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战世锴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70-74
主体性是西方哲学研究的主题,主体性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主体实体化到主体性反思的历程。在主体性反思的阶段,休谟、康德以及法国的结构主义者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而列维纳斯从存在论角度阐释的主体性反思往往被忽略。列维纳斯运用存在、时间等概念阐释了存在只能置放于主体意识的瞬间,在瞬间中获得肯定性的真正存在。然而这种通过意识置放的存在也陷入了绝对化的形而上学,因为主体、存在、瞬间的结合建构了自身指涉的同一性,限制了主体、存在外在化的可能,因此列维纳斯通过存在论层面的主体性反思揭示出了主体性存在论的局限性,提出要走向他者。 相似文献
2.
尚杰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4):17-24
勒维纳斯的“他者” 暗含了关于“孤独” 的话题,它搁置了自然或常识的态度,思考那些经验科学无法回答的“不可能”的话题,它是古希腊哲学问题的当代展示。在这个思考过程中,本文也涉及到海德格尔和当代其他法国哲学家相关的论述,讨论了这些思路在学理上与时间哲学之间有密切关联,即时间不是一个关于对象的话题,不是一个可以用“这是什么” 的问答方式可以解决的问题,时间只存在于事物自身内在绵延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一切外部世界的因素都只有纳入内在绵延的因素,才具有意义,而这与精神的孤独状体是切合的。 相似文献
3.
4.
5.
张中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
自现象学练习开始,列维纳斯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走出自我,走出“我思”.在他看来,在自我内部虽可窥见他人,但这并非彻底的“异质性”他人.通过对艺术“异域感”的描述,列维纳斯发现了走向“他者”的可能.他从“异质性”中看到了“他人”,也看到了未来和自由.对列维纳斯来说,爱是朝向他者、朝向邻人的普泛化“爱欲”,它保护他人、保护相异性,“爱”和“欲望”暗示了超越自我和走向他者的可能性.追根溯源,从“直觉”(感觉)出发,列维纳斯发现“异质性”,并最终释放了无限的、绝对的他者.列维纳斯认为,只有“他者”才是真正的自由和未来;他从形而上学中呼唤伦理关系,呼唤无限他者的无限性,呼唤与他人的非暴力关系. 相似文献
6.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31-137
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列维纳斯(Levinas 1906—1995)的他者论主体观对于分析早期戏剧人物存在的主体性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他对主体间性突出作用的强调使读者和观众清晰地看到了莎士比亚戏剧人物主体性思想的环绕。莎翁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不仅是社会身份的展示,更是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格主体,主体与他者的回应关系在伦理与责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升华。 相似文献
7.
许宏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5-30
“他者”研究的深入给翻译伦理研究带来了巨大的促动与启迪,几个重要的理论家是勒维纳斯、德里达和斯皮瓦克.勒维纳斯认为“我”不应同化“他者”,必须尊重“他者”,必须无条件地为“他者”服务;德里达认为勒维纳斯过于理想主义,德氏既强调“他者”异于“我”,真正的翻译要保留和尊重“他者”文本中体现的差异,又指出“我”要避免因太好客而成为“他者”的人质;斯皮瓦克又进了一步,不仅指出“他者”并非整体、同一的概念,“他者”各有特性,而且明确倡导“直译”的方法,为实践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孟彦文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1):50-54
勒维纳斯哲学的全部努力是企图把伦理学确立为第一哲学,而在他看来,要建立作为第一哲学的伦理学首先要摧毁存在论哲学,所以他对存在论哲学的理论根据及其后果进行了清理和批判.他认为,正是他人的出现使存在论置身于可疑的境地,也正是他人的出现,伦理学才得以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9.
10.
黎学军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28-33
余英时,当代海外新儒学代表之一。余通史、通儒,喜论中国文化史之短长,其著述偏重于"窄而深"的史学专论。余对起于"五四"运动并延宕至今的片面强调科学作用的思潮颇不以为然,认为当代中国片面地以科学为尊,而忽略了人文之德。由此,他提倡一种轻"天道"重"人道"的人文史观。其游学美国多年,智识背景及思想观点与大陆学者迥异,但这并不妨碍人们以"求同存异"之眼观其文化史观之大略。 相似文献
11.
莱维纳斯的“他者”思想及其对本体论的批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孙向晨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现代法国哲学家莱维纳斯认为西方哲学的特征在于本体论传统 ,这种传统漠视“他者”的他性 ,而追求同一性 ,其现实的后果导致欧洲现代的种种危机。莱维纳斯强调他者的绝对性 ,认为与他者关系的伦理学先于本体论 ,是第一哲学。而理解伦理学的首要性要从他人之脸入手。作为本体论的哲学正在趋向终结 ,而当我们学会聆听他者的声音时 ,哲学将迎来它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2.
吴增定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1)
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的动机是克服自笛卡尔以来的现代哲学的“内在化”的危机,试图通过意识的意向性构造特征也克服内在性与超越性之间的分裂和对立,并且提出了“内在性中的超越性”思想。但在列维纳斯看来,胡塞尔不仅没有克服现代哲学的“内在化”的危机,反而将这种内在性的逻辑推向了极端,以至于使得任何超越性都变成意识的意向性构造成就,也就是说,将一切超越性都内在化了。在这个意义上,列维纳斯将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看成是一种否定外在性、超越性或他者的“总体性哲学”。通过对于胡塞尔的“内在性中的超越性”思想的批评和改造,列维纳斯将内在性和超越性严格区分开来,并且提出了一种彻底的超越性或无限性思想。首先,他对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进行改造,将作为内在性从意识和表象的领域改造为一个包含了享受和家政的“自我主义”领域。然后,他将这种内在性的“自我主义”逻辑推到了极端,由此揭示出了一个不能被内在性领域所包容的纯粹外在性、超越性或者他者的伦理领域。但本文认为,列维纳斯并没有令人信服地阐述这种纯粹的超越性或他者的伦理维度如何显现,因为任何显现都是一种内在化。 相似文献
13.
张帆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1):77-80
列维纳斯是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他提出的伦理学是第一哲学的观点在西方思想界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列维纳斯的思想来观照翻译研究,我们认为翻译具有伦理优先性的特征。而列维纳斯思想较之哈贝马斯的交往伦理更加切合翻译的实际,因而也更加适合作为翻译伦理学建构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卫国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40-44
海德格尔思想被公认为后现代思潮的发源地之一,但激进的后现代思想家们又不断批评其理论的保守性,他们正确地抓住了海德格尔后期思想转折的方向,并且将转折所指向的维度彻底化,这种彻底化、极端化使他们反过来指责海德格尔哲学是"在场形而上学"。本文通过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差异、此在的被抛性、向死存在及作为视域的时间、与他者的关系等多方面的继承与批判的分析,试图揭示后现代思潮对海德格尔思想中某些环节进一步极端化的合理性及其限度。 相似文献
15.
王凤兰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3)
从翻译学科性质的视界出发,可以总结出翻译活动中各主体相互对立,相互渗透、补充,并共同承担交际工具的使命这一特质。探讨主体间性在翻译活动中的可行性问题,应充分注意主体间性所产生的作用及各主体之间所构成的复杂意识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刘凤泉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84-89
司马迁继承重人哲学思潮和重人审美趣味之文化精神,其文学创作思想突出人的主体性,强调文学创作的创造性质,揭示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重视文学创作的人物塑造,完成了文学向人学的历史进步,真正揭开了中国文学自觉的大幕。 相似文献
17.
客观性:难以逾越的哲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延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64-71
客观性问题是哲学研究中的根本性问题之一.19世纪中叶以后,关于客观性问题的辩争成为西方恒久不衰的哲学争论.一方面是深入批评传统哲学离开人的生活实践讨论客观性问题、以绝对主义的态度对待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哲学观念,另一方面是努力揭露20世纪许多哲学流派的经验论、相对主义倾向,这构成客观性问题争论的两个侧面.客观性问题是一个认识论问题,而不是事物在自身的存在性问题.立足人的主体性存在重构符合当代文明发展的客观性观念是紧迫的哲学课题. 相似文献
18.
英国哲学传统中的语用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总结了英国哲学从洛克的"符号行为哲学"到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的语用哲学思想,分析了语言的使用、语境、言语行为等问题在英国的产生发展历程,指出英国哲学中语用思维的发展显示了一种独特的研究主题和路向,特别地关注于言语行为和语境,成为现代语用学的主要来源之一。这对于从哲学渊源的角度认识现代语用学的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雪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4(6):133-136
唐玄宗统治时期,道教重玄学学者吴筠开始将唐初重玄学的理论重心由道本论向本原论 生成论转变,由此形成其贬佛融儒、同有无、忘情说及性命双修等道教哲学思想。同时,这又是对道教的道体论、性情论及修道方法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特色既代表了当时上清派主流的理论水平,同时又包蕴了内丹道思想的萌芽,是对重玄学的发展和总结,预示着重玄学已逐步向性命双修的内丹学转变。 相似文献
20.
陈章梅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14-16
江泽民同志的创新思想内涵丰富,创新的精神实质是与时俱进;创新的前提条件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的基本要求是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