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译者阅读汉语典籍时采取的是基于语境的理解方式,而译语读者习惯的是基于言语的理解方式。理解方式之不同决定了典籍英译过程中语境重构至关重要,如语境重构不当,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文化误读的发生。成功重构语境,须先厘清语境重构内容、方式与标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就典籍英译而言,语境重构实质上是以典籍英译交际各方认知为基础,内容乃语境假设与语境效果之同一,方式乃忠实于原作者信息意图之语境顺应,标准乃忠实伦理与交往伦理之统一。结合对《孙子兵法·九地篇》Mair英译本语境重构方式的比较分析,基于认知的语境重构标准可以对译者是否成功地重构语境做出客观评判。  相似文献   

2.
民族典籍英译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探寻传播学视角下的民族典籍英译研究对我国典籍英译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语篇层面上的归化和文化层面上的异化的动态协调的翻译策略有利于体现我国民族典籍英译的本质特征。从全面介绍民族文化这一角度出发,译者还可从受众的多层次性、文本的复译性、传播途径、媒介的多元性以及传播区域的逐递性等几个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3.
读者因素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东西方翻译理论中都有体现.在汉语典籍英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审美需求和价值取向十分必要.通过从目的语读者角度对典籍英译实例的分析比较,探讨了汉语典籍英译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民族特有词语承栽着悠远丰厚的文化,很难在其他语言中找到完整对应.以中华"丝"语为例,汉语中相关的暗喻、引喻、换喻、借代等比比皆是.高语境文化背景的国人能共享它们的含义寓意,编织出心有灵犀的锦篇绣帙.而在低语境文化的英语中,由silk一词衍生的名称与概念几乎没有任何深层文化意义拓展.文章以此作为直面这类矛盾的切入点,探讨在典籍英译中多维补偿源语信息的方法,以将民族特有词语的内涵充分译介给目标语读者.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全面、集中的体现,因此对其翻译应兼顾文本与文化,传递隐含的文化信息也就成了典籍英译成败的关键。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巨大差异,在翻译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词句时,译者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本文以《三国演义》的英译本为例,主张以传达源语文化为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深层次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文化语境在茶叶名称英译中的运用。首先概述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接下来结合具体的茶叶名称翻译实例,对比源语文化语境与译入语文化语境的差异,最后指出,文化语境对茶叶名称的英译具有多方面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典籍英译专家汪榕培从文学角度英译《老子》和《庄子》,使道家典籍文学化,接受效果良好。他将中国传统文学作品译为当代英语,使中国文学当代化,展现中国文学魅力。他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和绘画理论提出“译可译,非常译”复译观和“传神达意”翻译标准,使典籍翻译理论古典化,丰富了中国传统译论研究。汪榕培典籍英译的“三化”实践有助于中国典籍英译水平的提高及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化,也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8.
后殖民语境下的典籍英译是一种战略性的跨文化交流活动。经对比分析发现,在所选的《论语》三种译文当中,大陆译者对原文语篇的意义结构、语篇精神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传达不如海外华人译者和英语母语译者准确,译文质量低劣。要真正破除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西方的种族中心主义、文化自恋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精华,实现东西方文化的共存共生与和谐发展,典籍英译者必须把宏观的、战略性的"文化意识"与微观的、策略性的"语篇意识"融合起来,重视语篇的信息模式、逻辑结构、思维方式、文体特点以及语篇功能,采用"异化"策略向强势文化推广汉语文化,更好地参与世界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9.
从教育目标、学科定位及具体特征等方面对汪榕培英译活动进行全方位考察,旨在解读典籍英译名家汪榕培的翻译教育思想。汪榕培典籍英译教育及其翻译研究与实践紧密联系,其教育思想深受翻译经历的影响。研究发现,汪榕培典籍英译教育思想具有深厚的先秦道家人本主义底蕴。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典籍英译教育是通识性和专业性的融通、智性教育和诗性教育的结合,教育者应以“闻道勤行”为目标开展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他强调顺应教育和认知的自然规律,激发学生内在性的觉醒,同时不断彰显典籍英译教育的跨领域属性,关注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翻译史上,汉籍外译因其翻译的语境化、文化个性的保持和明确的目标读者而衍生出相应的翻译模式和策略。文章梳理这些模式与策略,并从符合时代特征的译作选择、与时代语境相适应的翻译策略、原作民族基本价值的传递、以读者为指归的调控等几个方面,考察了汉籍外译模式和策略对于我国民族典籍英译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传统设计语境进行了分析,论述了现代建筑室内设计观念与中国传统设计文化思想的关联性,并对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元素影响下的现代建筑室内设计的表现手法展开讨论。在关注西方强势文化的大背景下,提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对中国传统设计语境进行了深度挖掘,进一步明确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室内设计源与流的关系,并通过现代室内设计的表现形式具体诠释了中国传统设计语境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旺盛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文化语境与英语阅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阅读理解普遍受各种语言与非语言因素的影响。文化语境在英语阅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中、西文化对比 ,提示关键词的社会文化意义 ,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文化语境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与文化语境密不可分,译者要充分解读原文语境并考虑译文读者所属文化语境,对原文进行适当增益、删减或创造性改动,以便译语读者在译语文化语境下能和原文读者一样,获得美的感受。文章通过赏析许渊冲所译《声声慢》发现,为了达到原文与译文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功能对等,译者在翻译中可以采取变通手段,只要译文与原文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达到相同的审美效果,就是好译文。  相似文献   

14.
当前以新疆为原点面向中亚地区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尚处于起始阶段,还存在着文化传播力与媒介影响力失衡、国际传媒报道失真、本土性价值观念与话语体系失语等文化传播困境。在国际传播语境下推动中华文化中亚传播,将文化传播视野扩展至人类共同发展层面,可达成与不同民族国家各文化间的传播共识,实现中国与中亚各民族国家的和平对话,延伸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意义空间,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东西文化的交融与互补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东西文化现代性发生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向发展中的东方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启蒙策略、革命策略与退守策略三种文化现代性的建设方案.它们彼此冲突又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发展的复杂的历史状况.文化东亚的客观存在,使得中国及日本、朝鲜和韩国等东亚各国现当代文学在文化全球化以及现代东方文化发展道路上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深入研究与探讨中国及东亚现当代文学的现当代性之路也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文化最明显的差异是交际中语境使用的差异.人类学家霍尔提出的高低语境概念为语境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按照霍尔的理论,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而美国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由于所处语境不同,从而造成交际模式上的差异.二者之间的差异研究对跨文化交际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和西方文化中的法,都只有在各自的语境里才能被确切地解释和理解。法律文化发源之初,中、西方在各自所处的历史环境中,为应对人类共通的问题而作出的不同的文化选择,与中西礼、法之间的语境分殊密切相关。几千年来,中、西之间的历史传统和社会结构的不同,以及在应答有关实在、人性、宗教等方面的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诱致了中西之间的礼、法分疏,而寓于各自语境当中的礼、法之间迥异的价值取向又加深了中、西之间的文化和社会分歧。分别诉诸礼、法的不同语言表述,实际上也展现了人们在中、西各自的社会和历史中不同的生存、生活方式。尽管中华法系已在晚清解体,但为之辩护的礼制语境依然在现实生活中十分隐蔽而顽固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话语。因此,有必要通过与西方法律文化进行积极对话,把深受礼浸润的语境改造为法的语境,以使我们理解法(jus)和法治 (rule of law)的真义。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角度来解析在异质文化语境下汤婷婷、谭恩美两位美国华裔女作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她们打破原有的文化认识模式:对中国文化传统并不是一味认同,而是进行理性的反思,这种自我审视并不是为了背弃,而是一种自我认识。通过这种文化反思、文化自审,我们才能更好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增强自我意识,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  相似文献   

19.
试论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梳理和阐述宗教与文化的内在关系和外在关系,对二者的关系和复杂性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同时,将宗教与文化、宗教的文化性等特征放在当代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动态的审视、思考和盐?这是我们研究宗教与文化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文化研究大体是在中文系的文艺学专业中酝酿而出,它在各路西学交锋往来的背景下,作为具有极大开放性的交叉学科进入中国学术语境,以及其和文学研究的恩恩怨怨等,都可见出一种社会和文化转型的必然性。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大体经历了谴责声讨、翻译引进,以及本土化三个阶段,而大众之对日常生活开始形成的“文化”的和“美学”的态度,一个直接结果是见仁见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但日常生活审美化之所以成为一种学术话语,离开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批判语境,一切貌似中立的分析将显得言不由衷。如果说文化研究本土教材的面世,可视为对文本细读和理论概论这两个文化研究的文学渊源的超越,但对于建树具有中国自己特征的文化研究学科,本土化并不是唯一的路径,相反西方理论的充分引进和消化,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