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货币观撇开微观银行中介的作用,而银行借贷渠道、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银行资本渠道等信贷渠道观则强调货币政策通过银行信贷供给对投资和产出的间接影响,且认为具有不同资产负债表特征的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反应不同,从而导致货币政策在不同类型银行间具有分布效应。结合微观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特征及其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角色与功能、货币政策扩散机制的可能检验途径及其构造原理,认为银行的资本结构及其内在管理也应被纳入货币政策的决策框架。  相似文献   

2.
基于货币政策框架理论,设定了货币目标框架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现行货币目标框架的有效性并探讨了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有效性下降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中国应择机渐进导入通货膨胀目标框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一个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在全世界日趋流行,但现阶段我国实施条件尚未成熟。为了创造条件,积极准备在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应从实行货币政策的单一目标、深化汇率体制改革、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以及提高通货膨胀统计效率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货币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4.
货币经济学中关于物价水平决定的理论包括货币观点和财政观点。货币当局(中央银行)、财政当局(政府)、民间部门之间的行为博弈共同决定了均衡物价水平路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组合协调搭配关系可以归结为:积极型货币政策+积极型财政政策;积极型货币政策+被动型财政政策;被动型货币政策+积极型财政政策;被动型货币政策+被动型财政政策。1990年之后中国货币政策属于被动型货币政策规则,财政政策类型属于李嘉图类型。中国均衡物价水平主要是由货币政策决定的;通货膨胀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货币现象;财政当局在利用增税方式来平衡债务方面具有较好的控制力。未来中国可以从渐进导入以利率为主要操作工具的通货膨胀目标框架和财政政策债务目标框架、设立财政政策委员会等方面构建保证物价稳定的基本政策操作框架。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是中国构筑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要考虑的关键要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成为争论的热点和焦点。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有被动影响与主动反应两种情形,具有非线性的特征。计量经济学前沿领域的 STR 模型,在研究非线性经济行为方面表现出了优越性。现有文献基本上在线性框架下研究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阐明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非线性影响的机理和方式,构建合意的非线性 STR模型,检验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的被动影响和主动反应的数量特征,是未来可行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在货币政策调控与宏观审慎管理理论框架与协调机理的基础上,运用2008~2018年间商业银行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货币政策调控与宏观审慎管理共同影响银行信贷规模时,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总量效应较为明显,宏观审慎管理的资本比率要求显著约束了银行信贷扩张力度,直接影响银行信贷和结构变动;宏观审慎逆周期资本要求,降低了货币政策调控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效应;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资本要求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约束更为有效,货币政策调控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影响约束作用较为明显;两者通过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影响银行信贷规模,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了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比率,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资本比率要求迫使银行增加缓冲资本,约束了银行风险承担水平.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在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等方面均出现了明显的问题,理论界有人撰文提倡我国应实行西方一些国家目前操作得较好的通货膨胀目标法的货币政策框架。而目前我国央行的信誉度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均不高,货币政策存在多目标约束问题,货币市场和间接宏观调控体系不发达,以及在通货膨胀预测方面存在技术难题等,使得通货膨胀目标法在我国目前不具备实施的可行性,但可以将通货膨胀率作为测控目标。  相似文献   

8.
在货币政策的框架构成中,透明度(即非对称信息)在货币政策制定者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披露程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合理的透明度可以优化货币政策相关信息的传递方式,降低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有助于中央银行克服动态不一致困境,提高市场效率,并进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透明度提高对货币政策的效率会带来影响.透明度提高之后,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幅度大为缩小,经济平稳高速增长,因此,货币政策透明度与货币政策有效性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货币政策要发挥作用,必须通过其传导机制来实现.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大大削弱了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基础,使货币政策传导需要考虑的因素多元化,传导途径变得复杂化,基于此,提出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框架,探讨了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的各个要素的影响,指出金融创新改变每种传导渠道的相对重要性,使货币政策传导同时受到加强和削弱的效果,即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具有非平衡性.  相似文献   

10.
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框架下 ,分析了在不同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货币当局应采取浮动汇率制而不是固定汇率制 ;同时 ,结合我国实际阐明了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及效应 ;最后 ,提出了增加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