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吴丽君 《河北学刊》2006,26(3):226-228
汉字的基本单位——单字记录汉语的方式主要有据义构形的意符表词方式、依声托事的借音符表词方式、音义兼顾的意音符表词方式。这三种表词方式经过历时积淀和层累共存,形成了汉字记录汉语方式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背后展示了先民追求充分有效记录汉语的艰难求索过程,也蕴藏着先民难以割舍的以形表意情结。  相似文献   

2.
汉字以形声字占主导地位,"形"、"声"对"义"的制约太大。英语词义灵活的原因是词义摆脱了"形"、"音"的制约。汉语倾向于寓新义于新词,而英语倾向于寓新义于旧词。现代汉语由单音词向多音词发展,多音词占多数,词义趋于固定,而英语复合词在英语词汇中所占比例不到四分之一。英语拥有很多具有虚化功能的前缀和后缀。汉语词义固定得到语法灵活的补充,而英语语法形式严苛得到词义灵活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汉字字体演变的四个阶段说、假借的转声托事与转注、汉字发展的三个阶段说、汉字是指义标音文字说四个方面评述肖甫春的《汉字学论稿》,认为该书以转声托事为津粱,成功地解决了转注问题,把造字法与汉字历史发展统一在一起,得出对汉字性质新的认识,这是一种汉字学基础理论的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的文字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拼音文字,一类是非拼音文字。拼音文字是表音的文字,非拼音文字是表意的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大多数汉字是由声旁和形旁构成的。声旁表音,形旁(即偏旁部首)表意。其中以左形右声最为普遍。汉字的同音字很多,但音同义也相同的字却寥寥。因此,同音字中区别了义也就区别了汉字,而要想区别其义,我们可采用区别其偏旁(偏旁具有表义功能)及其所处位置的办法来实现。例如:枷--jlm和架--jlmd,尽管它们的发音相同,偏旁也相同,但偏旁所处位置不同。md表示木字底。为了使众多偏旁得到最大限…  相似文献   

5.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提出了形借理论,并列举出五组例字,这五组字或本为一个字,或本为依声托事,或一字为另一字之义项,皆非因形近而相借.  相似文献   

6.
《说文解字》里写作从""的字有24个,多数都是用"省声"来标注读音的。这种标音方式客观地反映出汉字读音的变化,具有区别字音的作用,但是不能区别字义。""字最早见于金文,像两火炬交叉、火花四溅之形。根据形声字声符的示源功能,《说文解字》里从""的字在意义上可以划分成"小"义、"明亮"义、"环绕"义、"大"义、"幽暗"义等几类。现代汉字里,从""的字一部分简化后与"荤"、"蓂"等字所从上部""类化,我们应当注意这部分字的部首编排和在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汉语字词历时"感染--替换"是指在语言文字长期使用和发展过程中,一些词(字)的音、义等要素由于相同相近或相关而发生了相互感染,使感染后的字词的读音、意义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同现象,在以后的使用中,人们重新约定,从历时的角度看,就是被其他词(字)所替代.这种替代不同于"假借"、"引申"、"孳乳"、"变异"等变化模式,我们把这种语言文字演变方式叫做"感染--替换".  相似文献   

8.
汉语和汉字的互动与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和汉字的关系是一种独特的类型:文字与音节、语素对应,形音义一体,结构立体化。汉字适应并参与了汉语的演变:不断调整字音和字形以适应意义的扩展,形成单音的核心词和开放的多音词的巧妙配合,字义虚化生成语法模式。在汉语发展历史上,汉字为贯通古今南北、保持汉语的统一,传承民族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汉语和汉字缔造的"单音节""非形态"的特征值得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9.
汉字的形音义是三个不同的层面,义处于底层,是内容;音和形处于表层,是两种形式。音是词的听觉形式,字是把词的听觉形式由线条变为平面、由瞬间变为永恒的视觉形式。汉字的形音义三个层面的变化形成了各种复杂的文字现象。  相似文献   

10.
字的通假是文言文里常见的语言现象。所谓通假,就是在古汉语的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而假借却是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之一,实际上是古代总结出的一种造字方法。《说文·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大意是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只好借用一个同音或近音的字来表示。两者从形式上来看,极为相似,但究其实质,却是完全不同的。可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在阅读文言作品、从事教学和语言习惯中往往混淆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以至于造成了许多谬误,产生了许多模糊认识。因此,笔者以为:对通假和假借进行辨析、加以区别,实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从汉字尚形表意的特点出发,通过“旗、族”等字的形义分析及其同源词的系联,可以疏理出“族”字本义的由来及意义流变;通过对远古时代礼俗特点的考察,运用文化人类学等方法,指出“族”字意义的产生与先民的箭矢崇拜有关;进行人类文化学、民俗学、礼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研究,可以使汉字研究呈现一种新的局面,并促进汉文化史等相关学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陈晓强 《殷都学刊》2007,(3):114-119
汉字发生阶段,一形多本义现象是汉字记录语言的客观需要和图画向文字演变的必然结果;汉字发展阶段,一形多本义现象表现为"形借"现象,"形借"又有纯粹借形和形音兼借两种现象的不同;汉字成熟阶段,一形多本义现象大多通过加区别符号、加声符、加意符、异体分化几种途径实现字形和词义的分化。  相似文献   

13.
曹铁根 《云梦学刊》2004,25(6):106-110
汉语句法的中心主题是汉字。字、辞、块、读、句,是汉语句法单位的自然序列,其符号的创制编码与组码,是有理可据的。“心生而言立”,字、辞、块、读、句的语义结构直接映照汉语社团人脑心灵观念意义的结构。简单而通俗地说,汉语句法结构的理据与制码大法就是“象似思维”与“比类取象”意以象尽”。“根字”是其编码组码之本,语序虚字是其主要组合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字的笔画与结构是象化的,汉字的五种基本笔画就是从大自然和人本身的形象中象化而来。汉字字义的象化表现为:静则为象,动则为词。这是汉字有别于其他文字的显著特点。中国文字始终未能跟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那样发展成为拼音文字,主要在于中国人的象化思维与象化的文字相互适应,相互作用,并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5.
张素凤  孙文莲 《河北学刊》2007,27(2):206-209
“汉字构形学”是王宁创建的理论体系,它适合于分析各类汉字的构形模式,便于对不同形制的汉字进行比较。本文以汉字构形学理论为指导,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对古汉字构形变化做从定量到定性的研究,总结出汉字构形在古文字阶段的变化规律义化、音化、记号化。  相似文献   

16.
汉语词的文化义与文化个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和文化语言学观点透视汉语词的文化义与汉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文章认为文化义是词语本身所隐含的文化色彩或者附加在词语之上超语言的文化意蕴,它负荷着汉民族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透对对汉语例词的文化义的分析,把握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可以深化语言科学的研究,窥见汉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汉语的文化义似应从以下方向发掘:成语与典故义;比喻与比喻义;借代与借代义;附会与象征义;联想与联想义;情态下褒贬义;风格与语体义;形态、色象与形象义等。  相似文献   

17.
谢书民 《学术探索》2012,(2):150-153
国内语言文字学界提出"意音文字"说的学者,由于常把汉字中的"字"与表音、意音文字中词的书写形式对等,所以常常混淆字符的内在构形类别与字符记录语言的功能类别,造成对"意音文字"类型理解与分类上的偏差;否定"意音文字"说的学者则把文字的字符类型错误地等同于文字的体系类型,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意音文字"类型的文字。实际上,文字的字符类型应该是文字表达语言的基本符号类型,"意音文字"应该是由表意、表音两种类型的字符构成的文字体系类型。  相似文献   

18.
2010年12月16日天涯社区启动的年度汉字评选活动结束,结果“涨”字以高票当选,成为2010年年度汉字,这是“涨”字继2007年以后再次当选年度汉字。为让广大读者获得更多更深刻的背景知识。文章从文字学、文献学的角度分析了“涨”字的形音义及其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9.
关于属性词     
属性词是从传统语法中名词、动词、形容词中脱离出来的一类新兴词类。全面统计考察《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标注的属性词来源、意义和功能;发现属性词是定位、黏附性较强的黏着饰词,其内部结构对分布功能会产生重要影响;属性词与所饰词语存在着较密切的语义结构关系。属性词表示事物的属性或等级,少数属性词(修饰动词时)表示动作的方式或性质。属性词绝大多数只作定语,小部分只能作定语和状语。属性词能组合的实词,绝大多数是名词,少部分可以是谓词。  相似文献   

20.
陈炎 《河北学刊》2012,32(5):75-80
艺术的目的是要表达情感,而艺术的情感又不是抽象的概念和范畴所能够穷尽的,恰恰相反,具体的感性形式往往能够承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内容。于是,"形式"与"情感"便成为艺术作品不可或缺的两大元素。从符号学的角度上看,"形式"与"情感"犹如"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但二者的关系又不是约定俗成的,而是建立在人生经验的基础之上。这种"准符号"的特点既为艺术作品的理解造成了多义性、模糊性的麻烦,又为艺术作品的欣赏提供了超越民族和地域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