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特征的研究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霞  穆晓霞 《职业时空》2009,5(12):36-37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敦育课程的职业性、应用性、整体性、融通性特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特征的研究与实践,将有助于确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行业需求为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有助于完善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依据行业区域优势、体现高新技术应用趋势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为适应21世纪的职业教育战略任务,实现职业能力和核心能力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构建适合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职业教学模式,我们对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3.
翁治清 《职业》2011,(27):179-180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社会所需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首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生产、管理等领域第一线的实践操作,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要求都较高。高职的教育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相似文献   

4.
柯新华 《职业时空》2010,6(5):54-55
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操作能力为主旨。现行的高职经济法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与此培养目标尚有较大差距。应当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以培养高职学生的经济法应用能力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高职课程设置体现职业性的意义所在,并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现代“职业人”,深入工学结合、践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三个方面提出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体现职业性的实践思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和企业对未来人才的职业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职业品质的培养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高职院校要将职业通识教育的理念贯彻到各自的教育教学中去,不断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职业通识教育路径,这是职业教育走向科学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左莉 《职业》2013,(26):48-49
本文从高职数学教师的职业角色、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培养规格三个角度切入,分别对高职数学教师素养的职业性、专业性、学术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黄倩 《职业》2013,(2):43-4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的招生与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为目标。高职英语教学不再成为孤立的基础课,而是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体现职业定向要求的职业教育大家庭中的一分子。应真正把英语教学和职业素质培养融为一体,实现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9.
强化校企合作 发展高职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枨溆青 《职业时空》2008,4(7):72-72
近几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明确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方针,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以能力为本位、面向行业第一线、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市场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高职教育与行业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十分密切,要发展高职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必须按照职业需求组织和实施教育,与社会、企业相结合,利用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注重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出真正的实用人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高职装饰专业的目的性、发展特点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等方面,对高职装饰设计专业教学进行一番思考,得出在高职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培养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才能够促进建筑装饰专业更好地发展,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管友桥 《职业时空》2009,5(1):36-37
课程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载体,而课程模式是课程开发的指向。职业教育是一种“能力本位”的教育,“学科中心”课程模式在高职教育实践中已凸显不足,“能力本位”的各种课程模式尚不成熟,构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终极目标的课程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覃远霞 《职业时空》2008,4(9):37-37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校园网络化的进一步推进,通过网络开展教学活动,已经越来越受到全国各高校的重视,很多高职院校都致力于构建自己的网络教学环境。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结合,促进了现有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变革,使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向着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原来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学习者成为了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但是,各高职院校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在内容组织、资源建设和学习策略引导等方面仍以学科型的知识点层次递进为体系的传统教学设计为主,与高职教育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不相符合。因此,如何构建适合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网络教学环境,开发和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网络教学平台,成为了信息化时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作用,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改革,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和适应性,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相似文献   

14.
李国平 《职业时空》2008,4(10):155-155
一、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顾客导向”为原则,培养人才与所在地区经济和社会环境相结合,以培养社会和企业一线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将育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实践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要求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强,这种类型的人才是我国目前需求量最大的人才。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的教学特别强调实用和实效原则,专业英语的教学更要强调其实践性和专业应用性。普通高校的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职高专学生生源总体文化水平的下降,突出反映在外语知识的欠缺,外语的应用能力不足,外语学习兴趣不足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高职学生职员化教育,立足学生“零距离”就业,以“优秀员工”、“职业经理”为培养目标,以岗位工作标准为评价依据,从行业企业需求出发,在校企联姻中不断完善,提升职业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6.
唐红艳  刘进 《职业时空》2008,4(8):166-166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顺利、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其特征是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的时间较长,即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更直接、深刻和广泛,同时具有了“学生”与“职业人”的双重身份。这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在定位上存在极大不同,使得传统教学管理秩序、学生管理工作面临冲击,导致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不尽如人意。探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风现状,思索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有效性途径,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当代高层次技术人才,不仅是现实社会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7.
梅来源 《现代妇女》2013,(12):127-127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注重实践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实践育人是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本文提出了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体系的协同平台、运行机制、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高职法律实训“诊所式”教学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百杰 《职业时空》2009,5(1):46-47
与普通高等法律教育相比,高职法律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更注重培养具有一定动手能力、能够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实用型人才,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对实用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高职法律实训中引进“诊所式”教学方法,通过采用虚拟法律诊所开展教学,搭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可以很好地实现高职法律教育的宗旨,并为文科高职教育开展实训课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高波 《职业》2014,(12):78-79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本文提出为了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针对培养目标,突出职业特色,注重能力培养,加强素质教育,大力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段美玲 《公关世界》2022,(12):59-60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公民,还要培养符合企业和用人单位要求的劳动者。学生是职业教育的主体,应该以什么样的评价目标和标准来评价高职教育质量?高职生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学校的培养质量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因此,为了促进学风建设,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和引导学生成才,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