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田传统民间建筑中的木雕装饰大多出自清朝,与中国其他地区保存下来的清代木雕一样,体现了清朝建筑装饰木雕艺术的成就。这些木雕无论从装饰的部位、装饰的题材以及雕刻的技法等方面都体现了清代建筑装饰木雕的工艺面貌。透过木雕本身的艺术美,我们可以了解到产生木雕的时代背景,了解木雕与古田当地的政治、经济、人文环境等方面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中会寺系千山“五大禅林”之一。位于千山中部五老峰南山坡上,因居千山五寺之中,且昔年五寺之僧多集会于此,故名“中会寺”。中会寺历史悠久,据寺内明万历八年(1580年)重修碑记记载,中会寺“历汉唐宋元,中经水火,不知几变”。清嘉庆四年(1799年)重修碑记记载,“襄平南千山上自唐敕建古刹有五,中会寺居中”。可见,中会寺于唐代已经建成,甚至可以追溯到汉代,几经水火,多次易址,后于明万历八年在现址进行了重建。至今在寺北山和西山等处有古庙遗址多处。现寺殿宇大多为明代建筑,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在《游辽东千山顶记》中曾记述:“中  相似文献   

3.
潮州木雕简介 广东潮州木雕与浙江东阳木雕,并列为中国民间两大木雕体系。潮州木雕主要用于建筑装饰、神器装饰、家具装饰、案头装饰等,往往经精雕细琢后贴上纯金箔,显得金碧辉煌,所以又叫潮州金漆木雕。  相似文献   

4.
闽西汀州客家府第式民居木雕装饰艺术久负盛名,工艺最早来源于广东潮州。客家民居木雕装饰艺术丰富多彩,从大木构架、小木门窗装修到门楼的建造等都很精致。传统木雕工艺是闽西客家府第式民居最主要的装饰手法之一,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审美情趣。汀州客家府第式民居留存有大量的传统建筑装饰木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多用于梁、柱、斗棋、飞檐、栏杆、门楣、画版、匾额、门窗、桶扇等处;工艺技法主要有圆雕、浮雕、镂空雕等;雕刻题材有人物、动物、花草、吉祥图案等,装饰纹样形态逼真,栩栩如生。雕工粗放富有寓意,细致而厚实,刀法流畅。构图饱满,充分达到实用性与装饰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5.
千山祖越寺     
在千山北沟卧虎山下狭长的幽谷林荫中,掩映着一座规模虽小却建筑古朴的寺院,这就是千山“五大禅林”之一的祖越寺。祖越,传说为一在此建寺的和尚之名,寺建于苍松古柏之间,在此环顾周围起伏的山峦,四季不同的景色,加上青砖灰瓦,玉宇琼楼交相辉映,衬托出古刹之美。因此在“五大排林”中祖越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又以幽雅的环境、独特的景观而著称。前人游此寺曾赋诗赞道“祖越多奇境.天王亦幻哉”。祖越寺原来的规模较大,清康熙年间其部分庙宇被无量观所占,使其规模变小。现存的寺院由东西两个院落组成,西院为寺的佛事活动区,东院…  相似文献   

6.
岭南传统建筑装饰木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宝库中的精华,以其鲜明的个性诠释了当地的人文习俗、风貌特征和思想观念,岭南的传统建筑装饰木雕艺术具有很强的民族特征,在装饰的样式、内容和题材方面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无论从年代还是从它自身美的形式以及在建筑中的实用性来讲,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乔家大院木雕骑马雀替装饰具有典型的清代民居木雕雕刻装饰风格特点.乔家大院木雕骑马雀替装饰艺术与文化价值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题材内容丰富,文化象征含义深刻.乔家大院木雕骑马雀替艺术品在装饰性与写实性,装饰作用与独立欣赏价值的矛盾中求得统一,充分显示了晋商大院独特的建筑装饰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徽派建筑装饰艺术作为中国传统重要建筑文化对现代室内空间设计的创新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以砖雕、木雕、石雕和楹联匾额装饰等为主要代表的建筑装饰艺术理念促使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将文化、民俗与创新相互融合,为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和家装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千山龙泉寺     
千山在钢都鞍山东南,原名千朵莲花山,因山峰层层耸立而得名,后来简称千山。龙泉寺是千山五大寺院之一。位于千山北沟祖越寺以西,从“悟公塔院”西坡直上.经条石台阶行半里即达龙泉寺。据寺内现存之明隆庆五年新建后堂碑记记载,龙泉寺始建于唐,后经明清等历代重修和扩建,始有今日之规模。寺内有大雄宝殿、法王殿、韦驮殿、毗卢殿、龙王庙、藏经阁等十五幢建筑。正殿(大雄宝殿)居其中,配殿列于两旁,韦驮殿居龙泉演梵之上,阶下左有云厨,右有客殿,法王殿与弥勒殿相对,钟楼与鼓楼相迎,  相似文献   

10.
香严寺,亦称“鸽子寺“,位于柳林县城东北隅山阜,是一处保存较完整的宋、金、元、明时期的群体建筑。香严寺拥有“风磨铜佛“、“铁杆蒿梁“、“山门鸽子“等香严三宝,还有一批不可多见的古代建筑附件艺术品遗存,如明代高浮雕绿釉琉璃与深厚沉重的黑釉琉璃脊兽,雕刻工艺手法独特,刀法娴熟流畅,均属我省乃至全国保存为数不多的古代珍品。更为突出的是大雄宝殿佛龛台,它是用青砖砍磨,雕刻而成的一百零八幅精美图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阶段与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大体一致 ,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两个阶段。藏传佛教雕塑艺术主要包括石雕、木雕、铜雕和泥塑等类型 ,包括摩崖石刻、玛尼石刻、建筑装饰木雕、印刷模具木雕、封经板木雕、大型泥塑和擦擦等。中国藏传佛教雕塑艺术体现了藏族文化鲜明的宗教性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2.
中国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阶段与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大体一致,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两个阶段.藏传佛教雕塑艺术主要包括石雕、木雕、铜雕和泥塑等类型,包括摩崖石刻、玛尼石刻、建筑装饰木雕、印刷模具木雕、封经板木雕、大型泥塑和擦擦等.中国藏传佛教雕塑艺术体现了藏族文化鲜明的宗教性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3.
《营造法式》是成于北宋徽宗年间的营造学专著,它是中国出版最早、记录较为详细、图文并茂的一部著作,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题材、技法、表现手法和装饰性等方面对《营造法式》所记载的木雕加以分析,论述中国木雕的传承大略,以促进当今木雕装饰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家大院是我国明清时期民居建筑中的精品之作,建筑装饰中砖雕、木雕和石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装饰题材包括动物、人物、植物、器物及其组合等,其中植物纹样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很有特色,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价值。其纹样的题材具有歌颂文人气节、祈求多子长寿、吉祥纳福、功名利禄和平安的寓意特征,造型上具有具象题材抽象运用、对称和均衡以及繁复中求取秩序的特征,其审美上具有对汉字谐音的借用、生物形态属性的暗喻以及诗词歌赋意境引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学界长期认为,浙江传统民间建筑色彩为"黛瓦粉墙"和"清水白木雕"原木质不施色。我们通过实际田野考察后发现,在浙江武义中、南部地区传统民间建筑上,普遍遗存着传统色彩装饰过的痕迹。文章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事实依据,认为浙江传统民间建筑存在色彩装饰。  相似文献   

16.
北塔法轮寺是清皇太极动建盛京城外四塔四寺之一,是现在塔、寺保存最为完整之一处。北塔法轮专,从清初至解放前一直是佛教圣地。他与寄骨寺有着密切联系。北塔法轮寺的建筑布局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土坯垒墙,东西长9丈9尺,南北长29丈,院内有僧房三间、厢房三间、水井一口。第二部分是法轮寺的主体建筑。砌砖墙,东西长36丈,南北长53丈。院内有藏式喇嘛塔一座,山门、天王殿、大殿、晾经楼、达喇嘛住房、僧房等。北砖墙外有增房五间。清初,北塔法轮寺只有一位达喇嘛和数名喇嘛。乾隆四十三年把北塔法轮寺改为“满洲喇嘛寺院”,将达…  相似文献   

17.
福建民居三坊七巷始建于明盛于清,其装饰木雕艺术融合了明清时期南方建筑的艺术精华,透露出当地特有的审美气息和细腻的工艺技术,体现出建筑的美感和性格.陈承裘故居及其他几座故居在艺术形式、色彩表现、装饰题材、家具陈设几个方面,体现了浓厚的时代性、地区性和民族性特点.  相似文献   

18.
圣经寺     
圣经寺位于辽宁省彰武县大四家乡所在地,是一座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的寺院。现只存碉房式建筑的大殿。大殿建在高台上,面阔五间,由门廓、经堂、佛殿三部分组成,与西藏的格鲁派措钦大殿扎仑模式相同。前部门楼二层,底层门廊进深二间,双排方柱,柱上有绰幕枋(雀替),两侧是门楼,左侧室内设有楼梯,门楼一层有窗,二层墙面砌有装饰,系用白色小圆木砌成一个方框,内有黄色大圆,上绘佛教图案。这种图案是佛教建筑中所特有的装饰。中间经堂,高二层,进深四间,方柱四排,最后为佛堂,高三层,进深一间带前廊。经堂和佛殿两侧开有小…  相似文献   

19.
论湘南传统民居门窗木雕装饰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南传统民居门窗木雕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日积月累、世代相传的一种建筑装饰艺术表现形式,既有中国传统朴素的审美情趣,又具有实用和理性的价值观,并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艺术风格和特征。从不同层面对其雕刻手法和艺术特征进行描述,可以从中领略传统木雕艺术与地方特色的精彩。  相似文献   

20.
民居建筑的形式和结构同各地区、各民族的居住民俗密切相关。胶东自古为富庶之地,现在仍遗存一些清末民初的民居,胶东传统民居的建筑与装饰特点既受当地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影响,也融合了外地的一些建筑元素,其中的木雕、砖雕、石雕技艺尤为精湛,最能体现胶东的建筑民俗风格,而蕴含其中的民俗特征也尤为突出。本文从实用性、审美性和民俗性三个方面对胶东民居建筑与装饰的特点予以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