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闹收藏     
一个朋友走火入魔,把好好开着的一个商店和一个餐厅给卖了,跑到和田去挖玉,美其名日是投资文化产业。他这做法,和煤老板转行投资电影产业差不多,失败的可能性远大于成功。事实证明,没过两年,他就打电话找我这个穷人来借钱了,当然有也不能借他,因为一万个馋人的钱包也填不满玉龙喀什河。哎!都是所谓“收藏热”闹的。  相似文献   

2.
黑·白·爱     
满田的油菜花,噼呖啪啦开着,如同他们一颗爱的心。整个世界,流金溢彩。这是几十年前的旧事了。那时候,他二十六七岁,是老街上唯一一家电影院的放映员。也送电影下乡,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载着放映的全部家当——放映机、喇叭、白幕布、胶片。当他的身影离村庄还隔着老远,眼尖的孩子率先看见了,他们一路欢叫:"放电影的来喽——放电影的来喽——"是的,他们称他,放电影的。原先安静如水的村庄,像谁在池心里投了一把石子,一下子水花四溅。很快,他的周围围满了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一张张脸上,都蓄着笑,满满地朝向他。仿佛他会变  相似文献   

3.
贵族     
张珠容 《女性天地》2014,(11):20-21
在古装武侠电影《绣春刀》中,饰演一代奸臣魏忠贤的金士杰因其精湛的演技在网上获得了一片叫好声,得到了很多观众的认可和赞许。然而很多人对金士杰并不熟悉,直到看完电影回家上网搜索才知道,他是台湾剧场界国宝级表演艺术家,他出演话剧《暗恋桃花源》,一演就是20年,已经成为观众心目中永远的江滨柳。  相似文献   

4.
作为当代香港电影圈创作个性最独特、也最具个人魅力的电影作者,王家卫是被国内外电影学者研究中最充分、最深入的一位香港电影导演.而当代大多是运用西方理论研究他的电影的后现代风格,本论文从文化,意境和音乐等方面来赏析他电影中体现的东方电影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从电影《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到《手机》,在中国贺岁片的龙椅上,稳稳当当地端坐着一位其貌不扬的导演——冯小刚。不管人们怎么评价冯小刚和他的“冯氏电影”,说他是个俗导演也好,说他的作品只是商业片也罢,没有人能够忽视这个既无背景又半路出家,却有本事把观众招回电影院的编导。冯小刚自称是个“相貌怪诞的苦孩子”,那就让我们来看看冯导年轻时都吃过哪些“苦”吧!转业1984年,26岁的冯小刚还是名军人,在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任美术设计。有一天,政委笑眯眯地找他谈话,让他转业。冯小刚心头一沉,表面上却装出一副无所谓…  相似文献   

6.
<正>老相机是一个时代的珍贵档案。对于上海人邵小华来说,每把玩一架老相机就是回顾一个时代,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技术的特征。雨后初晴,邵小华把他收藏的老相机一一摆出仔细保养。生活在上海的他40多年来痴迷于相机收藏,至今已收藏国内外生产的各类相机1000余台。最难忘:那些与相机为伴的日子邵小华说,他的相机来自"四面八方"。当年邵小华的父亲省吃俭用购得一架德国生产的名牌"蔡司"相机,爱如至宝,从来不让小孩子触  相似文献   

7.
宝谷 《职业》2016,(16):76-76
订外卖的时候,我们通常一收到东西就迫不及待地想把外卖盒丢进垃圾桶。可如今,世界各地订必胜客外卖的顾客,都把外卖盒当宝贝一样收藏起来。为何?因为必胜客的外卖盒还有另一个身份--深藏不露的电影投影仪。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电影理论与批评最为活跃也最有成就的时期之一。1933年,伴随着新兴电影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以黄嘉谟、刘呐鸥等人为代表创办了《现代电影》杂志,它以介绍中外电影知识、理论和最新动态为主要内容,曾刊登了不少理论性较强的文章。虽然曾引发了"软硬电影"的重要论争,但客观上讲它也是一本较为纯粹的电影理论刊物,其内容更加接近世界先进的文化观念。罗伯特·C·艾伦在《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中曾说过:"评论话语为电影史学家建立起过去某个时期主流电影风格的规范程度。但是当评论家碰上一部‘与众不同’影片时,也就是说,当影片并不完全适用于标准评论话语所习惯的参照框架时,那些规范的限度也就暴露出来了。"显然,软性电影在当时的"特立独行"受到了左翼影评人强烈批判,但从侧面来讲,左翼电影着重强调"内容"的这个限度也掩盖了所谓的"软性电影"中所蕴藏的先进文化。因此,在双方评判的标准问题上就值得我们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国王的电影     
姜文是个特立独行的导演,他拍摄电影讲述的全部都是自己。他的革命英雄主义情节是支撑每部电影的支柱,令人血脉喷张的雄性荷尔蒙冲动极为吸引眼球,对女性的表现更是特别。但这样的个性却获得了成功,也昭示了中国电影可以有更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温家宝总理亲笔给老顾写信,对他的奉献精神表示敬佩和支持。 今年73岁的顾泉雄,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36年的职业生涯中共编导、拍摄了200多部新闻纪录电影,其中《敬爱的周总理永垂不朽》、《夜上海》等20多部片子曾获得过百花奖、金鸡奖、华表奖等国内外多个奖项。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他拍摄的新闻纪录片,退休后,老顾从电影厂花2万多元买回电影拷贝,不畏艰苦,长途跋涉,在夫人的陪同下到全国各地免费放电影。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老顾的足迹遍及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十多个省、自治区。  相似文献   

11.
红伶 《女性大世界》2005,(11):56-56
程亮的正式身份是电影导演,私底下是铁杆影迷,拍短片、开专栏、策划网站、三头六臂、精力旺盛。和这样的人侃电影,分享艺术,是无比幸福的事情,更何况是他最为欣赏的法国电影,自然滔滔不绝,尽显赤诚。啧啧雷诺阿的完美驾驭,神往戈达尔的天马行空,发现卡拉克斯才是王家卫的美学恩师,门户流派,娓娓道来,从浑然天成的《精疲力竭》又唱又跳的《瑟堡雨伞》,到一半悬疑,一半溃漫的《八美千娇》影迷痴恋,真情流露,而那些深奥的专业知识,如声光色影,推拉摇移,也能在他言语的洪流中激情喷薄,而不会让你的耳朵感觉无趣。  相似文献   

12.
我对皮影收藏有着多年感情,但没想到前不久居然在泰国也淘了回皮影,真是开眼又开心啊!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制品的通用称谓,我国是"皮影之乡",皮影被称为戏曲"活化石"、电影"鼻祖"。而在泰国,居然也有皮影,他们把皮影戏称做"喃戏"。  相似文献   

13.
风云 《老人世界》2013,(4):12-14
张洪军今年66岁,是土生土长的开封人,从小就喜欢收藏。他上小学时,文化娱乐生活相当贫乏,没有电视、电影,更没有现在发达的网络,小人书成了孩子们的最爱。张洪军很痴迷小人书,他不但会认真保存自己购买的每一本小人书,还会把别的孩子看腻的小人书低价买回来分成系列保存。  相似文献   

14.
汉斯·弗米尔是德国翻译目的学派重要创始人,他的目的论已被广泛运用于翻译的各个领域并得到了普遍的认同。金球奖电影《少年时代》自2013年上映以来,大获成功,是文艺的奇迹。本文将从翻译目的论角度来探讨《少年时代》中电影字幕的翻译,以说明电影字幕对跨文化电影推广、传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01 丁立夏被陈嘉尔放鸽子,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清风冷月的街头,她握着两张电影票走得很慢很慢,到电影院时电影已经开场很久了,她随便挑了个靠边的座位坐下.光影斑驳的黑暗里,有人小声私语,有人电话响起,她握了握手机,灰暗的屏幕没有丝毫动静.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个关于母与子的爱心故事。上世纪90年代初,一天晚上,她去看电影。电影就要开演了,她拿着票正往里走,一个青年拦住了她。那个青年挺着急,说:“大姐,售票处已经没有票了,您能把您手中的这张卖给我吗?”她一楞,有些为难。这时青年人眼圈已有些红,喃喃地说:“不是为了母亲,我也不会麻烦您!”  相似文献   

17.
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享誉世界的欧洲著名导演之一,他的个人经历及社会因素成就了其冷峻的叙事手法,成为哲人式的人文电影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通过电影语言来探讨人性以及生命的终极价值,从而引导当代人去思考自身的精神困境及人性本质。  相似文献   

18.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在它诞生的百余年间,不同流派、不同类型的影片层出不穷。电影已深入到了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生活中不能替代和不可或缺的一员。随着人们审美的提高、品位的提升,有一种电影艺术片种应运而生——文艺片。本文通过文艺片的介绍概述和举例浅析,来谈一下文艺片这个特殊类型的电影,目的是帮助热爱电影的人们去了解文艺片,走近电影艺术。  相似文献   

19.
陈祖芬 《老年人》2004,(12):20-21
港龙航班的乘客快走完了的时候,宁波机场大厅远处出现了一辆轮椅。轮椅后边是整面墙的大玻璃窗,窗外射进的阳光使坐在轮椅上的人,逆光出场。暗暗的好像在历史深处前行。幽幽的好像默片时代的无声电影。他是邵逸夫。早在默片时代,邵逸夫就默默地做起了电影。1925年,他大哥在上海  相似文献   

20.
《中外书摘》2014,(8):34-34
某天黄昏,差不多要到闭馆的时间,伯恩斯出现在我们的展位,像快要崩溃般坐到空椅子上,然后说:“能不能给我点饮料?”正好我们完成了一天的工作都松了口气,准备一起喝啤酒。当把啤酒给他时,他一口气就喝光了。接着,他跟我闲聊起来。他对日本的事情颇为了解,对日本电影特别感兴趣。当我无意中谈到斯坦福大学出版社最新刊行的日本电影评论著作Distant Observer(《远距离观察者》)时,“原来你晓得这本书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