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校园欺凌行为涉及不同层次的影响因素,欧美澳各国在多方尝试之后,校园欺凌防治逐渐走向“多方主体联动,多层综合治理”的整合模式。各国的整合防治模式一般从个人层次、同伴团体/班级层次、学校层次三个方面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防治干预,其对我们当前的校园欺凌行为治理启示是:提升师生对欺凌问题的警觉度;建立多渠道欺凌行为报警机制;构建和谐融洽正向的校园气氛;改变参与者在欺凌中所扮角色;建构反欺凌家校合作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一系列恶性事件被媒体曝光,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担忧校园欺凌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社会焦点。通过共词分析法对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现状进行考察发现,其研究主题主要包括六大类:校园欺凌行为特征研究、校园欺凌与学校管理的关系研究、校园欺凌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校园欺凌的成因与对策研究、校园欺凌的预防与治理研究、校园欺凌的社会问题研究,而研究的薄弱环节则主要包括品格教育研究、学生自我保护研究以及网络欺凌问题研究。因此,校园欺凌问题研究亟待进一步深化,研究视角也需进一步拓展。首先,除欺凌者、被欺凌者之外,旁观者也应纳入研究范畴,要将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实施隔离,对受欺凌者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引导旁观者积极主动地帮助被欺凌者;其次,建议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学校、教师及相关部门有效处理、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提供法律支持及保障;最后,将综合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建立由学校、教师、学生组成的反欺凌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也是影响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痼疾”。基于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复杂性与多源性特征,笔者认为,当前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面临困境主要体现在欺凌发生的隐蔽特性、防治欺凌法律决策的两难境地、传统观念对欺凌的偏颇认识和科技发展的“纵容”等几个方面。因此,树立正确的防欺凌观,建立以教师、校内外安全监察员、家长和社会公民为一体的防欺凌“安全链”;净化网络环境、实行网络行为责任制;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制裁欺凌法律法规,以及推广共赢文化、营造合作的社会风气则成为校园欺凌治理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校园欺凌是国内外学校中颇为常见而又难以有效治理的问题。中国政府对校园欺凌治理高度重视,出台了诸多治理政策,并取得一定的治理成效。但由于校园欺凌治理的复杂性,治理实践仍然存在成效不理想等问题。搜集整理国内9起典型校园欺凌事件,分析治理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基于街头官僚理论和政策执行系统模型构建分析框架,从治理人员、治理机构、治理环境、治理政策四个维度审视中国校园欺凌治理低效的生成逻辑。研究发现,要充分消解治理低效问题,必须加强治理人员尤其是基层治理人员的责任感,强化基层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等治理机构之间的联动,营造良好的支持环境,完善治理政策内容,从而为广大学生创造安全与和谐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校园欺凌这一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对于该问题的解决,各国依据本国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在我国,尚没有有效解决该问题的法规。因此,建议在现有治理的基础上,对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展开广泛调研,科学分析调研结果,找出我国目前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特点和发生原因,借鉴外国治理经验,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反校园欺凌法》,并制定配套性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来细化和补充《反校园欺凌法》的规定,从而构建我国"一核心、三维度"的校园欺凌法律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6.
校园网络欺凌行为是学生之间利用网络有意实施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具有民事侵权性.校园网络欺凌构成侵权行为要符合欺凌主体的恶意性、欺凌行为的违法性、欺凌行为与损害后果的关联性等构成要件.校园网络欺凌侵权责任根据主体类型而有所不同.为此,应当形成规范的责任承担机制,建立"政校结合"的治理模式,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或网络媒体的技术协助义务,从而系统化地规制校园网络欺凌.  相似文献   

7.
强科磊 《国际公关》2023,(6):136-138
校园欺凌问题在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极大地关注和改善,但城乡背景下的校园欺凌还是偶有发生。以部分学校为研究对象发现,无论是何种欺凌行为,其背后很大程度上是由心理问题导致的。然而,当下的学校心理干预教育还不够深入,缺乏理论研究、原因探索和多样化策略。基于此现状,本文依据心理学理论探究城乡背景下预防欺凌行为的心理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8.
为描述西部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基本特征和群际差异,采用张文新修订的挪威心理学家Olweus的儿童欺凌问卷测验工具, 借鉴校园欺凌调查工具,从欺凌对象、欺凌方式、应对方式3个方面对陕西省两所农村寄宿制学校3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欺凌对象具有同辈关系差、社会排斥高、人际求助意识弱的基本特征;校园欺凌应对方式具有旁观型多,干预型少的特征。欺凌行为应对方式的学段差异:小学阶段学生相比初中应对方式干预型多,小学多肢体欺凌,初中关系欺凌增多;欺凌方式的性别差异:男生更倾向于肢体攻击型欺凌行为;女生更倾向于关系欺凌。可测到显著的分类变量差异:欺凌方式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年级差异;欺凌对象存在就读方式差异;应对方式存在就读方式、年级差异。应结合学生群际特征差异,积极应对校园欺凌现象,针对寄宿生的群体特征,采取反制校园欺凌的有效措施,体现课程教育的德育功能,营造消弭欺凌行为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9.
家庭、村庄和学校是农村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三个重要教育主体,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农村教育主体结构。农村中小学生正是在该结构中获得成长,而农村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和多发则与其变化相关。农村教育主体结构的变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主体的缺位,表现为农村家庭隔代抚育的“不过问”逻辑;二是村庄教育主体的缺位,表现为村庄交往中的村民相互“不得罪”的逻辑;三是学校主体的缺位,表现为学校管理中官僚主义的“不出事”逻辑。这些主体行为逻辑的变化,进而带来了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阻隔,包括家庭与学校勾连的中断、村庄对学生和家庭监管的缺位,以及学校对农村社会的脱嵌。治理农村校园欺凌事件,除了法制和规范进校之外,还要搭建新型的教育主体结构,形成多元化、多主体农村校园欺凌的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0.
预防校园欺凌,不仅要直接对欺凌行为进行惩罚和干预,学校教育应从更积极的视角探索预防欺凌的长效机制。社会情绪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和负责任的决策技能,改进他们对自我、他人和学校的态度与信念。培养学生社会情绪能力是预防校园欺凌的一个关键要素。"社会性与情绪能力养成"课程成为上海静安区的预防校园欺凌的溯源性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