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9,(1):58-64
失独者在生产生活中表现出了不同于主流群体的行为特征,边缘化程度逐渐加深,并危及社会治理。通过调研发现失独者在社会结构与主观心理两个维度均存在边缘化的趋势,且其在结构中的边缘情境与心理中的边缘人格之间彼此增强、互为因果。在动态的互构过程中,失独者的边缘化程度不断加深,生存状况持续恶化,并引发潜在的社会风险。为规避风险,阻断边缘化路径,可以从截断结构边缘内化为心理边缘的链条着手。 相似文献
2.
陈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5):29-36
以结构主义建构论的理论视角,考察农村失独者心理困境产生的结构性原因和主体建构。因果报应信仰下的“指指点点”、社会安全网缺失的老年生活想象、生育底线下的“身后事”、农村熟人社会性质等构成了农村失独者对失独意义建构的结构性背景,其长时间且激烈的心理困境是失独意义建构的产物。农村失独者心理困境的出路,在于通过“同命人”的联谊互助,形成非正式社会网络,获得精神性社会支持,从而促进农村失独者的心理困境缓解和社会再融入。 相似文献
3.
作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外部性效应,失独家庭已经进入了公众视野。暴露在高风险社会下的核心家庭,面对政策风险、家庭风险、观念风险、生理风险等风险,成为失独家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失独父母面对投资损失、老年失保、情感断续、社会再适应困难等失独问题,其应对模式随政府职能的完善也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建议通过政府、社会组织与失独家庭合力构建社会支持网,为失独家庭实现老有所依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4.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失独者遭受到失去独子的巨大危机,"身心灵"三层维度上皆受了严重创伤,精神极度脆弱。从灵性社会工作的角度看,面对危机每个人都有自我改变和自我超越的能力。失独者经受了失去独子的沉重打击,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略微偏离正常的思维逻辑,但理性与感性之外的灵性力量会在无意识状态下建构自身防卫机制,对危机进行"抗争"和"突围",在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失独者群体组织化和个体增能化。失独者通过主动组织化"抱团取暖"和被动增能化"自我提高"逐步强化自身"抗逆力",缓解并逐渐走出"失独"带来的阴霾与伤痛,搁置悲伤,聚焦于"无子"之后晚年的生活保障与精神慰藉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穆光宗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3):117-121
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失独风险包括了内源性风险和外源性风险。失独带来三大“欠缺冶:一是核心家庭结构的残缺;二是精神情感生活的痛缺;三是老年生活照顾的空缺。“广义失独冶既包括了“绝对失独家庭冶和“相对失独家庭冶,也包括了“事实失独家庭冶和“潜在失独家庭冶。自我拯救首先要接受事实,其次要告别过去,再次要重建生活。社会拯救的实质是对“唯一性风险冶的国家补偿和老有所养全方位支持。“失独冶的性质属于“政策性失独冶,而非“选择性失独冶。计生政策需要负责的不是死亡的风险,而是唯一的风险。建议将“扶助冶改为“补偿冶,立法保障失独老人的生命尊严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方曙光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73-78,84
运用社会排斥理论对武汉、合肥和淮南三市的失独老人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发现,失独老人受到政策排斥、社会排斥和文化排斥等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自我隔离和被隔离的状况。为此,政府应制订全国统一的相关政策促进失独老人群体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在向专业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同时积极倡导尊重失独老人的社会氛围,从而降低失独老人的社会隔离程度,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参与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7.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4):60-68
失独家庭作为社会中的特殊弱势群体面临着许多困境,如经济压力和负担、精神和心理创伤、夫妻关系危机、社会融入问题、养老和医疗困难等。针对失独家庭的特殊需求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是改善其生活质量和促进其融入社会的关键。在全面分析失独家庭社会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基础上,建议构建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和个人四位一体的失独家庭社会服务体系。该体系中政府提供政策及制度保障、养老和医疗支持,社区提供场地支持和社区关怀,社会组织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援助服务,个人提供灵活长效的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关于失独家庭在媒体和学术文章中的讨论越来越多,失独群体不断增长的数量和面临的复杂困境使其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梳理与总结,试图回顾对失独家庭的研究历程与现状,在研究动向和实务工作方面给出建议,以更好地为失独群体服务。 相似文献
9.
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在控制人口规模,实现人口再生产转型等方面曾发挥过积极功效,然而由于政策本身及社会风险的加大,使得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异常脆弱,随时有可能成为"失独家庭"。"失独家庭"的生活现状如何?怎样为这一群体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文章在对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失独家庭的实地走访,对失独家庭的生活现状与困境进行了分析,提出应从立法与制度层面明确国家责任、建立失独群体的心理救助机制;健全失独家庭的政策补偿机制;探索失独老人的养老途径等多角度切实解决失独老人面临的问题,为其构建一道安全的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0.
11.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结合安全感的理论维度和实地调查经验,演绎出失独父母安全感的基本维度,并从家庭生活领域、职业生活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三个具体维度考察了该群体安全感的状况,进而得出失独父母安全感全面丧失的基本观点。在充分发挥失独父母能动性和由内至外的安全感重建路径上,坚持制度性支持与非制度性支持相结合、专业性力量与非专业性力量相结合和组织化形式与非组织化形式相结合,是重建失独父母安全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随着失独问题的日益凸显,失独群体采用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并行的诉求方式,向各级政府提出自己兼具现实性与理想性的诉求,针对这些诉求,政府也选择性地做出了回应,但二者在失独问题的认知等方面依旧存在较大的张力和诸多矛盾。因此,只有从单向性回应、形式化回应走向互动性回应、实质化回应,努力寻求失独问题解决的平衡点与突破点,才是弥合这一鸿沟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失独老人的生活困境与社会福利政策的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控制人口、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该政策增大了一些家庭的生活风险,因独生子女死亡而产生的失独老人数量正在不断增加。本研究对失独老人群体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大多数失独老人存在经济状况恶化、精神普遍抑郁、健康状况下降、人际交往敏感封闭等困境,在生活救助、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存在着强烈的需求。目前,国家的扶助政策较为滞后,存在扶助标准低、覆盖面窄、扶助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为了满足失独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必须从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来设计和完善社会福利政策。 相似文献
14.
方曙光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2):177-184
农村失独老人由于文化程度低,晚年没有稳定的收入和保障,处于生活、社会关系、社会融入等全方位的身心困境中。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分析农村失独老人的现状和需求,研究影响农村失独老人社会救助困境的主要因素,分析失独家庭社会救助供给各主体的现状及问题,提出构建以政府为中心的“六社联动”的失独老人多元社会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15.
郑小玲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2):153-156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面对失地农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应积极制定政策,促进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从根本上保障和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17.
陈彬文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2(6):30-35
近2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失地农民的数量急剧上升;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城市化不仅只是土地非农化,农民居民化,要从根本上解决征地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失地农民问题,必需尊重和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权益,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维模式来探讨农民的土地征用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农村土地所有权性质看我国失地农民补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维才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16-119
农民失地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趋势 ,如何对失地农民进行有效补偿 ,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是对失地农民补偿的根据 ,现行法律规定造成补偿政策与实践对失地农民补偿的弱化。因此 ,重新界定土地所有权性质 ,使农民成为所有权主体 ,从而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偿机制 ;以“向后看”为补偿原则 ,体现农民的发展权 ;提高补偿费用 ,使其包含保障因素等 ,成为政策完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失海"渔民是伴随我国海洋经济高速发展和海洋战略转变所出现的新弱势群体。从社会学视角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失海"渔民的经济收入下降、政治权利缺失以及文化资本不足,其社会地位处于边缘化状态。 相似文献
20.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效用的补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征地补偿标准过低一直是征地过程中的焦点,目前的征地补偿大部分只是对于失地农民的生存权的补偿.要保障失地农民的长远生活,使失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的条件就是要保证失地农民失地后的生存效用不降低.因此,应设立土地发展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