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瞿秋白在《多余的话》中通过自我否定、自我丑化,自制了一个负面形象的瞿秋白,目的是要使杨之华厌恶自己,忘却自己.他不愿因自己的死给亲人留下巨大的伤痛.瞿秋白的这一良苦用心也给《多余的话》带来不应有的负面效应.《多余的话》中有真话、反话,也有不少夸大真实的话,读懂《多余的话》,不能望文生义.  相似文献   

2.
瞿秋白的《多余的话》是在俄罗斯文化思想影响下完成的,蕴涵着多余人心态和忏悔意识等异质文化特征。但是,瞿秋白的政治身份和当时的政治氛围导致人们对《多余的话》的误读。只有深刻揭示出这种异质文化特征与单一政治视角的矛盾性和复杂性,才能真正理解《多余的话》及其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文革”期间,瞿秋白曾因《多余的话》而蒙受奇耻大辱。时至今日,瞿秋白头上因《多余的话》笼罩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其实,《多余的话》是作者在特殊情境下写作的一个魅力特殊的文本。联系全人,深入特定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内心情怀仔细研读它,我们会受到许多启发和教益。由此看来,我们固有的评价观念存在着某种急待校正的偏颇。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瞿秋白当时在共产党内与敌人狱中严酷处境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多余的话》怎样以自己为靶子,评过摆错。认为瞿秋白是通过自我谴责的特殊曲折形式和开篇点题、首尾呼应、主线与辅线交错并行等最浅近常见的一般表现手法,来达到揭露当时党内重大隐患——王明路线——的明确目的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因其个人生活际遇和文人气质过浓,陷入文学与革命、家庭与革命的矛盾中,在遭受左倾路线打击时多忍让、少抗争,一生坎坷,是中共党史上的一位悲剧人物。临终前由于“不能自己的冲动和需要”,他写了死后备受争议的《多余的话》。该文中“历史的误会”、“对政治不感兴趣”、“半吊子文人”等,反映了秋白眷念文学、厌倦党内斗争和对自己的文学成就不满的思想。他的悲剧缘于党处于幼年时期的不成熟,受共产国际的消极影响以及其自身经历和文人气质的局限  相似文献   

6.
《多余的话》是瞿秋白的最后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人们认为谜团颇多、歧见纷出的作品。《多余的话》明显流露出的瞿秋白的悲剧色彩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形成的:知识分子和政治革命家双重角色价值认同的冲突是促成瞿秋白悲戚苦闷的重要原因;“位未得其所,才未尽其用”的惋叹导致了瞿秋白的哀怨情绪;而对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专制的愤懑以及村党的命运深切忧虑,则是瞿秋白情绪抑郁的直接动因。   相似文献   

7.
瞿秋白就义前狱中所作<多余的话>的创作动机历来众说纷纭,文章认为在众多因素中,作者的情感因素不容忽视,不妨将之归纳为"悲愤说":他的气质性格、他在党内长期受到王明路线残酷迫害的事实以及私人情感等多方面的因素,使他在临死前需要把这种长期郁结于胸的悲愤宣泄出来.  相似文献   

8.
"多余人"形象是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的典型。《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就是当时社会的"多余人"。杜少卿成为"多余人"的原因既在于乐善好施、仗仪疏财的性格,更在于其追求的儒家的政治礼乐理想。这一形象的深层意义在于对社会的叛离和觉醒,表现为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反叛,对个人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9.
瞿秋白就义前狱中所作&lt;多余的话&gt;的创作动机历来众说纷纭,文章认为在众多因素中,作者的情感因素不容忽视,不妨将之归纳为“悲愤说“:他的气质性格、他在党内长期受到王明路线残酷迫害的事实以及私人情感等多方面的因素,使他在临死前需要把这种长期郁结于胸的悲愤宣泄出来.  相似文献   

10.
先烈瞿秋白在英勇就义前,写了一篇将近两万字的《多余的话》①。“文化大革命”中极左路线把它打成“叛徒的自白书”,制造了瞿秋白的大冤案。新时期到来后,党中央为瞿秋白平了反,说瞿秋白同志被捕后,“拒绝劝降”,“坚持了党的立场,保持了革命的节操,显示了视死如归,从容就义的英勇气概。”《多余的话》,“一没有出卖党和同志;二没有攻击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三没有吹捧国民党;四没有向敌人求饶乞求不死的任何内容”,“它决不是叛变投降的自白书。”②假如瞿秋白地下有知,当可含笑于九泉。在给瞿秋白及其《多余的话》作了平…  相似文献   

11.
如果把瞿秋白《多余的话》与它的另一篇重要论文《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相对照来阅读,将能更好地阐释《多余的话》。这篇文章无情地解剖自己,承认自己是莱谟斯;有讲真话的精神;还充满了理性、韧性、反虚伪的战斗精神;更重要的是具有“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发展的品格,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12.
"多余人"一词虽源于19世纪的俄国文坛,但它本身却具有超时空性和普世性。夏目漱石《从此以后》中的长井代助就是一个与俄国文学作品中的"多余人"有相似点,却又大有不同的"多余人"形象。代助是受过西方先进思想启蒙的"天赋的贵族",他对社会极度不满却不愿投入到改革社会的实践中去,只愿做个高蹈自守的旁观者。同时,他又敢于反叛日本传统的伦理和价值观念,积极追求自我精神的独立,追求"自然"的爱情,体现出知识分子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3.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文学中的不朽形象,也是世界文学当中第一个“多余人”形象。自此,世界文学中逐渐出现了很多“多余人”和“类多余人”。过往对多余人的研究大部分过分强调其历史背景因素,这样的角度其实是缩小了这个形象的广泛性。试图从人性这个本质而永恒的角度去分析“多余人”形象,并把奥涅金和达吉雅娜放在一面镜子的两面进行审视,能帮助挖掘出这个形象的核心共性和真实内涵,对“多余人”形象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瞿秋白是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秀战士,他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重要贡献已被公认,但是有关《多余的话》的评价问题并没有完结,大家的意见还不统一,有的材料也需要挖掘和核实,因此,本文拟继续作几点探讨.《多余的话》娓娓两万言,语言徘徊,感情悱恻,但表明的只有两点:第一,承认自己应负的历史责任,依然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第二,否定自己的政治能力,认为自己这样的文人由于知识和体魄上的原因,不能从事政治,希望今后退出政治舞台.解释这两者的矛盾,分析它们适时在瞿秋白思想中的地位,应该是我们评价《多余的话》的出发点.《多余的话》的写作背景和目的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俄罗斯系列形象研究之一的"多余人"形象是俄罗斯文学画廊中极为特殊的一组人物群像.本文深入地探讨了19世纪俄罗斯文坛中出现的"多余人"形象的运行轨迹,较集中地反映了"多余人"的苦闷、探求以及不幸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6.
瞿秋白同志1935年5月在长汀狱中,面临生活的尽期,在黑暗的氛围中,“心上有不能自已的冲动和需要”,想“彻底暴露内心的真相”,从17日开始至22日写下了“最后的最坦白的话”。同时,他感到此时此地说这些话已经晚了,明知道所写的,“未必能够到读者手里,也未必有出版价值”,所以题为《多余的话》。《多余的话》是秋白给党和战友的遗言与诀别  相似文献   

17.
瞿秋白在其狱中遗作《多余的话》中专门写了一节《脆弱的二元人物》对气质人格,意识情感作“自我分折”。 “二元”指的是:1.无产阶级意识——“无产阶级的宇宙观和人生观”;2.非无产  相似文献   

18.
“多余人”随着贵族革命运动的开始而出现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几经变换,继而又随着贵族革命的终结而销声匿迹。从文学和史学的双重角度多视角地分析和论述“多余人”的悲剧,同时,我们也从历史反思的角度,对他们及其时代有了一个本质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人类对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追寻,一开始就表现在作为"人学"的文学中。文学史上著名的"多余人"、"局外人"、"硬汉"等系列性人物形象,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苦苦寻找失落的"自我"、探求人的精神价值的生动化身与历史记录,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贵族青年知识分子 ,贾宝玉的性格是矛盾的。他既不能摆脱阶级和出身所给予他的束缚 ,却又对此感到厌恶和不满 ;他既不能与他所属的那个阶层同流合污 ,却又不能在另一个阶层———下层人民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 ,他仅仅是走向衰落的封建社会里一个“多余人”。当然 ,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