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试析美洲殖民地时期天主教与新教不同的社会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初期先后被移植到新大陆的天主教和新教给美洲有关地区抹上了不同的色彩:天主教将中世纪的封建残余成分带给了拉丁美洲,从而阻碍了那里的资本主义成长;而新教将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思想的混合物注入北美荒原,从而开辟了一条新型的社会经济发展道路。天主教和新教是造成近现代拉丁美洲与美国社会经济差别日益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化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国民革命是中国完整意义上的政治现代化运动,它第一次实现了中国现代化领导力量的整合,发起了空前的社会总动员,完成了由被动现代化向主动现代化的转变。这次现代化虽然失败,但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民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欧洲宗教改革语境中,英国与罗马教廷势不两立,英国剧作家通过戏剧创作参与宗教论战,君王利用剧院舞台宣扬新教主张以构建民族国家,观众在观看戏剧表演过程中实现国家认同。戏剧《哈姆雷特》、《西班牙悲剧》、《马尔菲公爵夫人》等谴责天主教偶像崇拜和圣餐仪式,使用新教的宗教隐喻和见证手法,以树敌方式推进国民的民族身份建设。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侵入,中国东北营口开港,基督新教传教士为了传播基督教,在吉林创办了许多教会学校,对吉林地区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教传教士初到中朝时,都采用了医学传教的间接传教方法。由于他们入国的方式和行为不同,中朝两国统治者分别实行了禁、驰的政策,基督教迫于清廷的严禁和防范而借助本国武力和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为日后华人诟病;而在朝鲜宽容的环境下,基督教很好地融合到了朝鲜民族的历史命运中,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日军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结成民族统一战线以抵抗其疯狂侵略.在中国有较大影响的天主教、基督教上层势力,基本上对中国的抗战事业采取一种中立甚至袒护、支持日本侵略的态度.但这不是中国天主教、基督教的全部,广大的爱国教徒激于国家、民族大义,以无畏的牺牲精神投入到神圣的抗战中去.应把广大宗教人士的爱国实际行动与宗教上层的反动指导思想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7.
清末天主教和新教在华传教活动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法国和美国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为例,选取几个不同角度考察了天主教和新教清末在华活动的异同,认为天主教和新教的历史渊源、社会背景所导致的不同属性是二者在华活动特点的最深刻导因。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历史上曾经两度合作,又两度分道扬镳.事实证明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损;合则国泰民安,分则民穷国衰.时隔60年,两党"第三次握手",前景可待.  相似文献   

9.
从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在中国抗战问题上实行两面外交,即一方面向日本表示和平,避免卷入中日冲突;另一方面同情和援助中国抗战,希望中国削弱日本。这种政策,既维护了苏联的安全,客观上也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10.
司徒雷登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美国驻华大使。任期内 ,以美援为手段和条件 ,极力敦促国民党政府进行美国式的民主改革。同时 ,多方阻挠共产党加入联合政府或在联合政府中占多数席位。其目的是干涉中国的内政。随着国民党败退台湾 ,美国的干涉主义外交政策在中国遭到彻底失败。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新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据其教学目的,要在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等各个层面,形成课程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关系,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许多有基督徒身份或者倾向于基督信仰的诗人。对于他们的写作,诗坛往往以"宗教诗歌"或"次要诗歌"轻视之。这种轻视是国人对文学与宗教之关系的简单理解。随着当代中国文学日益世俗化,诗人们也一直在寻求种种"神性"的写作来应对。他们尊重文学的自身特性,正视生命的沉沦境况与救赎之需,敏于自我生命的问题、关注人的历史与命运。他们虽未高举"神性"大旗,在这个时代,却具备了真正的"神学立场"。他们的写作,尤其值得当代汉语诗坛关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中的苏区书写,自新中国成立即已开始,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结束.苏区叙述在文学史编纂中的起伏变化直至离场,关联着文学史书写的整个思潮背景的动态变迁,也关联着社会转型期文化价值的不断调整.在如今倡导文化自信和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语境下,将苏区文艺重新纳入人民文艺的叙事脉络,使其重返文学史场域,以期完整描述二十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图景,其应成为传承苏区精神的重要路径与课题.  相似文献   

14.
历史是小说创作的背景之一,以或直截了当或一笔带过的表达方式存在于小说的字里行间。小说自译者因其兼具作者和译者身份,必然肩负历史书写的使命。汉语平行语料表明,自译者多使用双语文本合力的方式集中再现民国时期(1912—1949)的历史,且在汉语原文和英语译文中体现出明与暗两种处理倾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现代文学的道德叙事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现代文学真正的“宏大叙事”是道德叙事。近代文学道德叙事的实质内涵表现为“道德至上,私德优先”。五四文学虽然以“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为叙事转换的革命性标志,但传统道德的某些根本价值原则仍然在深层结构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即使对新道德的高扬也在道德/艺术思维方式上与传统道德叙事纠缠不清。一方面它是“道德至上”审美原则的超常延伸;另一方面它又将近代道德叙事发展为审美上的道德实用主义叙事。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了丰富的中国近现代史内容,教师通过丰富历史知识、提高理论素质,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从而让当代大学生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加强大学生对中国道路的信心,勇于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忽视,使得某种"趋同"的文学史意识产生着潜在影响."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提出的意义不仅在于认识到这种影响,还在于在这-文学史观的观照下,学界可以对如何定位多民族文学互动融合的重要性、怎样评价不同时期文学史书写中少数民族文学的书写方式、如何发现和重新审视被遮蔽的各异的文学经验,从而整合出-种更真实、更清晰的文学史视野等-系列问题作出有益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8.
再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中国文学自开始“文学革命”至30年代抗战爆发,占主导地位的是既注重文学的自身价值,又要求文学为社会改革服务的倾向。抗战发生后,背离这一传统而强调文学仅仅是政治(包括救亡和社会改革等内容)工具的倾向呈螺旋形上升,至“文化革命”期间而达于极致。70年代末又向原来的传统回归。但到80年代后期,以融合着人生追求的文学自身价值为中心的潮流逐步发展,到90年代遂取得了主导地位。所以,90年代文学与其以前的文学具有重大差别;这一时期也就成为当代文学的开端。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复杂关系。认为基督教进入并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精神和形式上的重要资源。现代作家借鉴了基督教思想和《圣经》的文学价值 ,并创造性地加以文学表现和转化 ,从而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丰富而独特的意义世界和话语方式。文章还进一步比较性地探讨了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 ,同中国传统文学与佛禅和道家 ,西方文学与基督教联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问题。由此提出建立中国文学的现实性与终极性 ,民族性与人类性价值相互统一的美学意义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张玉芬 《南都学坛》2000,20(1):97-98
中国近现代史是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把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与世界历史的横向冲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复杂的内外背景下理解近代中国的屈辱与抗争;历史表明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历史性选择;改革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