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翻译规范理论肇始于利维和霍姆斯,发展于图里,集大成于切斯特曼。该理论以文化模因为切入点,涉及哲学、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覆盖翻译过程的所有阶段,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和职业道德紧密联系,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都有重大意义。借助翻译规范,可以窥探刘殿爵《论语》英译本背后的文化因素。该译本承载目的语文化的主流规范因子,使得本身加载的时代文化模因更加深刻。译本语言文字的整体感和细节处都是以西方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但传递的信息却是中华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刘殿爵的翻译给人们的启示是,翻译要满足目的语读者的种种期待,文化内容的移植需要引发目的语读者的心灵共鸣。  相似文献   

2.
基于认知语言学框架下意义观与翻译观以及认知语言学中的识解理论的四个维度,在译文表达时的识解操作应该在考虑目的语读者辖域背景的基础上,保持或调整原文表征的详略度、突显和扫描方式等识解维度,使译文流畅,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最终实现成功的交际。  相似文献   

3.
《论语》的英译由来已久,不同译本对其高频核心概念词有不同的翻译,形成明显的《论语》英译困境,研究不同译本对同一高频核心概念词的翻译和宽容性看待《论语》英译困境有助中西方读者多角度解读《论语》。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给翻译研究的启示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要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然而要实现译文文本的意义,译者对译语读者期待视野的重构也同样重要,这在典籍英译中尤为突出。重构读者的期待视野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对文本进行信息补充,产生的信息即为副文本。文章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从期待视野和视野融合两个角度出发,结合副文本理论和深度翻译,探索典籍英译文本意义实现的模式,并结合黄继忠《论语》英译本,验证接受美学与副文本理论、深度翻译方法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辜鸿铭是第一个独立和完整地向西方翻译和介绍儒经的中国人,《论语》的英译本是其代表作之一。他的译本流畅自然,并以西方式的表达方式和广征博引西方典故、名句的特点获得了广大西方读者的喜爱,但过度意译的缺点也使得其译本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传统文化色彩的丧失。总的来说,其译本对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和文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儒经西译史上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的关键词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在儒学西传的进程中,如何将这些关键词的深刻内涵以西方人乐意接受的方式完整、全面地传向西方成为了《论语》英译中的关键问题。本文根据传播学中信息对比性原则,通过对理雅各、韦利、辜鸿铭和安乐哲四个译本的分析,得出适合当代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的关键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8.
对韦利和林语堂的《论语》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了翻译目的对译者的翻译策略的影响,揭示了译本差异的主要特征及背后的原因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难点。在长期诗歌翻译实践中,我国学者曾提出"散文释义"、"形式对等"和"三美"等三种不同的诗歌翻译观。以《天净沙·秋思》的英译为例对上述三种诗歌翻译观进行讨论,认为"三美"观优于"散文释义"观和"形式对等"观。  相似文献   

10.
研究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讨论《论语》英语翻译问题,重点是分析变异。文章以理雅各、辜鸿铭、韦利和吴国珍的《论语》英译版本为例,经由系统功能语言学和变译方法,探讨《论语》英译的宏观变异和微观变异。研究发现,《论语》英译文对原文的变异普遍存在于语篇的各个层面,系统功能语言学不仅有助于剖析变译方法语言层面机理,进而深入地分析和评估译本,而且有助于挖掘语言背后的译者表达动机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语》和《旧约》均立足于中西古代以畜牧农耕为主的传统社会,其包含的契约精神与仁爱主张既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古代人民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对于中西当代社会的文明发展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体现了中西伦理价值观形成的悠久历史与传统。在《旧约》叙事中,上帝给选民的应许之地意味着以畜牧业为主的古代以色列人终于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也意味着原始农业的开始。于是,在这样一个生产力低下,生产关系简单的原始农业社会,上帝的言语行为无异于社会规范,并代表着自然法则,其与以色列人之间所立的契约也被等同于律书,并影响了古代近东各民族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但《旧约》在强调社会规范及其约束力的同时,却忽视了个人的内心修养和人性的塑造。与《旧约》同一时代的《论语》却恰恰相反地强调了个体修炼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故而站在修身养性的角度提倡“克己复礼以为仁”,强调了本心修炼对礼和道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论语》和《旧约》蕴含的不同德性观与传统社会的农业发展和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的比较不但从根本上解释了中西传统道德价值观差异的历史文化根源,更是引发了当代社会对德性问题的追溯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同文类解》是朝鲜王朝司译院编辑的一部汉—韩—满三语对译分类词汇书。通过对照该书的韩国语、满语对译来考释该书的汉译语词,发现该书大量汉译语词较好地反映清代乾隆年间"汉儿言语"的口语特点,部分语词还呈现出东北方言独有的特质。少量语词是受编著者母语韩国语影响的不规范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3.
14.
英汉词汇的外层由明示的词音、词义等组成,直接参与交际活动,属于语言界;中层由意念的理据构成,管约着词语创制行为,属于认知界;里层由经验的社会因素聚成,是词汇和其理据生成的原料,属于现实界.这三层共同构造出一种语义三角关系,与当代认知语言学坚持的“语言·心智·现实”的基本原则一致.中层的理据位于三角关系之顶点,关联着语言界与现实界之间的互动,因此我们可采用词源追寻、语素义辨析、内部形式探求等操作方法,考察理据是如何促进语言专业学生进行英汉词汇习得活动的.  相似文献   

15.
在英汉互译中如何对译文的表达进行恰当处理,关键在于结合语言的语境,使用恰当的翻译技巧,使源语和译入语的表达在功能上能够基本对等,同时又能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本文从比较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及对句子的不同界定出发探讨了翻译技巧之一‘缩句译法’的概念和条件,并通过缩句译法的应用实例及类型分析说明翻译时考虑这些条件和出发点,在某些语境下可使译文简练清楚,表达流畅,增强传意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幻文学作品对外传播也日益重要,而中国科幻文学翻译则一直处于文学作品翻译的边缘地带。为促进中国科幻文学对外传播,文章尝试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对《三体》英译本译者主体体验性和译者多重互动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科幻文学翻译研究应从译者出发,兼顾翻译活动中各因素。翻译活动前译者应加强与双语世界的体验,翻译过程中应更多关注读者需求,主动向读者靠拢。文章还对科幻文学翻译以及科幻文学译者队伍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以期为我国科幻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英语词汇变异及其文体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词汇变异是英语语言变异的形式之一,常被用于诗歌、小说等文学语篇以及广告、日常口语等非文学语篇。本文从词性转换、词义变异、词的超常搭配、新词创造及词形拼写变异几个方面来探讨词汇变异及其文体功能。  相似文献   

18.
新加坡英语和香港英语在许多方面具有共性和差异,在词汇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新加坡英语的构词方式主要包括借词、译借词、杂交词、创新词和习语等五种,而香港英语则较少出现杂交词,借词的种类也相对单一。新加坡英语和香港英语在词汇方面的异同体现了英语与本土语言文化的交融,也反映了两地社会生活、语言政策、身份象征等因素对英语使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春怨》原文及其三种英译文在汉英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有着较为类似的逻辑—语义关系。从衔接和连贯的角度来看,汉语注重意合而英语多注重形合。相比之下,原诗更凝练,而英译文传达同等的信息就要比原文使用更多的衔接手段。因此,通过英汉语篇的对比研究,不仅可以探讨古诗英译的得失,更好地欣赏原作及其译文,而且进一步展示了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理论框架对汉英语篇进行对比分析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