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语根造词的类型、义素分析,旨在说明语根造词是汉语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一种有意的造词活动,并试图从音义关系的角度探求语根造词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徐德庵是我国语言学知名学者,早年专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所撰论文既有师承,亦颇多创见,对研究汉语方言词汇、汉语词族、语音变易规律以及推求本字,探寻语根,考索联绵词的音义,均具参考价值。建国后主要研究古代汉语语法,在此新领域,不断探索、更新研究方法,走自创之路,抒新颖之见,对解决古汉语语法分析中的难题和丰富古汉语语法理论内容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同源词拾零     
本文以简牍、帛书中的通假字和现代汉语方言、汉语的亲属语言的同源词形式为材料,辅之以上古传世典籍的声洲、异文材料,运用历史比较法、内部构拟法对这些材料进行考查,从中得出“黑、墨”、“海、晦、昏”、“诚、信、青、精、情、清、静、生”这三组同源词的语根、义根形式。  相似文献   

4.
汉语同源词研究产生于先秦,但理论研究比较薄弱。直至近代才提出同源词的定义。早期的同源词定义注重从外在词汇意义及语音来下定义,不能揭示同源词的本质特点。科学的定义应包括一组词在意义上具有“同一语根”的本质特点及“音近义通”这一主要特征。同一语根即具有共同的词源意义,这对判定同源词具有决定性作用,是理论上的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5.
从联绵词看汉字与汉语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中字和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字是音形结合的书写符号,词是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就联绵词而言,承认它是由字构成的词,但它的字形又与词义无关,而是"因声表义",可以说,联绵词的形音义关系集中反映了汉语字词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普通话里,"学"没有异读,而"校"是多音多义字。历代音义文献表明,"学""校"在汉语史上均发生过音变构词,其中"学"属于变调构词,"校"属于变声构词。根据语音、意义和字形的历时变化,可以把它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以"学"为代表,原始词和滋生词的音义形变化较大;另一类以"校"为代表,原始词和滋生词的音义形基本没变。理清汉语史上这些音变构词的演变脉络,既可以解释现代汉语多音多义字的成因,也有助于现代汉字规范化和语文辞书的编撰和修订。  相似文献   

7.
宋代大词人李清照在著名的<论词>中说"词别是一家",这种独特的文体具有哪些特性?作为一种汉语艺术形式它又是如何产生美感的?祁光禄博士的新著<词艺术研究>对这些词学的根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论语》集中反映了孔子关于语音语义匹配关系的思想。孔子认为,字(词)的音义匹配关系有的具有任意性,有的符合理据性。符合理据性的字(词),其意义可以用与之相关的同音字(词)来加以训释,反之则不能。孔子诵读先王典法时,坚持使用雅言,应该是意识到不同方言之间音读的差异会导致语义信息传递的困难。孔子还发现了当时语言中存在的字(词)多音现象,且字(词)的不同义项之间存在联系,于是利用这种现象修饰词藻、完成表达。孔子的音义思想不仅是汉语音义学思想的重要源头,而且是汉语音义学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9.
WORD和字分别是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自然单位。汉语中的字等于或小于词,是汉语的构词单位,相当于英语中的词素。在形态结构上,汉语中的字和英语中的词大都可以分析成更小的音义单位。而分出的这些单位都相当于英语中的Morpheme。Morpheme可译成词素或字素,相当于汉语的偏旁部首。英语中的构词和汉语中的构字部件都不变,但洐生能力极强,掌握这些基本的构件,对于提高语言学习的效力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广州话口语保留了不少古汉语词。这些古语词除了单音词或是由两个以上的语素组合起来的复合词之外,还有两个音素不同的音节组合成的联绵词。联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联缀而成的单纯词。根据两个音节异同的情况不同,一般分为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非双声叠韵联绵词和双声兼叠韵联绵词四类,其中以叠韵的为多。文章主要讨论广州话口语中留存的古汉语叠韵词。这些词语都曾是当年的口语词,后来才逐渐地走向消退,但是却留存在方言里,世代相传,并在广州话的口语中找到了“言证”,表明粤方言是从汉语分化出来的一支方言。虽然在长期的语言运用中,这些词语并非一成不变地沿用下来,其音义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变化,但却为我们保留了珍贵的语言材料。  相似文献   

11.
"镬"词义系统中"镇水之物"这一义项,是在人类认知模式和特定社会文化语境的双重影响下引申出来的.汉语古词常有义项缺失,通过对古词形音义的理据分析,可以恢复古词音义流变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2.
羌汉语言接触形成的一组同源汉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交往导致语言接触。在此过程中,语言相互吸收或输出成分。就吸收而言,非汉语词汇成分进入汉语以后,汉字一视同仁地加以记录;使用既久,其非汉语色彩消失,当中一部分便循着汉语词派生路径孳生同源词,汉字又对这些同源词记录,出现了语言底层并非汉语而文字层面有汉语特征的同源字。古汉语中,"卢"字有黑义,来源于古羌语。垆、栌、、、鸬等字秉承"卢"字音义,形成了一组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同源字。  相似文献   

13.
字母词是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有外语词和汉语词之分。字母词的组合方式常见的有三种,其形音义的关系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从事的语源学研究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系联同源词的过程中 ,首先就上古音总结出同源词之间的语音转移规则 ,确定了“大”、“小”、“乱”三个义类 (即语源义 ) ,然后就上古文献钩稽有关词汇 ,以同义词互训同训为经 ,以同源词音转可通为纬 ,归纳出“博”、“小~”、“悖”三个同源词词群。研究结果表明 ,汉语词汇并非散沙一盘 ,汉语的词汇系统就是由一个一个同源词词群组成的。本文还利用亲属语言同源词进行词汇和语音的历史比较研究 ,文中推求的语根表明 :汉语前上古音存在 smp_、 tsl_、 mp_等复辅音声母。  相似文献   

15.
汉语的同源词和构词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汉语的同源词是指有共同语源、音义都有一定联系的词;它的产生同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的联系。可以分为音同和音近两类。一,同音的同源词是由词义引中形成的。词义引中产生新义,近引中义属于一词多义现象,远引中义就分化为同源词。这种同源词是由词义构词法形成的同音的同源词,有的字形没有变化,有的字形有不同。二,音近同源词是由音变构词法形成的。一般来说,音变构词必须有严格的语音标准,不能随意把语音相远的词定为同源词;有人认为有所谓声韵各有不同来源的“声韵同源”词,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观点。 三,由结构构词法造出的都是复合词,复合词总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它只存在共语素的同索词,不形成传统意义的同源词。  相似文献   

16.
关于现代汉语语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小的一级语法单位.现代汉语的语素绝大多数是由古代汉语的词变化而来.古代汉语的词以单音节为主要形式,而现代汉语的语素也以单音节为主要形式.从形式上看,语素和词较难区分.分清语素和词这两级语法单位,不仅是汉语学习的必要,也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本文从语素的界定,语素的特点,同音语素和多义语素,汉字、音节和语素的联系与区别等多方面对语素作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多音多义字往往与古代汉语音变构词有关,“中”、“间”就是典型的个案。从共时角度看,它们属于多音多义字;以历时眼光看,它们是上古汉语音变构词的遗迹;从字形变化看,它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以“中”为代表,原始词和滋生词字形基本没变,另一类以“间”为代表,原始词和滋生词字形变化较大。厘清这些多音多义字音义形的演变脉络,有助于现代汉字的规范化,也有益于语文辞书的编撰和修订。《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中小型规范辞书可以根据共时语言事实标注多音多义字的读音、释义和字形,《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大型专业辞书必须坚持音义契合的时代性原则标注多音多义字的读音、释义和字形。  相似文献   

18.
就词的内部结构形式着眼,现代汉语词的构成有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就单纯词而言,有单音节的,也有复音节的。那么一个复音词是单纯词,还是合成词呢?电就是说,这个复音词是一个语素构成的呢,还是几个语素构成的呢?这有个辨识问题。现代汉语词汇中有相当一部分复音词在学习汉语的人乃至研究汉语的人中间存在着这种辨识问题。吕叔湘先生说:“有很多双音节,里面是两个语素还是一个语素可以讨论。”(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490页)本文试就复音词中的语素如何确定谈点粗浅看法,不妥之处,恳乞指正。  相似文献   

19.
在汉字里探求音义关系,始于声训,以后有“右文说”和“音近义通说”,发展到现代为对同源词的研究。为了引述某些理论的方便,在这里先从同源词谈起。 什么是同源词呢?即由于同语源因而声音和意义都有关系的词。例如: 在小阜下为氐(甲文从从一,为小阜,一为地) 在木下为柢  相似文献   

20.
汉语的代词(疑问代词)、付词中都有“多、多么”两词,在数词(组成概数词的一种形式)、形容词中又有“多”一词。到底如何区分这些词的词性?它们之间有何不同?不同点又表现在哪儿?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类问题,如果区分不清,在分析句子和翻译句子时,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现对他们之间的关系,试作如下分析: 疑问代词“多、多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