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绚丽多彩的欧洲文学史画卷上,有一个吝啬鬼的家族,洋洋大观,是一批颇为引人注目的艺术形象。他们的故事脍炙人口,他们的名字广为世人所知。他们是一类人的典型,有的简直就是吝啬和贪婪的代名词或同义语。他们堪称一群丑类,永远是人们谈笑戏谑的对象,分析研究这些吝啬鬼的形象,对于深刻理解剥削阶级的本性,了解金钱世界的罪恶渊薮,增加人们的审美情感都是大有益处的。 这个吝啬鬼家族中,最有名、最突出的代表要算是夏洛克、阿巴公、葛朗台和泼留希金了,他们分别出自欧洲四位文学泰斗之手。按创作的先后顺序,他们分属下列作家与作品:夏洛克——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1596年),阿巴公——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莫里哀的喜剧《吝啬鬼》(1668年),葛朗台——法国批判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严监生与欧洲文学中的四大吝啬鬼形象进行辨析,认为他们在个性特征、行为表现、精神实质等方面有极大不同,严监生是具有吝啬和慷慨两面特征的另类形象,他既吝啬又慷慨的矛盾表现取决于中国科举文化和封建伦理压制下的卑微人格。  相似文献   

3.
《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在一八三三年写成的长篇小说,是作家自称“最出色的画稿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巴尔扎克极其鲜明生动地塑造了葛朗台这样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典型。剖析一下这个暴发户形象,有助于我们对新生的资产阶级、暴发户的认识,这对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论,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译文也是一种“文”。读者读作品,或者作家读作品,已经译成中文的,都是当作中文来读。越是好的译文越是这样。读巴金译的屠格涅夫.读傅雷译的巴尔扎克,读者就以为屠格涅夫和巴尔扎克就是那么写的。除非这读者是该书的编辑者或校阅者,他对照着外文读.必须品味外文和中文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世界观对创作起着指导或支配的作用。以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而论,他的世界观制约着他的创作,在这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它们是互相一致的。不过,在巴尔扎克的世界观里却有矛盾:一方面他有保王党的政治观点和天主教信仰,这些是落后的,在某些场合甚至是反动  相似文献   

6.
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在卢昂一个医生家庭,在巴黎攻读法律,因病退学。1845年父亲谢世,此后福楼拜迁至卢昂近郊,潜乙于文学创作,直至1880去世。福楼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1856)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著名作品,被誉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它与司汤达的《红与黑》和巴尔扎克的《幻灭》同视为法国的三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杰作。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本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在“我为什么写作”(Why I Write)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1888年在给作家哈克纳斯的信中说:“巴尔扎克,我认为比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一个现实主义艺术家,在他的《人间喜剧》里,给予了我们一部法国‘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的历史……”恩格斯的上述评论属于文艺社会批评的范畴。以这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提到,巴尔扎克“在深刻理解现实关系上总是极其出色的。”恩格斯则说:“巴尔扎克,我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这一切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是老巴尔扎克最重大的特点之一”。(《致哈克奈斯》)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或通信中都经常提及巴  相似文献   

9.
王一玫 《理论界》2006,(1):195-196
现实主义作家不只是一丝不苟地描摹现实,他也有那些荒诞不经的超现实的描写。“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好像是结合在一起的”。巴尔扎克也不例外,而他的浪漫主义风格体现得最为明显的,便是第二时期的创作,尤其是这时期的中短篇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0.
论端木蕻良小说创作的两种追求与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阳刚与阴柔  端木蕻良于 30年代踏上文坛时 ,时代政治和文学主潮的影响及自身对此的积极认同 ,所受外国文学的浸润尤其是对 1 9世纪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作家作品的偏爱 ,使外表清癯文弱、在东北作家群中显得最具有“文弱书生”气质的端木蕻良 ,产生了一种对“宏大叙事”和阳刚之气的审美热爱与文学追求。其实早在 1 92 8年 ,当端木还在天津南开中学求学时 ,就与人合作撰写过《力的文学宣言》并在他参与编辑的学生刊物上发表。在写于抗战时期的长篇小说《大江》的“后记”中 ,端木蕻良强调自己“欢喜巴尔扎克更…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评价首先是根据当时历史要求,只要作品能“真实地描写現实,”能引起人們对“現有秩序的永久性的怀凝”那就可以说是一部好的作品。因此,恩格斯给巴尔扎克很高評价是完全正确的。但恩格斯同时也指出了这位伟大的現实主义艺术家在政治上是一个保皇党,其作品是对上等社会的必然崩溃的輓歌。这正说明了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和作品都是反动的。巴尔扎克对其本阶級进行尖锐諷刺,对其政治死敌毫不掩飾的赞赏是出于无可奈何,是“不得不違犯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的”而这一点是有价值的,恩格斯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肯定了他。所以我們认为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评价是完全正确、完全統一的。但有一些人,为了给自己的修正主义理論寻找根据,就有意歪曲恩格斯的評语,謁力美化巴尔扎克,从而达到反对作家的思想改造,反对文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目的,这是我們坚决反对的。  相似文献   

12.
译文也是一种"文".读者读作品,或者作家读作品,已经译成中文的,都是当作中文来读.越是好的译文越是这样.读巴金译的屠格涅夫,读傅雷译的巴尔扎克.读者就以为屠格涅夫和巴尔扎克就是那么写的.除非这读者是该书的编辑者或校阅者,他对照着外文读,必须品味外文和中文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标题中虽然用的是“诺奖”这两个字,但本文所要谈的实际上却只是诸多诺奖中的一项,即“诺贝尔文学奖”。的确,对于许多国人来说,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情结。它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这100多年里竟然始终没有一个中国作家获奖,不管怎么说也让我们觉得很不舒服。虽然有一个高行健获了奖,但他却已经加入了法国国籍,已经不是中国人了,虽然他的作品还是汉语作品,而且大陆这边也没有怎么承认他的成就。所以中国作家还是没有获奖。国人对此当然觉得遗憾,甚至还有些愤懑,认为这是因为评委们戴上了有…  相似文献   

14.
小說家和文艺批評家司湯达(或译斯丹达尔)是十九世紀法国批判現实主义文学最卓越的代表之一。司湯达、巴尔扎克、雨果、乔治·桑和福楼拜这些偉大的作家在法国近代文学史上展开了最光辉的一頁。在十九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这二十年間,司汤达和巴尔扎克的現实主义小說放射着万丈光芒,成为法国民族最宝貴的文化遺产的一部分。然而,司湯达的民主思想和进步作品一百多年遭受到資本主义国家的統治集团及其御用文人的仇视和污  相似文献   

15.
巴尔扎克从来也没有同情和赞赏过工人。他认为工人是“一种社会的零”,“应该为强有力的手段所控制”;认为通过工人选举出的政府是“唯一不负责任的政府”,減少主人劳动时間”就会抬高物价,等于侵犯人类的资本”;他还誣衊工人是“野蛮人的前卫”。如果一定要说他还同情和赞赏过工人,那也是有他的政治目的的,即为了反对资产阶级。因为在当时,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比封建貴族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显然大得多,自然他就要联合其他一切力量来反对当时的主要敌人——资产阶級。巴尔扎克虽然也写过无产阶级,但那並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而是貴族与貴族之友。因之,以巴尔扎克对工人的态度来断定其世界观中有进步的民主的因素,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在现象学方面,胡塞尔晚年“Horizont”(视域)学说比他的他人理论更接近当代的“他者”旨趣;在精神分析学说方面,弗洛伊德和拉康的“他者”已蔚然大观;在同时代的法国哲学中,勒维纳斯的“他者”理论更是对他者状态的尖锐化和鲜明化。可是,德里达的问题是,如果胡塞尔的“视域”已经成为康德意义上的理念,成为“太阳的太阳”,成为历史性本身,那么,我们该如何讨论这个意义上的“他者”?如果精神分析中的“他者”只不过是一个“发明”,我们该如何认识“他者”?如果勒维纳斯希望走出一条迥然不同于希腊传统的道路,但他所提出的“他者”…  相似文献   

17.
左拉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一位最重要的小说家。他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受实证主义哲学和实验医学的影响,创立了一套自然主义的小说理论(其中包含一些现实主义的见解)。他的创作基本上采用现实主义的方法,但也不可避免地在某些方面受到自然主义小说理论的影响。巴金作为一位情感——伦理型的作家,他的创作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就其个人气质而言,显然并不像另一位具有科学理性精神的茅盾那样“切近左拉”,但是他却将左拉视为自己所敬仰的一位老师,在创作上对左拉也有所借鉴。法国神父明兴礼曾经说过,“如果要谈巴金所引用的哪一位作者的作品最多,那我要说是左拉了”。捷克汉学家与立安·高利克甚至认为,“如果说在诸多俄国文豪中与巴金最为相近的作家要数屠格涅夫,那么在法国作家中占有相应位置的则是左拉”,将巴金与左拉的关系置于他与其他法国作家关系之上。巴金为什么对左拉感到兴趣呢?他到底从左拉那里接受了什么?扬弃了什么?这又是如何发生的?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18.
巴尔扎克並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保皇党,他跟道地的保皇党作家有些差別。他拥护君主制度和天主教,但他稍有民主思想:他幻想社“开明”的贵话来统治会比资产阶级统治者要好些,这种思想在当时对资本主义社会提出批判,是有进步意义的,但这种封建理想从社会发展的进程来考察,又是反动的。在他的晚期作品里,他有了民主主义思想,不过他的保皇党立場在晚年也没有泯灭,还是有些表現的。  相似文献   

19.
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文学辉煌.通常是以文学大师来命名和改写的。人们讲起英国文学、法国文学,首先就会想到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拥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多么希望我们的作家我们的民族文学也走向世界。新中国成立后,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曾寄希望于培养出无愧于时代和民族的大作家,产生举世公认的、能够划开一个世纪的文学巨著。也许是人们的期望过高了,难以兑现。在即将进入21世纪之交,不知这种期待还有多少距离?改革开放,中国作家成才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时代给作家施展宏图提供了那种可能,但还不是现实。现实的情况是,…  相似文献   

20.
<正> 1962年11月14日,茅盾在与笔者谈话时说:“我在年轻时也曾想做个革命家,革命家没做成,才做了作家。但即使做了作家,也没有写出多少真正成功的作品来。”(《“源泉艺术在民间”——茅盾谈自己的创作》,见《华东师大学报》1981年6期)后来他在与法国作家苏珊娜·贝尔纳谈话时又说:“因为我没有成为一个职业革命家,所以才当了作家”(见《光明日报》1981年4月25日)。这些话除表现出茅盾的谦逊美德外,也说明茅盾在青年时代,确曾努力参加社会和革命活动,想做一个职业革命家。特别是从五四运动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时期,他的社会和革命活动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对茅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