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翟理斯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英国汉学界的代表人物,他倾其一生研究中国,在其文学代表作《古文选珍》《中诗英韵》《中国文学史》等中都多次向英语世界的读者译介中国大文豪苏轼及作品,并且颇有见地,以至于后来许多汉学研究者也纷纷把目光投向苏轼。通过全面分析、研究翟理斯与中国的结缘,翟理斯对苏轼及作品的关注和翟理斯对苏学传播的影响等,可以判定翟理斯在海外苏学的传播史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齐鲁书社一九八五年八月第二次印刷本《老残游记》凡例二曰:“旧本《老残游记》多附有作者自己写的第一回至第十七回的原评,对读者了解本书内容颇有助益.现依据一九六二年魏绍昌编《老残游记资料》所收卷一至卷十七评语,分别补入各回.”《老残游记》之“原评”亦称“自评”.顾名思义,即刘鹗自己对《老残游记》的评语.这些评语作为对刘鹗及其作品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常为研究者引用阐释,影响颇大.但这些评语的前后矛盾、  相似文献   

3.
李清照[渔家傲]《记梦》一词的写作年代,文学史及有关著作向有不同意见。多数研究者定为李清照早期作品。如北大五五级文学史专业的《中国文学史》、科学院文研所的《中国文学史》及《唐宋词选》、唐圭璋等的《唐宋词选注》 王仲闻的《李清照集校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与中国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一定意义上说 ,每一部文学史著作都是一个过渡性文本。因此 ,对于研究主体来说 ,文学史具有广阔无垠的空间 ,有一种永恒的潜在张力。所以反思规范与挑战规范正是一个文学史教学与研究者的天然使命。本文通过文学史的构成、重写文学史从呼唤到实验、回归文本与名著重读、追寻文学史的心灵史意味、倾听民间回声、夹缝时代、世界文学史格局中的中国文学史、当代意识与学院派批评的建构等多视角阐释 ,申明自己的学术立场和文学史观念 ,强调文学史家在一定意义上应是思想家 ,他的历史思考应与现实思考水乳交融。而对于文学史研究者来说 ,尊重文本乃是第一要义。因此 ,作为寻求文化现场的文学史研究应到作家的心灵文本中去勘察  相似文献   

5.
青春版《牡丹亭》不仅在中国本土掀起了昆曲热潮,而且为昆曲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跨文化传播的经典个案。回顾20世纪以来《牡丹亭》跨文化传播的历程,青春版《牡丹亭》对昆曲的播扬可谓居功至伟。它将商业运作与社会运作相结合的战略、立足本土与辐射世界的双重定位、坚持传统与调和现代的审美准则,为当下中国传统戏曲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玙姑与逸云:新旧裂变时代的女性——兼论刘鹗的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鹗在《老残游记》中着力塑造了玙姑与逸云两位女性。要充分研究《老残游记》的思想内容,探讨其艺术特色,必须研究玙姑与逸云这两位女性在作品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视野下希尔作品研究》从文化角度解析了当代英国作家希尔的中国三部曲。《研究》一书独具特色:以跨文化视野来对文学文本进行解读,以东方主义理论来分析西方中国形象的渊源,同时借助希尔文本来批驳新东方主义,本书富有时代意义,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号召,体现出中国学者对文学文本的跨文化解读的领悟性,为全球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跨文化交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解读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孙子兵法》是我国军事文化之经典,代表了中国传统战略思想。钩沉该书翻译史是其翻译研究的基础,学界现有研究缺乏对最新外语译本的关照,应用型、研究型文本与外语译本未区分以及外译情况与重要译本的介绍过于简略,因此,全面梳理该书在非英语世界和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史具有必要性。《孙子兵法》翻译史有六大特点:其翻译是蔚为壮观的跨文化传播奇迹;外语译本问世之前,该书既已广为流传;其翻译与战争、国际关系等密不可分;译本类型与译者文化身份具有多样性;翻译史中多有转译现象,几种影响力大的译本多为后世译者所采用;中国人译本出现较早,但海外接受度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9.
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代表,《孟子》对中国历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被译成西方文字,该书对英语世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国内对《孟子》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和传播却明显研究不足。本文对国内有关《孟子》英译研究的期刊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做了详尽的梳理和全面介绍,总结出国内目前《孟子》英译主要的特点:其一,注重语言学层面的翻译研究,其二,译本研究多为理雅各英译本研究,对其它译本关注不够。因此,多译本流传学研究以及典籍英译的跨学科、跨文化研究应成为《孟子》英译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然要求以及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及其文化价值观的关注,必然会带动中国典籍英译的发展。文章以2011年由杨曙辉和杨韵琴夫妇合译的冯梦龙《醒世恒言》译本中“心”字的译法为考察对象,使用文本案例分析与文本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较好地诠释了译者在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翻译策略,从而为中国典籍英译的最佳实践提供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老残游记》中的人称代词、名词与动词的回指对比,分析出英语和汉语的回指特色:汉语的零回指使用频率远高于英语,英语则倾向于代词回指;汉语多重复,而英语则多省略与替代。针对这种差异,在英汉翻译中,译者需要平衡显化与隐化手法的使用,从而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语言特色与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12.
旨在探讨在将中国古典文集译介给与我们语言文化渊源不同的英美读者时,要使译文流畅自然,易于接受,译者的创造性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将我们今天读起来深奥晦涩的古汉语译介成通俗自然的现代英语,是值得我们翻译研究工作者为之努力的方向。通过对《三国演义》的译者罗慕士的译本中实例的分析,展示这位优秀的美国汉学家优美灵活的创造性的翻译手法。  相似文献   

13.
《老残游记》语言面貌管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老残游记》的语言面貌主要是晚清口语化的白话底子,这种口语成分一部分是唐宋尤其元明以来的近代白话,一部分是清代甚至晚清才新兴的口语成分,另外《老残游记》中也有一些文言成分,一部分是语境的特殊需要,一部分是作者受文言作品不经意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4.
译介学专门研究跨文化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桥梁作用以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价值,研究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文化信息失落与变形,研究"创造性叛逆"等问题.应用译介学理论研究文学翻译,会使视野更为开阔,也会加深对文学翻译的理解和认识.根据译介学理论,由中国翻译家用汉语译出的、以汉文形式存在的外国文学作品为创造和丰富汉民族文学所作出的贡献与汉民族本身的文学创作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译介学从理论上肯定了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活动,肯定了译者的再创造价值,也肯定了翻译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由于历史、政治的原因,林语堂的文学作品在当时的中国曾遭遇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其英文小说更是由于翻译等众多原因不被中国读者所赏识。从文化角度而言,其早期代表作《京华烟云》通过姚木兰这一文学形象为读者营构了一个独特的审美时空,集中体现了林语堂的人文理想。  相似文献   

16.
在中外文学作品中,隐喻是一种常见的文学表现手段,在跨文化视域影响下,东西方国家的应用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差异。传统翻译理论对翻译的实质认识不足,忽略了隐喻的本质,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跨文化视域下英汉翻译隐喻差异对比分析。分析东西方对于相同事物的认知差异,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使用频率较高且具有民族特色的修辞格,针对隐喻密度相关值展开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读者的阅读思维,探讨隐喻翻译的多种信息整合模式,完成跨文化视域下英汉翻译隐喻差异对比探析,实现译文信息与原文信息对等。  相似文献   

17.
《老残游记》为我国著名的古典白话小说,其语言基础主要是晚清口语,这些语言成分有不少是清代甚至晚清才出现的新词或新义,它们在近代汉语词汇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如“玩意儿”、“这么些”、表乞讨义的“要饭”、表女儿义的“姑娘”等。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英译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理论出发 ,以《红楼梦》两部优秀的英译著作为蓝本 ,分析其译作者杨宪益和霍克斯不尽相同的表现手法 ,结合《京华烟云》对红楼之精心摹拟 ,阐明跨文化交际意识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译者序言是翻译话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帮助读者快速了解译者的翻译理念、译者的翻译实践过程以及翻译生产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翻译的关系。在《骆驼祥子》的英译本序言中,James 与Goldblatt的序言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James“百科全书”式的译者序与 Goldblatt“作者本位”式的译者序折射出两位译者不同的翻译理念。《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序言中呈现出的译者主体性分别代表了受学术研究和个人兴趣所驱动的两种翻译实践活动,James的翻译实践具有浓郁的学术研究倾向,重点关注原作的思想性,注重挖掘原作的学术研究价值,并对原作反映的社会问题与现象做了诸多价值性的评判;而Goldblatt的翻译实践则更注重通过提供创作者的背景信息来引发读者思考,并把更多的文本解读空间留给读者。两位译者的主体性差异也展现出译者的“历史性”和“合法偏见”对丰富原著生命力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莫言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当代作家在世界文坛日益受到瞩目,帮助他们走出国门的英译本在注释策略上集体表现出了不寻常的一面。通过对六部较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英译本中的注释策略进行描写性研究,并结合《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青衣》中的译例,分析译本中如何实现减少文外注释的使用,并对选取此种注释策略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可以看出,我国传统翻译注释观念不再适应文学作品海外传播需要,应加以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