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之洞与清末法制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了张之洞在清末法制改革中所扮演的倡导、示范改革 ,又阻止改革深入的复杂角色 ,并分别从主客观两方面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的与时俱进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继曾国藩、李鸿章之后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领军人物,但他的影响并不仅限于洋务运动。他更有影响的时期应当是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的“后洋务时期”,尤其是新政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的思想与实践都体现了与时俱进思想。  相似文献   

3.
广西具有近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始于清朝末年。这一时期出现的中等实业学堂,其办学方式、办学目标和学校专业设置等方面都已经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实业学堂、专业设置紧贴实际需要、学员毕业后派往农村推广农业技术等方面,对现阶段发展广西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清流"若是八股之下士人内心扭曲的亢奋,"洋务"则为夕阳中当权者妥协的变通,做为清末"士大夫"楷范的张之洞,以"清流"入仕,兴"洋务"畅仕,然"臣民"的自身定位,使他始终无法从配角转化为主角,只能被动的择世而行;袁世凯小站练兵,拉开"北洋系"指点江山的序幕,但武人长于施威,乏于布德;遇乱世若一味持强,则如饮鸩止渴,饱则即亡。张之洞和袁世凯一文一武,于南北间刚柔相济,但面对错综复杂的时局,困顿中求生的民族,也于彷徨间两难。  相似文献   

5.
6.
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制度的变迁尤其是1902年“壬寅学制”的制订和1904年“癸卯学制”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现代学制的产生和中国教育在制度上走向现代化的开始。文章从中外形势发展的需要、新学的发展和推动、经世思想的推动、进步人士的影响四方面因素讨论张之洞与清末学制变迁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7.
云南的职业技术教育产生于 190 4年 ,在民国时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这一阶段云南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真实反映云南职业教育实际状况 ,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其发展规律 ,旨在对今天云南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从而起到借鉴和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是晚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 ,李鸿章之后最重要的洋务派官僚。他办洋务、抗击外国侵略、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张之洞传》一书对传主一生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述 ,稳妥精当的评析  相似文献   

9.
清末礼法之争是清末修律中法理派与礼教派之间的一些争论,这次争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围绕"存留养亲"、"亲亲相隐"、"无夫奸"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主张去除以三纲五常为最高指导原则的传统法律体系及理念,大力吸收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法律思想和体系,为中国法律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清末自强学堂(后为方言学堂)是辛亥革命胚胎地之一,相当数量的学生投身反清活动。晚清学堂师生虽因立场处境不同,代际有所冲突,但因势求变之心类似,行为看似相反,实则相成。比勘新旧史料,张之洞被称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确有实事可证,钱恂更代表自强学堂师长辈中与反清活动有直接联系者。辛亥革命的多歧面相,从清季师生关系走向略可...  相似文献   

11.
张之洞一生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创办了几十所师范学堂,在他的努力下,独立、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得以确立。在兴办师范教育的实践中,他提出师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同时,他倡导的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胆革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有力地促进了师范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清末专利     
清末实行的专利是近代中国从经济、制度领域模仿西方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其专利运行过程中,申请专利的物品是否获得批准,以及其独享专利的年限,一直是清末专利存在的重要问题。此外,清末各界为了更好地适应世界潮流,对外国专利进行了详细介绍,清政府为此制定专利章程,设立商部,以确保专利的正常运行;但在其具体实行过程中,仍存在大量问题,清末的舆论对此作了大量的评述。  相似文献   

13.
在张之洞看来,哲学(西方哲学、佛教)具有否定政治秩序和伦理规范的作用,所以极力反对哲学。在古典政治哲学看来,哲学作为追求智慧的纯粹知性活动,对于任何政治社会都必然是危险的、颠覆性的。经学是中国这一特殊政治共同体得以形成和存在的根基。哲学在摧毁经学的同时,也摧毁了中国这一特殊政治共同体存在的根基。张之洞作为政治家,从秩序存立根基的角度反对哲学。它反映出张之洞作为一个政治家对哲学与政治之间紧张关系的深刻洞见。  相似文献   

14.
张之洞作为近代教育家,早期曾对传统书院教育进行改革,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洋务运动期间,试办以"西学"为主的新式学堂;甲午战后,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近代教育思想,并认识到建立新学制的重要性,在湖北大规模兴办新式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和国民教育.这些活动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謇和袁昶是晚清史上的两位名臣。自1880年两人初识到1900年袁昶被杀的20年间,他们合作共事,对晚清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的言论和主张既影响了东南督抚,又影响了朝廷中枢,在变数不定的晚清政局中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们相知相交、合作共事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6.
清季张之洞“君子儒”探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标榜的“君子儒”形象在晚清张之洞这位封疆大吏、儒臣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表征,通观张之洞修身治国思想,可以从他的力辟公羊、调和汉宋、学兼中西、经世务实等方面得到佐证,他的学术宗旨和治世理念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而他本人,也应成为千百年来“内圣外王”的又一个大践行者。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外国资本主义借助国家强力进入中国。在与列强的不断冲突中,清政府越来越感觉到新式人才的缺乏,发展新式教育逐步成为社会精英和国家的共识。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时期,国家的教育政策发生重要转变,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国民教育。教育政策的转变客观上使国家成为国民教育的积极推动者和办学主体。国家采取抽收捐税等多种手段以筹措大量教育经费,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尊卑有序、贵贱不等和皇权至上是中国传统法律观念的精要,并且作为一种文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想转变传统法律观念是比较困难的.然而在清末变革的背景下,清政府通过法政学堂和大学进行了大规模的新式法学教育以及海外留学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以西方的法律观念为指导,按照现代法律部门的分类进行课程设置,教材多使用西文,教师也多为西方人.清末新式法学教育为我国培养了一些新型的法律人才,更重要的是导致了传统法律观念向现代法律观念的转变.同时,它也促使礼法分离和现代法学的建立,并为体现法治文明的司法体系的形成作了法理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9.
晚清时期中国纠纷解决机理发生变化,体现为成文法的完善,诉讼意识的增强,和判决力度的加大。由于外来侵略和建立近代法制的压力,清朝被迫进行司法体制变革,力图建立近代司法体制。但由于政治体制和社会环境的限制,司法体制转型先天不足,未带来纠纷解决的实质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