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痕文学"的领军人物,凭《钟鼓楼》获得茅盾文学奖,曾任《人民文学》主编,三次登上《百家讲坛》讲《红楼梦》,现在,他"狗尾续貂",给《红楼梦》续出了往后的28回。作家刘心武看似爱折腾,不过,他的内心却钟爱寂寞。  相似文献   

2.
吉尔·德勒兹是20世纪的法国哲学家,他从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汲取创造哲学概念所需要的养分,并用一种基本的感觉理论和流变思维进行着他的反思。他用他的生成哲学对什么是真正的文学和什么不过是流行文化进行了区分。因此,旨在研究德勒兹文学批评层面的"流变性"在其思想中的展开过程,同时梳理德勒兹有关文学的学术生涯,厘清其主要思想,构建德勒兹式的文学意象。德勒兹对于文学的哲学化思考,尤其是在生成哲学视域中对文学的观照,给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老舍作为一个深得人民喜爱的文学艺术家,他为文学的艺术长廊贡献了诸多瑰宝。《骆驼祥子》作为老舍的代表作,在其创作生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该小说中,他运用"嘉年华式"的闹剧手法,将社会的弊病和国民的钝感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相似文献   

4.
德莱塞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美国梦"的文学主题。可以说,德莱塞的文学创作是针对十九世纪物质横流的美国进行的批判,其中《嘉莉妹妹》就是典型的文学样例。  相似文献   

5.
正创造美,发现美,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记忆。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今年已是96岁高龄。2014年,许老先生获得了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文学翻译奖",他也成为迄今为止亚洲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翻译家。不仅如此,他的30首译诗还被国外大学选作了教材。出生于1921年的许渊冲是江西人,因为母亲擅长绘画,热爱文学,耳濡目染下,许渊冲也爱上了文学,对"美"的见解很是独到。另一位对他影响  相似文献   

6.
姜夏  于淼 《现代交际》2012,(9):80+79
柳下洪世泰是朝鲜中人文学发展初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早早考取译官,却十多年未被任用。他的诗歌在当时颇获盛名,却因为中人身份束缚徘徊在低微末职。他秉着文学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自成一套"天机论",真正开展了中人的文学活动。他结成诗社,不只与中人,还与士大夫进行文学交流,并花费十余年编纂了中人文人的诗选《海东遗珠》。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其诗歌创作前后期出现的变化特点和审美倾向,以此窥视整个朝鲜译官文学的特点和本质。  相似文献   

7.
塔哈·侯赛因(1889~1973)是埃及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文艺批评家和思想家.他的著述丰富,是多产作家.他不仅对文学,而且对历史、哲学等都有精深研究,成为一代文宗,被誉为"阿拉伯文学之柱".塔哈由一个盲童成长为一流的埃及作家、阿拉伯文豪,这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实属鲜见.就其全部经历和创作来看,他在阿拉伯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阿拉伯文学和世界文学之间起了桥梁作用.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埃及文化启蒙运动中,在创建埃及乃至阿拉伯新文学运动中,在为使创作反映现实、形成具有鲜明现实主义色彩的"埃及现代派"的活动中,以及在创立新的阿拉伯文艺批评等方面,都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李光洙被称为"打开韩国近代文学之路"的作家,他在韩国文坛的影响力非常之大。作为近代开化思想的启蒙主义者,谈及李光洙便会想起关于"情"的主题,李光洙文学的出发点和核心皆是"情",但后期他从对"情"的呼吁转变为对理想的"情"的追求,脱离了民族危亡和现实生活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一、简历 萨哈尔·哈利法被欧美认为是"阿拉伯国家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许多研究中东文学的高校将其<仙人掌>列为必读书,有的文学词典将她列为"20世纪最重要、最杰出的阿拉伯女小说家".1941年,萨哈尔生于巴勒斯坦西岸城市纳布卢斯,她的降临使其父亲十分失望,因为他一直盼望有个能传宗接代的儿子,而萨哈尔却是他的第5个女儿.  相似文献   

10.
吴志菲 《老年人》2012,(4):22-23
上世纪80年代,肖复兴因创作《我们曾经相爱》、《早恋》和《青春梦幻曲》等校园文学作品和"老三届"题材报告文学,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今,他虽已年过花甲,仍担任着《人民文学》杂志的副主编,为我国文学的繁荣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坚守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相似文献   

11.
刘小明 《老年人》2014,(6):26-27
正汪大凯是一位农村老人,他一生命途多舛,但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通过多年努力,他创作了近300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长篇小说《蓝大武传奇》被常德市文化部门评为"丁玲文学奖"三等奖。2013年,汪大凯入选常德桃源县"十大感动桃源新闻人物"。"右派"青年的"文学梦"1931年,汪大凯出生于常德桃源县太平桥乡一个普通农家。5岁时,他被父母送到私塾读书。虽然年幼稚拙,但他天资聪颖,记忆力强,颇得先生喜爱,对其学业多有点拨。因为家里贫穷,汪大凯  相似文献   

12.
方文山是中国华语乐坛"音乐文学"的创作才子,他以独树一帜的文字,促发了歌词创作的革命,在他的笔下,歌词不再只是单纯地用于娱乐大众,这更是一种文学现象。他将李清照《词论》中的核心观点,融入到当代歌词的写作中,体现了对古典诗词的继承,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贡献颇大。本文将从内容的主情致、尚故实,风格的尚文雅、巧铺叙、尚浑成两个方面,来阐述方文山创作过程中对李清照《词论》中核心理论的秉承。  相似文献   

13.
梁实秋先生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在家庭教育方面,梁先生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教育子女的问题,梁先生在《孩子》一文中说得最是透彻。在他看来,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正确的引导。实际生活中做父母的大多溺爱孩子,他甚至略带调侃地新解"孝子"。说从前的孝子是孝顺父母,如今的"孝子"是"孝顺孩子","孩子是一家之主,父母都要孝他"。在文中,梁先生说见过  相似文献   

14.
"寻根文学"被称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里程碑,它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关系问题一直受到比较文学研究者的关注,研究两种文学流派的作品也不断出现。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寻根文学"丰富了中国的文学艺术,引起了学术界的共鸣。"土著文学"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先驱,"土著文学"作品中的土著文化因素对"魔幻现实主义"具有重要的影响。"土著文学"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都可以被称为拉美的"寻根文学"。本文系统地研究中国"寻根文学"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接受,通过分析"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寻根文学"的影响来梳理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经验教训,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爱德华·萨义德是著作等身、卓有创建的杰出学者,他集学术研究与政治关怀于一身,是公认的后殖民理论的重要奠基者.萨义德的创作可分为"文学-政治-人文主义"三个阶段.在后两个阶段,他不仅关注历史问题研究,还强调文学与政治的交叉关系,并提出了"既是政治的,同时又高于一切理论术语"的概念模式,坚定地选择了以人文介入政治的艰难道路.萨义德不仅指出社会政治文化的复杂关系以及人文知识话语介入其中的可能性,同时也指明了在历史与政治的双重道德面前,知识分子应"向权力说真话".本文以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身份、话语和政治为主线,通过挖掘他相关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以期带给读者深入思考与启迪.  相似文献   

16.
汪曾祺的小说对日常生活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描写,他在精心地描摹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力图将日常生活的原生态充分地展示出来时,又超越了日常表象,并以优美的抒情笔调淡化了小说的情节与冲突,从而凸显出了他所追求的"和谐"之美,然而汪曾祺这种"寓劳于乐"的文学理想无意中却又与当代消费社会有了契合。  相似文献   

17.
父亲和祖父祖籍山东荣城,他们目不识丁。上溯十八代乃至二十八代,尽是文盲,尽是穷苦农民。父亲十几岁时,被生活所迫,随村人"闯关东"来到了哈尔滨。他是我们家族史上的第一个工人。建筑工人。他转折了我们这一梁姓家族的成分。我在小说《父亲》中,用两万余纪实性的文字,为他这个农民出身的"工人阶级"立了一篇小传。从转折的意义讲,他是我们家族史上的一座碑。父亲对我走上文学道路从未施加过任何有益的影响。不仅因为他是文盲,  相似文献   

18.
诗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璀璨的星星,一直闪烁着它耀眼的光芒。它具有的"言志"和"缘情"功能,使得它一直是古代文人士大夫最热衷、最常用的文学题材。王勃作为初唐四杰之首,他的诗歌在风格转变、体裁运用等方面有开拓意义,根据他在不同时期的经历,从诗歌中一窥其心境和人生态度的变化从而浅析其诗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开高健是日本当代著名小说家,其作品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倾向。他在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技巧的同时,融合了日本传统文学的特点,巧妙地将现实与虚幻相结合,通过"离心"与"向心"的创作方式,形成了以丰富的描写见长的艺术风格。本文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以开高健的随笔《靴を投げて》为例,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日语散文翻译中对标题、修辞格等的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唐诗人吕温在诗歌创作方面提出"造境"说。他提出"情"与"象"两个概念,强调通过"研情比象",以有形的"象"表现无形的"情",达到情景(象)交融,最终获得了诗"境",诗歌便具有了深广的艺术内涵和审美情趣,成为混融自然的艺术整体。吕温的理论符合当时诗歌创作的整体趋势,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他本人的诗歌创作也在很大程度上实践了这一理论,受到后代文学批评家的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