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赵宾福 《求是学刊》2004,31(4):117-120
文章将整个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自早至晚区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和七个不同时期 ,逐一确定了各个文化所处的时间位置。从遗址分布、房址、墓葬、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原始艺术品、经济类型等方面 ,概括了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清代东北居民宗教信仰结构具有多元性,并大致表现出三个阶段的变化:清前期为以原生为主的多元民族文化时期;清中期是东北文化与内地移民文化相互吸收与融合后的多元文化变迁时期;晚清时期外来文化不断渗透而使东北文化多元性达到空前程度.由宗教信仰管窥东北文化变迁原因,自古以来多民族杂居,是其形成区域内多元文化架构的历史因素;与内地移民文化的不断融合.是东北文化变迁的长期因素;晚清东北开埠后外来文化的渗透,是近代东北文化多元性加剧的主要原因.至于东北文化多元变迁的特点,首先是东北传统文化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西方文化无法完全融入.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中原文化在东北亚地区的传播路线是很多的,但归结起来不外两种:一是陆路,二是海路。这些路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走向有所变化。一、大陆地区传播路线中原文化进入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主要通过陆路,早在夏商和西周时代就开始了这一伟大的文化传播活动。尤其是在公元前3世纪80年代初,秦开率军击溃东胡,开辟了进入东北的通道,燕国直接控制了东北的南部地区。随着郡县的设置,长城的修筑,商业的活动,文化的传播,使这里发生了巨大变化。燕国不仅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政治制度、文化习俗移植到东北南部,而且以此为基…  相似文献   

4.
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周年,促进中日两国学术交流,扩大东北地区在国际上的影响,加快辽东半岛对外开放的步伐,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将于1992年9月25日至9月29日,在沈阳举办《中国东北与日本》国际学术研讨会,除国内学者外,尚拟邀请日本、港台地区的学者参加。会议的议题分为三个部分:(一)古代中国东北与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主要从历史角度,说明东北早在远古时代就已与日本通交。特别是渤海国与日本的交往,更为中日文化交流增添了光彩。(二)近代中国东  相似文献   

5.
刘春杰 《学术交流》2015,(2):212-217
日本统治者在长期侵略中国东北的过程中,不仅在经济上进行疯狂掠夺,军事上进行野蛮屠杀,同时在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摧毁东北人民抗日意识,疯狂破坏沦陷区文化事业。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文化侵略实质是在破坏中华民族文化,泯灭东北民众的民族精神,消磨东北人民意志,进而实现其统治中国东北的目的。通过对东北多维度的文化侵略形式,呈现出日本殖民统治带有残酷性、欺骗性、渗透性等特点。日本帝国主义在文化上对中国东北侵略的罪恶行径,不仅在日本对华侵略中起到巨大作用,而且这种侵略的后果对中国东北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考古学研究的近期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类起源的研究 1.中国早期人类起源及其活动遗存的研究 人类起源以及中国境内最早在何时出现人类,一直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和古人类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而位于华北西北部的泥河湾盆地则是重点探索的主要区域,1978年以来这里不断有新的发现问世。进入21世纪,这里的探索又有重要突破,河北省文物局考古队于2001年在泥河湾盆地马圈沟遗址,发现了被认为年代在距今150万年以上至200万年的三个文化层,以及一大批石制品与哺乳动物化石,这成为华北地区年代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存。有人认为这是挑战人类起源于非洲之说的有利证据。2002年、2003年、2005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又相继开展工作,认识也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饶,在历史上就是祖国领士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然而东北地区究竟从什么时候起成为祖国领土的一个部分,其北界又是怎样形成和演变的?迄今为止,论者不多。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一系统的考察和概述,不当之处望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考古资料证实,早在数十万年前即已有了远古人类的活动和繁衍,且与中原地区之间的联系也源远流长。不久前被誉为中华文明新曙光的辽西地区红山文化遗址群的大量发现,进一步证实东北地区的远古先民与中原地区的华夏先民一样都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先秦古籍的大量记载同样表明,早在传说时代,当时东北地区的肃慎、发,山戎的先民们,就同中原地区华夏部落大联盟的首领帝舜之间建立了从属性的联系。只是由于当时的中原尚未出现国家机构,当然也就不存在疆域问题,更不存在东北疆域。进入三代以后,随着中原王朝的出现,东北地区的各族先民相继表示服属。如从夏禹时起,肃慎与发人却表示顺服,至少康时,东北诸夷更是“世服王化,遂宾于王门”。夏王朝曾在全国设置了“九州”即九个大的行政区域,其中的冀州和青州所辖  相似文献   

8.
<正>本溪满族自治县是"东北人文祖源,中国枫叶之乡"。这里,满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满族的先人曾在这里繁衍生息。庙后山古人类遗址是中国迄今为止最靠东北部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是东北第一缕炊烟升起的地方。铁刹山是中国道教胜地,东北道教祖庭,是一处历史久远、文化深厚的道教名山。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是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中国"红色旅游"的重点场所之一。本溪水洞、关门山、大石湖等景区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名片,"枫叶之乡"品牌誉满中外。正在建设完善之中的铁刹山景区、观音山景区、温泉寺景区将进一步提高旅游品位和接待能力,为文化强县建设积攒了后劲。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主要有三大派系 ,即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天主教在华传播的历史最长。鸦片战争前共有 5个传教会在中国活动。当时在东北地区活动的外国天主教会主要有 :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奥地利加布遣会、奥地利本驾会、德国本驾会、瑞士白冷传教会等。东北沦陷时期 ,据 1940年伪满铁道总局情报科的《满洲宗教志》中所调查 :教徒近 1780 0 0人、志愿受洗者约有 390 0 0人、合计近 2 2 0 0 0 0人。是东北地区较大的外来宗教之一。天主教传入东北  罗马天主教在中国东北的传播有相当长的历史 ,东北的主要城市都巍然耸立着天主教堂。罗马教皇最…  相似文献   

10.
陶鬲造型独特,美观适用,是我国古代中原文化中特有的炊煮器之一。由于它具有三个与腹部连接的中空的足,不仅可以不依赖炉灶随地固定进行炊煮,而且炊煮时火沿着足间凹槽分布于整个器壁,比之任何平底或环底器皿接触火面都大,更易于煮熟食物,因而也就适应特定时期人们生活的需要,曾被大量烧制和使用。根据考古发现和专家们研究,陶鬲开始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广泛流行于商、周时期。在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竟达到“似乎是人各一鬲”①。在商、周的甲骨和钟鼎上,已出现“鬲”的象形文字。甲骨文有:(?);钟鼎文有:(?)。陶鬲早期分布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迁徙、战争和文化交流,逐渐四向延布,北方、东北、西北及长江中下游等地,都有不同数量的发现。最北到达后贝加尔湖地区,东北到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松花江中游、嫩江下中游等地。这种历史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古代北方和东北地区物质文化与中原存在密切联系,另方面也反映了拥有  相似文献   

11.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大力发展农业,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三省协同合作,才能互惠共赢;需要发展第四产业(即绿色产业),才能助推、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谈谈北京的地域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地域文化应是北京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且分为大、小两个范围。北京大地域文化包括旧石器文化、都城文化、皇家文化、士大夫文化、长城文化和京剧文化等11种。  相似文献   

13.
王琳  陈隆文 《唐都学刊》2002,18(1):70-73
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 ,钺文化广泛地存在着。对于钺的用途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通过对目前发现的大量考古材料的研究分析 ,钺可分为石钺、玉钺和青铜钺三种类型。它们的用途各有不同 :石钺没有作为生产工具的痕迹 ;玉钺具有礼法、陪葬的作用 ;青铜钺作为兵器、刑具 ,具有军事权力的象征意义。那种认为钺是生产工具的观点是无根据的。  相似文献   

14.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的转型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充 《求是学刊》2005,32(2):56-58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离不开产业集群这种组织模式 ,但现有的产业集群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文章分析了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转型的因素 ,提出了以获取区域竞争优势为目标 ,加快产业价值链的调整和再造 ,培养自主开发能力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七千年前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印章在战国时期传入中国,压盖印章的封泥则在造纸术发明五百余年后转变为纸张。石碑起于战国时期的秦国,贵族彰显孝廉之风使得刻写墓志铭的石碑盛于东汉。以后为了书同文和一统今古经文之争,东汉皇帝利用石碑刻写经文。唐代佛经的传入,动辄就要捺印成千上万次佛像的宗教习俗,促进了印章与石刻拓片技术的应用,终演变成印刷术。冯道的贡献在于儒家经文的勘定和考生读本的普及,而非雕版印刷的发明。  相似文献   

16.
王星 《求是学刊》2007,34(3):65-70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推进不仅意味着东北地域经济与社会结构的转型,同时还伴随着东北地域文化模式的转型。而东北地域文化模式中的制度性依赖、外来性促进和官本位的三个特质对东北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阻滞效应。理论上认清东北文化模式转型内在机制,加快东北文化体制改革,建构东北地域文化转型的制度推力对于我们制定东北文化战略,选择改造东北地域文化的路径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彦臣  李昕亮 《学术交流》2006,(11):190-192
我国的砚文化源远流长,自新石器时代开始,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松花石砚作为清代宫廷的“御砚”,备受清代帝王们的喜爱,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18.
康雍乾三朝在我国历史上是颇具争议的一个时期,学界对"康乾盛世"是否真的存在尚存争议。文章测算了康乾时期人口、粮食产量、财政收入和进出口贸易等四个方面的经济数据,发现康乾时期的人口和粮食产量呈快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8.37‰和6.13‰;财政收入和进出口贸易均有所增长。但与同时期英国的横向比较可知,无论从存量还是从增速来看均具有较大差距。此外,研究还发现,康乾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生产力水平低下、军事实力不强、文化事业停滞不前,政治制度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基于此,"康乾盛世"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19.
中国自古以来即有注重社会保障的优良传统 ,并在城市中较早地形成了以政府为主体 ,辅以家庭赡养 ,家族间收养及私人捐献施舍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古代城市中社会慈善机构设置主要有养济院、漏泽园、育婴堂、惠民局等。历代备荒、救荒机构设置均以仓储为主 ,并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救助程序。  相似文献   

20.
卢兵彦 《太平洋学报》2010,18(2):93-96,83
古代中国在东亚崛起并持续两千年的强盛,具有不同于西方大国的特点,并强烈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对外交往和崛起方式。以往的研究往往偏重于国外特别是西方大国崛起的经验而对古代中国有所忽视。因此,本文着重分析古代中国崛起的历史进程和特点,以期对当代中国的和平崛起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