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识构架在哲学史上是为解决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而提出来的重要概念。康德明确提出认识构架是一种概念性的感性结构方式,是连接感性与知性的中介,但他没有对构架的来源作出科学的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为正确解决认识构架问题指引了正确方向,特别是列宁关于认识论的全面研究纲领,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皮亚杰在现代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发生认识论",则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为正确解决认识构架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科学基础,使我们有可能对个体认识构架的起源、发展和功能作出科学的说明。  相似文献   

2.
3.
从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哲学界正在进行探讨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无论是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还是对实践活动,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本文拟谈谈对我这个问题的看法。为了探讨从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我们首先不妨以实践飞跃到理性认识的中间环节作为借镜,进行反思,这对于探讨从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的中间环节,大概是不无启发的。  相似文献   

4.
从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哲学界正在进行探讨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无论是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还是对实践活动,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本文拟谈谈对我这个问题的看法。为了探讨从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我们首先不妨以实践飞跃到理性认识的中间环节作为借镜,进行反思,这对于探讨从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的中间环节,大概是不无启发的。  相似文献   

5.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始终共处于人类思维之中,思维成为主要方面时,就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不停地从形象到概念,又从概念回到形象。每一次循环,都促进思维的进一步深化;多次的深化,便引起飞跃。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对立统一关系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6.
将历史虚构视为谬误而加以拒斥,史学研究中的这一基本观点因契合人们日常朴素的看法而显得似乎无懈可击。但这实质上是以知性形而上学的认识反映论作为基础,将实在对象独断地设定为自在存在,因其坚守非此即彼和有限性,所以无法实现从有限认知到无限对象的超越,难以解决史学争论和认知变迁的问题,也消解了深化历史认知的意义。相反,认识建构论在主体活动的基础上确证了外部对象的实在性并成为真正的无限,使认知与对象达成了动态过程中的辩证统一,从而克服了这些局限。因此,史学研究观从认识反映论到认识建构论的转变,将不仅为自身奠定坚实的认识论基础,而且也持续推动史学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7.
"认识构架"是人在认识中连接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认知结构。最初社会认识构架的形成,是人们劳动实践的原始操作提炼为动作的结构形式,再与语言相连接,逐渐转化为形式化的逻辑结构的过程。社会认识构架形成之后,在人类实践的推动下,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它与人体认识构架的发展阶段具有相当一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逻辑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相一致的规律。从社会认识构架的历史进化中,充分表现出它的结构与功能、个体的与社会的,以及发展的内在机制等关系和规律。同时,社会认识构架又不断地进行内向和外向的"双向运动",这种运动深刻表现出人类实践与认识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8.
“世有耕种而不谋收获者乎?世有荷网持钩而不计得鱼者乎?”三百多年前,中国一位哲人的这番话问道出了一个简单而又明白的道理:人们从事实践,为的是实用。同样合乎情理的是:耕种者不仅谋收获,而且谋求以有限的代价换来最大的收获,捕鱼者不仅计得鱼,且计以有限的投入捕得最多的鱼。耕种、荷网的实践过程、也是谋、计的认识过程。耕种者获得了粮食,也获得了耕种的真知;待钩者不仅得到了鱼,而且也获得了渔的真知。粮食和鱼满足了生活的需要。真知则为再次耕种和捕鱼作了知识上的准备。粮、鱼和真知都是实用的。一、实践的二重尺度要…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的关系,目前议论较多的是它们的横向联系,且大多局限于这两个标准自身在理论上、逻辑上的联系和区别。然而要全面把握这两个标准的关系,深刻理解生产力标准在今天的真正意义,却是不能离开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这两次讨论的历史联系,不能离开我国10年改革的历史进程的。本文试从这方面做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国际实用射击协会IPSC的射击比赛注重速度、火力和准确大部分国人都是通过张国荣的《枪王》第一次了解到什么叫IPSC。"哥哥"在影片中饰演一名反派,片中的枪战场面真实可信而且紧张刺激,可说是港片中的经典。这部电影着重刻画了IPSC准确运动的情况,其中张国荣手持带有内红点瞄准镜的比赛专用Colt1911型手枪,一边走一边开火的场景可说是枪战电影史上的经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美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美学探寻始终附属于哲学认识论的发展。但从本体论的意义而言,审美活动乃是人类对其自身诗意居住的深切关注。而人类主体既是能动性的又是受动性的,所以,其审美活动必定是处于个体心理结构、社会──历史关系与生命意义体验三向维度的交互作用中实现的。换言之,在考察人类审美活动时,必须将审美的个体性,现实性与超越性结合起来,唯如此,短暂者才能够立足于大地把握那世界与天空。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与本质关系的角度认识社会主义并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把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从“三位一体”发展到“四位一体”并强调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中包含着社会主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结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包含着社会主义是和谐社会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传统教师教育是典型的实体思维的产物。实体思维主宰下的教师教育表现为“惟知识性”的目标旨趣、“失整体性”的课程体系、“去经验性”的教学内容、“无主体性”的教学过程和“乏真实性”的评价模式。实体思维使教师教育陷入“惟知识性”“主体性危机”等困境中。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成为“连根拔起”传统教师教育“棘手问题”的新方式。实践思维主导下的教师教育将行走在一条与实体思维“殊异其趣”的道路上,其发展图景为“智慧性”目标追求、“整体性”课程架构、“实践性”教学内容、“关联性”教学过程和“全息性”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对家庭承包经营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排斥到肯定再到指导的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党对它的认识经历了从“两个不许”到“两个可以”、从脱资本主义之“帽”到加社会主义之“冕” ,从“权宜之计”到“长远大计”三次重大突破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对家庭承包经营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排斥到肯定再到指导的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它的认识经历了从"两个不许"到"两个可以"、从脱资本主义之"帽"到加社会主义之"冕",从"权宜之计"到"长远大计"三次重大突破,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列宁在挖掘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思想时所提出的一个论断,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又对它做了进一步的发挥。深刻理解这一科学论断对于我们今天所从事的工作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从社会主义本质是“共同富裕”到“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丰富完善,但是这个认识过程还没有终结,还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完善。  相似文献   

18.
从认识论到意志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哲学界流行的西方哲学“认识论转向”和“语言学转向”的说法提出了异议,认 为西方哲学的两次转向实际上应是近现代的“意识论转向”(包括近代的“认识论转 向”、近现代的“意志论转向”及现代的“潜意识转向”三个阶段)和现当代的“符号论 转向”,并集中对哲学史上认识论到意志论的转变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是格律诗向自由体的转化 ,而闻一多提倡的“格律诗运动”是从自由体向格律诗的转化 ,二者是逆向而行之 ,但他们的诗歌主张都是适应当时的社会要求的 ,留给后人很大的影响。但二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把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 ,就是诗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0.
“工夫”一词原是汉语中的一个普通语汇,魏晋时经由佛教、道教的使用和推广,开始具有一定的义理特性。宋以后的儒家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理论化、系统化的义理阐述,彻底实现了“工夫”概念的义理化。经过宋明理学家精巧的理论建构之后,“工夫”概念升华为关于“工夫”的理论,今日学者习惯称之为“工夫论”,并视之为中国哲学的重要特质之一。本文所要探讨的是从“工夫”到“工夫论”的发展历程。相信这对中国哲学的认知和中西哲学的比较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