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内蕴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呈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大问题,堪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当代典范。在秉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进程中,在深刻把握并大力践行“两个结合”的发展道路中,在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内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引领,是我们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观点,特别是提出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论断。从马克思主义行到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引领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是相辅相成的,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伴随着时代化,在时代化的过程中也相伴着中国化。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是我们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最新的科学论断,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深刻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需要在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前提下,从理论逻辑、人民逻辑、实践逻辑、世界逻辑的逻辑理路上理性审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必然,进而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创新发展提供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4.
李海洋 《中华魂》2013,(9):13-15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党要始终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建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党的十八大又重申了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令党、教育人民”。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对于加强党思想理论建设,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有的研究、结沦对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内涵的理解有所偏颇,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列,第一次鲜明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大命题。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协同关系。就基础条件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协同推进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就内在逻辑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时空的共生性、主体的同一性、理论的同质性、目标的统一性。基于二者协同推进的基础条件与内在逻辑,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强化价值引领、锤炼精神品格、重视思维方法,在实践中自觉推进二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仅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现实需要,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需要。在高校这一特殊场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把握“三化”理论的整体性是前提条件,把握受众客体的目标性是根本指向,把握施教主体的自觉性是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中国共产党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所在。一百年来,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开拓及其理论奠基,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推进与时代化命题的提出,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开辟,充分展现了党对“两化”认识历程的内在逻辑;科学理解和把握“两化”的本质要求,首先必须从学理上厘清何谓“中国化”、何谓“时代化”,以及二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辩证关系;新时代新征程不断谱写“两化”新篇章,必须坚持党的历史主动、站稳人民立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准确把握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的过程。守正创新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论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质。只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只有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才能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守正创新也是对《共产党宣言》基本精神的坚守,是唯物史观方法论的生动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现实表达。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只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只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深刻阐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时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的重要论断。这一重要论断是第二个“相结合”论断的引申与支撑,既在静态上找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属性与当代价值,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重大创新,又在动态上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要前提条件,指明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历史基础和文化资源。“高度契合”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人合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厚德载物”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新世界属性具有高度契合性。新时代新征程具备了再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客观条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是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自强的底气,两者最终又要归于理论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中华文化进入到全新发展的新高度,我们更要牢牢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深刻意蕴、逻辑依据及实践要求的研究进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论断展开学理分析。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精髓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四个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优秀的物质文化和观念文化的统一,但是其精华所在是优秀的观念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性主要体现为二者具有高度契合性、彼此包容性、相互需要性和共同的实践基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合贯通,要坚持“四个统一”,即坚持一元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学理性与通俗性相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人类性相统一。这有利于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相似文献   

12.
回顾党的百年思想建设史,总结内蕴其中的规律,对于新时代继续走好思想建设长征路意义重大,结合党史和党的思想建设的特质,将党的思想建设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创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继续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深化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发展4个阶段进行研究。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建设中形成的基本经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根据党内思想实际和党的主要任务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是思想建设的基本原则; 坚持党中央决策部署、党的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贯彻落实,是思想建设的主体构成; 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 坚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实现所有党员全覆盖; 坚持通过党内集中教育是思想建设的基本方法; 坚持将党的思想建设和其他建设紧密结合是思想建设的基本途径。党的百年思想建设史给当代的启示:新时代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要以这些基本经验为遵循,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思想建设的基础地位,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思想建设,将思想建设与其他建设相结合,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创新党内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3.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魂”。近年来,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上,出现了“以儒代马论”和“以马废儒论”的错误倾向。研究认为,“以儒代马论”企图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去“儒化”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倾向; “以马废儒论”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割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脉; 两者都割裂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都是根本错误的。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对“中西文化”进行理性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真正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对全球性的现代性文明危机提出得以解决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才能使中华文化实现现代化,真正复兴到世界文化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4.
百年探索史、奋斗史深刻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中国共产党人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其背后蕴含历史、现实与理论的深刻逻辑必然性:它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光辉传统予以承继的历史必然;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哲学思维有效化解改革发展问题的现实必然;还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前提与方法论意义,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持久的指导作用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必然.  相似文献   

15.
从出场语境和范式创新的角度把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进一步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要求。从出场语境的角度看,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存在理论、实践、理论与实践双向良性互动三重语境。从范式创新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总的范式创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的"变"与"不变"的统一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两个非常重要的创新范式。  相似文献   

16.
针对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及其与西方生态思潮之间的区别问题,在生态哲学世界观、有机论、现代性价值观、生态共同体思想等角度,将有机马克思主义与“深绿”“浅绿”思潮、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有机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将过程哲学、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智慧结合起来,旨在创造出一种超越现代性、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有机哲学;他们坚持批判现代性价值体系和资本主义制度,要求通过以共同体价值观为核心的有机教育,建立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探索中的“非西方中心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相较于西方“深绿”“浅绿”思潮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超越马克思主义和生态文明理论,对生态文明本质的理解上仍然存在着空想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既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其根本的理论支撑。“大思政课”强调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之间具有直接的承继关系,后者对破解人才培养的“单向性”弊端具有重要意义。“大思政课”所倡导地发挥好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协同效应”,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观念之间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后者对于从大局观念等方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方法论指导。“大思政课”的构成要素之间以及“大思政课”与环体之间所呈现的矛盾关系,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很好地阐释。“大思政课”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可以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阐释清楚。总体看,“大思政课”建设既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其理论基础,更需要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大思想课”的建设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动态发展的科学理论,新时代“一条道路”“中国梦”“两个共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全新发展;新时代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时代课题的回答、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步破解、对新征程的大力推进确立了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的全新坐标。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通过“缩小政策差异”+“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共建良好的发展机制,运用法律手段创设“处理边疆民族事务”+“协调边疆民族关系”的有序法治机制,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共同构建全面教育机制,借助边疆各民族“互嵌”+“沁入”共创共居、共事、共享的协同机制,为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健康发展开辟了全新道路。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发展,取决于邓小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这一科学态度表现在: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始终不渝地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掌握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实质和精髓;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灵活地富有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