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现代性与乡村地方性的交融中构建出的村落秩序一直都是乡村问题研究关注的焦点。作为村落社会行为主体的乡民,其行动能力一致性的程度成为村庄秩序构建的基础。这就使得对乡民的统一规训与宰制成为村庄秩序构建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个集体化村落乡民行为规训手段的描述与分析,探讨村落社会整合与秩序构建的动力机制。从类型学意义上讲,这种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再集体化"乡村社会场景中村落秩序与社会控制的讨论,有助于我们在构筑村落社会秩序时多一些理性的思考与判断。  相似文献   

2.
民俗文化的犯罪学功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文化在犯罪学中有着重要的功用。民俗文化规范文化行为、模塑文化人格、调节文化生活的功能可以遏制犯罪行为;民俗文化中的语言民俗、社会民俗、心理民俗等可以激活犯罪行为;在犯罪侦查中,利用民俗文化可以揭示涉案人的身份特征、查清涉案人的地域范围、分析涉案人的作案动机、辨析涉案人的反侦查伎俩。在犯罪防控中,应强化民俗文化的非正式社会监督功能、加强文化管理以净化文化氛围、加强民俗文化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的民俗规范功能与远古社会相比,是不是越来越减弱了,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从国家权力系统对民俗活动的干预、民俗表演空间的萎缩和被权力机构所占用、主流话语改造民俗知识、民俗惩罚力量的失去和一些民俗观念淡化五个方面,推敲民俗规范功能的历史与现实,描绘了当代社会民俗生存的环境和景况.  相似文献   

4.
重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壮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为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构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以及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和立法权,注重从当前壮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制定适合壮族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为当代壮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5.
青海地区是历代中央王朝治边的重心,清代作为多民族国家最为巩固的朝代,当然不能忽视对青海的管辖.由于特殊的民族格局与宗教文化,清代中原王朝对青海的统治仍然遵循着“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纠纷解决中社会控制力量在国家权威认同后不断演变,以史料所见,纠纷解决中的社会控制可以分为罚服控制、调解控制、救助控制、弹压控制四种类型,社会控制模式主要有以习惯法为主、民间诉诸于官方、官方依赖于民间的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犯罪社会控制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犯罪社会控制分为国家本位与社会本位两种形态,认为我国的犯罪控制必将实现由国家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型:刑事政策需要调整、重视非刑法规范的功能、倡导社会而非政府主导。论文认为中国少数民族犯罪的社会控制必须适应这种转型,尊重民族政策、关注民族因素,并提出社会控制转型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7.
民俗因执政者而改头换面,不免受统治阶层的意识影响。但民俗的"民",具有历史性、大众性、约定俗成的契约性,对统冶的专制性具有相应的对抗力量。民俗是民族心理、民族语言文字、民族习惯的承载体。反民俗的逆流,常会体现在教育改革的官学和私学行为之中。  相似文献   

8.
民俗因执政者而改头换面,不免受统治阶层的意识影响.但民俗的“民”,具有历史性、大众性、约定俗成的契约性,对统冶的专制性具有相应的对抗力量.民俗是民族心理、民族语言文字、民族习惯的承载体.反民俗的逆流,常会体现在教育改革的官学和私学行为之中.  相似文献   

9.
钟年 《民族研究》2003,(3):51-58
本文由一个农村社区入手 ,结合人类学中的民族志材料 ,讨论了社会文化控制与人类生育的关系问题。指出人类生育带有浓厚的社会文化痕迹 ,社会文化控制对人类生育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而其间直接对个体行为发生作用的是文化心理氛围 ;由此还引出生育文化的论题。  相似文献   

10.
乾嘉之后,湘西苗疆社会秩序再度瓦解。清政府改变统治思路,采用"以苗治苗"策略,设立苗弁制度,并招募苗兵作为武备力量。苗弁作为上级政府与苗民之间的桥梁纽带,有利于化解矛盾和冲突,为湘西苗疆的治理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对苗弁管理是维持湘西苗疆地区基层社会控制的关键所在。以史为鉴,这一制度对当前处理民族关系和维护民族地区基层社会稳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渗透在天水伏羲庙纸人灸病习俗中的巫术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巫术信仰是中国民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巫术文化与民俗文化密不可分。可以说巫术借助民俗广为扩大,而民俗因为有了巫术的影响,其观念更加深化和巩固。天水伏羲庙伏羲祭祀活动中的纸人灸病习俗中所使用的神树、纸人、蘸上鲜血的护身物等,无不折射出巫术的观点,是巫术的三种基本原则综合渗透的表现。然而透过表象的巫术这层面纱,看到的却是古老民俗和当今所提倡的主流思潮的契合——生物协同观、心理疗法以及早期的医药观念。  相似文献   

12.
当代民间信仰研究的现状和走向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就是如何看待现实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民间信仰.近几年,学界对什么是民间信仰,展开热烈的讨论,有关"民间信仰"的定义也众说纷纭,但是,大多论者对民间信仰往往只注意其信仰的层面,并以宗教学的知识、理论进行解说,缺乏该信仰与现实社会关系的研究.新的研究走向,拟从当代社会流行的民间信仰和民众生活的关系,从一种不脱离信仰的生活切入,以点带面,实践调查,理性分析,科学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国家对民间信仰的管理提供政策的依据,为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语言能够表述、贮存与传播民俗.任何民俗事象必然要反映到语言中来,或者是通过语言结构本身来呈现,而民俗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影响语言及其结构,因此,它们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通过对语言民俗关系的研究,可以揭示一个民族或者一个方言区的历史文化的特点和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4.
珞巴族属于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我国藏东南的珞渝地区,那里山高谷深、交通闭塞,长期以来很少进入外界的视野。冀文正同志在墨脱工作了16年,他拍摄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珞巴族民俗图片,记录了当时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珞巴族的民风民俗及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十分珍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更具有民族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研究价值。这些年代久远的老照片,能够使外界了解珞巴族的过去,关注他们的现状,帮助珞巴族在未来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戏剧体裁来源于民间文艺,题材多来源民间文学,同时戏剧也属于市民文学(通俗文学)。本文从民俗学角度看元代四大悲剧,认为其作者是受民俗心理的支配来构建戏剧冲突,反映了普遍的民俗信仰、突显出戏剧的主题,并表现出了时代的民俗心理特点,突显出戏剧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结构及其特点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壮族的宗教包括原始宗教、原生型民间宗教和外来创生型宗教三个层次,其中原生型民间宗教--麽教和师公教具有代表性.它们的内部结构比较完整,基本具备了宗教的构成元素.与世界各种创生型宗教相比,仅在无地区性和全民性宗教领袖、无绝对权威主神的不同.壮族宗教的特点主要有8个方面,其中多种宗教神灵和谐共处,为国内外少见.  相似文献   

17.
汪玢玲教授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在中国民俗学史上,以《民俗学运动的性质和它的历史作用》一文,第一个起来破了民俗学是资产阶级伪科学的坚冰;《蒲松龄与民间文学》将蒲松龄作为民间文学搜集家、民俗学家来研究;《中国虎文化研究》发现了中华万年虎文化;所主编的《中国民俗文化大观》是篇幅最大、门类最齐全的中国民俗典籍,她以“一文三书”奠定了在中国民俗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壮族民俗文化中的动漫文化创意产业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漫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它的成功体现在文化带来的巨大商业价值上。动漫切忌随波逐流,只有拥有自身独有的民族元素和文化符号,才能成就其独特的艺术生命力。中国动漫的发展,须以民俗文化作为基石,才能散发出奇异的芬芳。本文旨在讨论从壮族的民俗文化中提炼作为动漫文化创意产业的元素,切实把握壮族民俗文化的精髓,并融入时代特征和品味,打造广西独树一帜的动漫品牌。  相似文献   

19.
民俗仪式通过其所涉及的民俗物及仪式过程本身,指涉其特有的象征意义。"於菟"系列民俗仪式中各个单元特有的民俗物都具有特定的象征寓意,因而成为特定的象征指符。同时"於菟"系列岁末仪式中各个的仪式单元存在独自的象征意义,并最终构成岁末民俗的象征符号系统,从而展现出特定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反映出文化持有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反映出区域内或群体内部的某种秩序的维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