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从第二国际到共产国际,左派的卢森堡、中派的考茨基和右派的伯恩施坦再到列宁都有过很多的论述与争论。对民主与专政关系的争论实质上也是对于社会主义道路的争论,是改良还是革命?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验证了革命的道路是行得通的,然而对于取得政权之后如何对待专政与民主的关系问题,布尔什维克党出现了偏差与错误——使两者对立。这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谁消灭了谁。无论是民主还是专政都不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迄今为止,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完成制度改造的社会革命、由革命到执政的转换、现代社会的治理的历史进程.与之相适应的是:与革命相契合的民主、以国家为重心的民主以及社会民主逐渐凸显的民主.在这个进程中,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和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与革命契合的民主集中制,强调集中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适应执政转换的民主集中制必须转变过分集中的倾向;在现代社会的治理中,应更进一步消解权威,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民主.  相似文献   

3.
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价值诉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可以理解为是中国共产党通过几十年的革命和改革一步步确立其民主政治的过程。而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体现和形成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及理性升华的民主政治理论,又进一步推进着中国的民主进程不断地前进。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人手,以民主政治理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这一背景下的发展脉络和主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作为起点 ,探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历史发展过程 ,落点放在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历史发展 ,以及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历史贡献上  相似文献   

5.
试论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之一。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也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法宝,它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紧密相连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离不开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比较德俄两种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运动初期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与共产党人走俄国人的路、选择暴力革命的道路不同,哲学家张君劢以民主和法治为准则,主张以德为师、走社会民主主义的道路。在中国的现实情势下,张君劢的主张不可能实现,但其对革命的反思、对民主法治的期待等等,在后革命的中国却是值得珍视的论题。  相似文献   

7.
党内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础性工程”。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有着互动的关系,这种关系当今特别凸显在党内民主与基层民主的互动上。促进这种良性互动是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苑秀丽 《东岳论丛》2007,28(6):23-26
列宁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热切期盼世界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谋求和平共处,保证苏维埃俄国的生存;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其中列宁对资本主义始终保持的清醒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当前,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影响和挑战相当直接和严峻。列宁的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社会主义选举民主的关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西方协商民主的关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共产党的领导的关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效率的关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的五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关系问题上,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模式,基本途径是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中,正确处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基层民主。  相似文献   

11.
鞠北平  蒋立场 《兰州学刊》2008,(2):124-127,19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首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晚年对民主问题提出了许多可贵的见解。虽然导致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飞跃的因由是多方面的,但具体说来可约略归纳为以下五点,即共产国际对国民革命失败不负责任的推诿,使其内心极度失望;托洛茨基思想的启发,促进了个人意识的觉醒;中国共产党组织内部的专权,唤起他对民主的渴望;对苏联国家性质、内外政策的深入分析,坚定了民主的信念;个人良好的理论素养及独立思考的秉赋成就了晚年的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12.
陈独秀政治生涯和莫斯科有着密切关系,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上提到他三次拒绝去莫斯科.通过对俄罗斯解密档案和其他资料的研究可知,中共五大前后,国际代表也多次提出让陈独秀去莫斯科,最早提出陈独秀赴莫斯科是远东局;以往研究者只注意到陈独秀几次拒绝赴莫斯科,却没有注意到共产国际和联共(布)拒绝他赴莫斯科;中共中央把陈独秀拒赴莫斯科作为开除其党籍的理由是不合适的,共产国际根本没有召开过审议陈独秀被开除党籍的会议.  相似文献   

13.
金富军  何玉 《河北学刊》2005,25(4):184-187
陈独秀对国共合作始终抱有怀疑与排斥态度,虽然加入国民党,但对国民党的批评未曾停止.这些批评引起了孙中山及其他一些国民党员对陈独秀本人的强烈抵制,也一度造成两党关系紧张.加之1923年下半年,积极促进国共合作的马林被调回苏俄,魏金斯基来华对马林的政策"纠偏".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陈独秀没有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14.
1921年以前,在上海城区中,较之公共租界、华界南市与闸北,法租界在城市化进程中占有后发优势。1914年,法租界面积大扩张、城墙拆除、洋泾浜填平,使得法租界与城厢内外、公共租界连成一片;法租界城区规划严格,环境幽雅,人口密度低,地价便宜;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政治上也比较安全。这样,法租界便获得空前发展机会,成为对政治精英、文化精英很有吸引力的地方。国民党政治精英包括孙中山、章太炎、李书城等集中居住在这里;宣传社会主义的文化精英,包括中共一大实际筹备人陈独秀、李汉俊、李达也集中居住在这里。法租界俄侨众多的特点,也为帮助中共一大举行的吴廷康、马林、尼科尔斯基等外国人活动提供了方便。这些因素集合在一起,使得法租界成为中共一大举行的比较理想的场所。  相似文献   

15.
郭文深 《兰州学刊》2006,3(9):44-47
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对宗教的认识与评述,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前期批判并力主废弃宗教,中期倡导基督教,后期批判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本文以《新青年》为主要资料,通过个案分析的方式研究“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宗教观。该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陈独秀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我们了解宗教的近现代变迁,及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他主张建立消灭私有制的平民社会,认为唯物史观是区分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关键,强调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行不通。此外,他还认识到了民主在无产阶级政权中的重要性。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思想,对当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17年中国文学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胡适发"文学革命"之先声,陈独秀成为"文学革命"运动中的主将.两者虽同样倡导文学革命,但其文学思想倾向不尽相同.胡适更侧重于包括语言在内的外在形式的变革,试图建立一种超政治的文学观念,主张"中国文艺复兴",对传统文化有着较清醒的判断;陈独秀则将文学形式和题材内容必然地联系起来,并将文学革命与社会革命逻辑地联系一起,主张与旧文化从根本上决裂.  相似文献   

18.
1929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开除陈独秀党籍,这个消息传到苏联后,1930年年初,苏联中国问题研究院召开了三次研讨会,讨论中国的机会主义和中国大革命的历史。会议以后,共产国际经中共中央转给陈独秀电报,敦促他去莫斯科,重新讨论他的党籍问题。这个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事实,即在开除陈独秀的党籍问题上,斯大林与中共中央向忠发、李立三等人存在分歧。斯大林的重点打击目标是托洛茨基,加上其他原因,开除陈独秀的党籍并不是斯大林所希望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九十年前,自德先生、赛先生进入中国以后,民主与科学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理解现代性的主要标志。但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由此所导致的唯科学主义也深刻地制约了中国现代思想的开展;实际上,以客观、透明、形式化的科学观念形成的民主主义观念,更左右了中国政治的现代性道路。民主主义理论在现代的兴起,除了古典共和主义衰落的背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一个关键。然而,人们往往只注意《社会契约论》中人民主权原则,而置公民宗教原则于不顾,这在晚清以来中国民主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同样如此。五四期间,这一逻辑在康有为、陈独秀之间有关宪政、民主与孔教为中心的辩论中达到高潮:民主仅仅成为与民选总统、议会等与专制对立的政治议题,而完全抑制和取消了它所包含的注重权利平衡以及公民德性养成的共和观念。  相似文献   

20.
郑师渠 《河北学刊》2008,28(1):76-81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其超人的敏锐与非凡的定力集中表现为:在"五四"前,在认明中西方国情差异的基础上,他选择了欧洲19世纪理性主义的理路,借重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某些论点,高扬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却拒绝照抄欧洲的现代性反省,从而成功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的洪波巨浪;在"五四"后,则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启发,得以反省欧洲"近代思潮"即19世纪的理性主义,转而皈依马克思主义,从而实现了个人思想上新的飞越,并直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宣传社会主义新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陈独秀在"五四"后反省"近代思潮"存在的"黑暗",并重新肯定了反省现代性的某些重要观点,诸如重视人类情感的作用与宗教的价值等等,这本身即说明了,在欧洲,反省现代性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某种共同点。但是,陈独秀毕竟对欧洲反省现代性思潮缺乏足够的理解与重视,他虽转向了唯物史观,却依然未脱民族虚无主义的倾向和固守"科学万能"论,就反映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