。名词(一作慈),字法言,以字行于世。河北临漳人。据王国维考定,法言约生于北周武帝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出身于世宦家庭,他的祖父陆概之,曾作过北齐霍州刺史,他的父亲陆爽素负才名,曾任北齐中书侍郎。北齐灭后,为北周武帝慕名征召入关,授官宣纳上士。隋文帝杨坚受禅后,爽迁官至太子洗马。 法言学习聪敏,很有家风。开皇初年尚未作官时,曾同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八位著名的学者,根据当时的方言材料(如吴楚、燕赵、秦陇、梁盖等地区的方言)和晋以来的各家韵书(如吕静的《韵集》、夏侯该即夏侯咏的《韵略》、阳休之的《韵略》、李季节的《音谱》、杜台卿的《韵略》等),集体讨论了反切注音问题。他们注意到古今声调系统的不同和当时各处方言语音的差异,同时又看到诸家韵书中韵部分合的分歧错杂,对“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现象,本着“捃选精切,除削疏缓”的原则,搜集精密的反切,删削错舛的注音,进行了精细的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4,(8):154-160
斛律光出身于六镇勋贵,是北齐的重要大臣。斛律光家族在北齐盛极一时,其家族的兴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北齐的存亡兴废。斛律光具有卓越的军事统领能力,其攻防并重的军事策略保障了北齐在与北周对抗中的优势地位。斛律光被杀导致斛律家族迅速陨落,成为齐、周调整战略布局的转折点。斛律光之死与齐周政权攻守转变恰好同步进行。斛律光死后在民间升格为人物神,在民间具有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在晋中、晋南地区形成了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20.
东魏、北齐的食幹制度研究(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北齐书》、《北史》及《隋书》有关官吏食斡的记载,结合已经著录的北齐碑刻墓志中关于墓主“食幹”的记述,对东魏、北齐所特有的“食幹”制度,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不仅首次揭示了食幹制度的内容与特征,而且指出了食幹的身份,来源和官吏食干的政治、经济意义,还进而论述了食幹的对象主要是出身于六镇降户的鲜卑勋贵的事实,从而显示了食干制度的实质,在于扶植与优待六镇胡人和鲜卑勋贵。东魏、北齐之所以独行此制的根源,也于此得以裸露;也为研究东魏,北齐历史的其它方面,提供了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